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的“以小見大” 美國頁岩油神話未破
2014-05-27 09:53:26
中評社香港5月27日電/一則簡單的新聞在引爆人們關於美國頁岩油氣和能源獨立前景的討論,筆者發現,錯誤的“以小見大”正帶來錯誤的認識。
一財網報道,根據美國媒體報道,美國能源信息署(EIA)在6月即將發布的年度能源展望中,將位於加利福尼亞州的美國當前最大頁岩油帶蒙特利(Monterey)的技術可采儲量從137億桶調降至6億桶,調降幅度達到96%,而美國頁岩油的整體技術可采儲量也因此從240億桶縮水至約110億桶。
EIA發言人Jonathan Cogan給出的理由是,蒙特利頁岩帶構造與美國其他頁岩油(或稱致密油)主要產區巴肯(Bakken)和鷹灘(Eagle Ford)不同,後兩者的發育更為完整和平坦,而由於美國西海岸歷史上多次大地震的影響,蒙特利頁岩帶的岩層嚴重扭曲且破碎,導致鑽井公司採用現有的壓裂技術和布井方案很難盈利。
需要強調的是,EIA在調降蒙特利頁岩帶技術可采儲量的同時,卻調高了蒙特利的經濟可采儲量產量。在2014年的能源展望中,EIA將該處頁岩油的2010~2040年平均產量預期調高至5.7萬桶/天,而在2013年的能源展望中,這個數字是1.3萬桶/天。
那麼,蒙特利的儲量被調低,對美國頁岩油氣的發展和美國能源獨立的前景意味著什麼呢?
事實上,2013年美國頁岩油產量為240萬桶/天,主要來自巴肯和鷹灘等六個盆地,這些盆地的勘探開發程度遠比蒙特利要高,技術可采儲量數據也更為真實。即使剔除蒙特利到2040年平均5.7萬桶/天的產量預期,對美國未來的原油產量增加的影響也不大。
首先,技術可采儲量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指標。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定義,技術可采儲量是指在現有勘探開發技術條件下,不計成本能開採出來的油氣儲量。而經濟可采儲量則是指在滿足經濟性的前提下,技術可采儲量中能被實際開採出來的儲量。在美國非常規油氣革命中,水力壓裂和水平鑽井扮演著關鍵的技術進步角色,將頁岩油氣這種原先難以開採儲量“請”出了地面變成經濟可采儲量,從而徹底改變了美國的油氣面貌。而隨著勘探活動的增加,對於地質結構的了解也會越來越清晰,技術儲量也會隨之動態變化,越來越貼近實際情況。
比如根據2012年美國能源信息署報告,美國本土頁岩氣技術可采儲量為13.7萬億立方米,這相比2011年估計的23.4萬億立方米大幅下降了41%,其主要原因是隨著鑽探活動的增加,美國對頁岩氣的認識更加清晰,剔除了一些現有技術還無法開採的儲量。但是,一些頁岩氣帶的儲量增長預期依舊樂觀,例如2002年估算的馬賽勒斯(Marcellus)頁岩帶所蘊含的天然氣技術可采儲量僅為566億立方米,但2011年8月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表明,該頁岩帶的技術可采儲量已增至2.4萬億立方米。而在2012年,這個數字又增加了1.6萬億立方米到4萬億立方米。
其次,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對於頁岩油氣的開採並不支持。加利福尼亞州是美國經濟第一大州,高科技產業和文化娛樂產業是該州的經濟支柱,相應的環保和水資源利用法規嚴格,環保團體能量巨大,這與石油重鎮德克薩斯州有著天壤之別。而由於頁岩油氣開採的水力壓裂技術存在一定的環境隱患,處理不當可能造成地表水污染。更為重要的是,加州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水力壓裂已被證實會造成微地震,部分加州民眾因此視水力壓裂為洪水猛獸。這也是為什麼加州雖曾擁有美國最大的頁岩油儲量,現在卻幾乎沒有多少像樣產量的原因。而就在上周二,聖克魯茲(Santa Cruz)成為了加州第一個立法禁止水力壓裂的縣。
第三,對於美國原油結構性出口這個問題已經逐漸成為現實。近年來美國的輕質原油產量大幅增加(頁岩油、致密油等),其和精煉油產品之間的不協調程度也越來越大。幾十年以前,美國煉油廠投資了幾十億美元升級其重質高硫原油的煉油工藝,而輕質原油和重質原油的加工程序和設備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大部分美國煉油廠並不具備精煉輕質油的能力,這是當下美國石油產業所面臨的最大瓶頸。所以,很多人認識到,出口輕質原油的同時,美國繼續加工進口重質原油是可行的。一些美國產業和政策界的人士也在呼籲放鬆上世紀70年代由於石油危機而頒布的美國原油出口禁令。
總而言之,蒙特利頁岩帶技術可采儲量的調降是一個正常的技術問題,而對美國中短期的原油產量影響不大,遠談不上什麼美國頁岩油神話破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