首页 >> 綠營動態

郭正亮:富士康大陸上市加劇台灣空洞化

2018-03-12 12:08:00
郭正亮。(中評社 資料照)
  中評社台北3月12日電/鴻海子公司富士康工業互聯網(FII)快速通過大陸A股上市審查掀起話題,民進黨“立委”郭正亮今天在《美麗島電子報》以“富士康大陸上市加劇台灣空洞化”為題發表評論表示,台灣電子資訊產品,占出口比重將近四成,如果因為兩岸資本市場落差,導致大陸台商紛紛跟進FII,轉向大陸做分割上市,人才、技術、業務終將隨著資本往大陸移動,台灣恐將面對空前的產業空洞化危機。

  中國大陸證監會上周審核通過鴻海子公司富士康工業互聯網公司(FII)申請大陸A股上市案,最快3月中旬就能在A股掛牌。FII在A股掛牌為鴻海集團及董事長郭台銘創造極大的經濟效益。FII將是鴻海集團第一個在大陸掛牌的子公司。

  郭正亮評論文章如下:

  3月8日,大陸證監會通過鴻海子公司富士康工業互聯網(FII)的上市申請,可望在3月下旬掛牌上海A股,總計創下三項歷史記錄:

  一、從提出申請到審查通過,只用了36天,跳過還在排隊等待的400多家公司。大陸申請IPO上市,至今最快記錄是2016年安徽集友新材,即使該公司是政府特別關照的第一個扶貧項目上市申請,也用了189天,由此可見FII得到大陸政府的關愛程度。

  二、FII直到2015年3月6日才成立,卻在成立未滿三年,就在2018年2月1日申請IPO上市,並不符合相關規定,FII因此在申請書特別加註“已就此向有權部門申請豁免”,竟也得到大陸證監會破格同意! 

  三、FII總共發行19億股,預定募資272億人民幣,如能比照上海A股給電子業本益比將近43倍,FII市值可望逼近6800億人民幣(3.1兆台幣),不但將成為上海科技股龍頭,也將超過台灣母公司鴻海市值1兆5000億台幣。

  大陸政府快速通過FII在上海首次公開發行,可能有三種政治考量:一、鴻海集團在2017年7月27日赴美投資100億美元,創下外資在美國史上最大新創投資記錄,大陸擔心富士康也可能接受美國邀請赴美上市,決定先發制人,比美國早一步搶下富士康。

  二、富士康佔中國出口高達6-7%,占深圳稅收高達7-10%,大陸眼看鴻海開始分散全球投資布局,加上FII涉及的發展項目多和十三五計劃有關,當然要透過上市留住富士康,不能讓2015年“李嘉誠跑了”的歷史教訓重演。

  三、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去年12月27日曾提到,將在大陸股市形成“台企類股”,就在FII通過審查、也在兩會召開之前,2月28日國台辦突然公佈範圍空前廣泛的“31項惠台政策”,全面強化磁吸台灣力道。大陸證監會及時讓FII成為台商上市樣板,顯然也著眼於對台宣示效果。

  鴻海集團表示,決定赴大陸上市,是“為了因應大陸網路通訊及雲計算市場的快速崛起,將整合相關製造公司及業務到FII,以便拓展大陸相關產業市場,吸引並激勵優秀專業人才,增強集團全球競爭力”。招股書提到八項投資計劃,包括工業網路平台構建、雲端計算及高效能運算平台、高效運算數據中心、通訊網路及雲端服務設備、5G及物聯網互聯互通解決方案、智慧製造新技術研發應用、智慧製造產業升級、智慧製造產能擴建,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

  問題是,相對於上海A股給科技股高達43倍本益比,台灣股市由於科技股眾多,鴻海只得到11-12倍本益比,兩岸募資能量相差三倍以上。早在 2015年6月25日,郭台銘就曾在股東大會表示“台股本益比太低,恐遭邊緣化”,並以台灣企業弘訊科技為例,原本在台灣只是普通的塑膠射出機自動控制器廠商,到大陸上市後,市值竟暴增到300億台幣!郭董當時就表示,為了募集更多資金,將在未來3-5年,把鴻海集團的大陸投資分拆在大陸上市。

  2017年郭董兌現諾言,7月鴻騰精密赴港掛牌,10月全球第二大PCB廠商臻鼎,也切出子公司鵬鼎在深圳上市。如今鴻海持股高達94%、最負盛名的富士康,也順勢改組為FII,2018年3月在上海上市,算是鴻海集團進一步脫胎換骨為大陸上市集團的里程碑。

  FII在大陸上市之後,台灣鴻海固然仍擁有85%股權,但由於FII投資計劃都在大陸,未來不管是在大陸辦理增資,或是和陸企或外商進行合作換股,都將進一步稀釋鴻海股權。一旦FII在大陸籌資開始超過鴻海,鴻海原本對FII主導權也將隨之喪失。

  兩岸資本市場落差,不但會衝擊鴻海對FII主導權,也將進一步導致鴻海人才出走。兩岸本益比落差也將反映到員工配股,FII比鴻海具有更高本益比,將使FII員工享有更高配股,鴻海員工也將有更大誘因到大陸轉任,原本在鴻海就業的4000多名研發人員,隨著FII逐漸在大陸崛起,恐怕早晚也會出走。

  就此而言,FII在上海上市,恐怕不只是台商赴陸上市的個案而已。由於鴻海和富士康在兩岸的厚重地位,兩岸資本市場落差所牽動的連鎖效應,恐將涵蓋兩岸資本、技術、業務、人才、乃至產業的整體性轉移。鴻海作為台灣資訊電子業龍頭,終將牽動台灣相關產業鏈跟進出走。

  更嚴重的是,FII涉及的相關產業,舉凡智慧製造、物聯網、機器人、雲端計算平台,不但符合大陸十三五計劃,也和台灣急於推動的產業升級高度重疊。如果FII在上海上市,最後將演變成對鴻海的釜底抽薪,台灣相關產業鏈公司跟進FII到大陸上市,最後也將演變成對台灣資訊電子業的全面掏空。

  也難怪Bloomberg在3月6日,針對FII到大陸上市的報道,標題是“富士康的中國豐收,可能是台灣的頭痛”(Foxconn’s China Bounty Might be a Taiwan Headache)。日本經濟新聞甚至指出,中國火速批准富士康上市,目的是讓台灣經濟更依賴中國,朝最終的統一再進一步。

  台灣電子資訊產品,占出口比重將近四成,如果因為兩岸資本市場落差,導致大陸台商紛紛跟進FII,轉向大陸做分割上市,人才、技術、業務終將隨著資本往大陸移動,台灣恐將面對空前的產業空洞化危機。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