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倫為何贏?張亞中為何輸?台灣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劉正山分享觀點看法。(中評社 高易伸攝)
中評社高雄10月8日電(記者 高易伸)中國國民黨主席選戰落幕,但朱立倫為何贏得選舉,而張亞中錯失良機、江啟臣被邊緣至第三?台灣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教授劉正山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這是很有趣的議題,就好比蔡英文之所以當選是因為韓國瑜;而朱立倫的當選也是因為張亞中。這種激盪出來的共生關係,會讓選民最終選擇“相對不危險”的候選人。
劉正山,1976年生,台北人。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政治理論組學士、美國堪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Kansas)政治學碩、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政治傳播、選舉行為、民意形成、研究方法,現為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所長。
對於新任中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的挑戰?
劉正山表示,自從2018年爆發香港反送中迄今,台灣社會基本上已經確立了“反中的格局”,作為一個“群眾型政黨”,國民黨想為台商、為民眾民生作出努力是好事,但不能依附在中國“民族主義”的大旗或概念下通行。
劉正山強調,中國國民黨必須表現出自己真有本事照顧民生並搞好兩岸關係,而不是“因為有對岸關愛的眼神才能照顧民生”,後者台灣民眾是不買單的。因此,國民黨必須拿捏尺度,否則不管國民黨人事再怎麼佈局,都無法擺脫“國民黨是在對岸關愛的眼神下”所取得的通行證。這個氣氛如果不除,基本上2018年以來台灣政治上的格局就不會改變。
這次國民黨主席選舉頗戲劇化,前新北市長朱立倫靠著棄保效應與亡黨感加持,最終以85164票(45.78%),成功擊敗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與尋求連任的江啟臣。朱雖大贏張亞中逾13個百分點,並把江啟臣的選票壓制在2成以下,但個人總得票率卻未突破“過半”門檻,甚至還成為“史上最低得票黨主席”。
對此,劉正山分析,台灣自2018年以來,民眾內心最擔憂的就是“台灣香港化”。如果國民黨的格局“不能確定”台灣不會走向“香港化”,就很難獲得民眾支持。在此格局下國民黨如果要帶向“風險高”的區域,就很難重返執政。
劉說,這場黨主席選舉,國民黨黨員、地方民代也在看,究竟選出哪樣的黨主席會讓國民黨看起來比較像“全國性的政黨”,因此朱立倫成為黨員認知上“相對安全”的選項。
劉正山說,張亞中不一定是“紅統派”,但張所表現出“拉力”,會讓國民黨員有“亡黨”憂慮。換言之,支持“亡黨論”的黨員、民代某種程度上是不希望藍軍隨便接受這種“跟中國通行”的“通行券”。
劉正山說,朱立倫為何勝出?因為張亞中的姿態,給一般民眾及一些較具台灣主體性意識國民黨員的感覺就是要去領“通行券”。張亞中應該要搭自己的舞台,而不是去領“中國入場券”。台灣人現在想看到的是在野黨如何能“走自己的路”。台灣的選舉很有意思,當台灣民眾的情緒被選情催高後,民眾會選擇“相對不危險”的,誰給選民、黨員更有安全感,那個候選人就能贏得選舉。因此,朱立倫的當選是因為“張亞中”,就好比蔡英文2020能夠當選,也是因為“韓國瑜”。
至於江啟臣呢?為何被棄保到如此難堪?
劉正山說,江啟臣的表現已經讓光譜另一邊的支持者“深感不耐”,江所帶領的幾場戰役下來,幾乎拿不出成績,黨員當然想“換個氣氛”。尤其江啟臣在競選期間只談不連任、不選2024、要拼幾席這類的話,但這些其實不是有助於突破國民黨現況的說法。江數不出“戰績”就很現實,黨員也不容易支持。
按照張亞中參選國民黨主席的論述,其實打動了很多深藍族群。尤其對兩岸簽訂和平協議或和平備忘錄,企圖結束“內戰”的說法,為何還是沒辦法打動其他黨員或其他支持者?
劉正山打趣說,年輕人都不認識“岳飛”了,還談“結束內戰狀態”?大多數民眾對於“中華民國”近代史是沒概念的。張亞中的論述沒有錯,但是沒共鳴。30歲以下的台灣民眾都認為對岸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一個完整的政權。
劉正山解釋,所謂“內戰”,至少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很多人從出生到現在所接收的資訊、教育,都是兩岸分立的,這怎麼會是“內戰”?因此,張亞中的論述出現了“年齡層上的限制”,且張亞中也沒有把這些論述轉換成年輕人聽得懂的語言,因此張的支持出現了同溫層與年齡層的侷限。
劉正山補充說,張亞中的論述內容不是錯誤的,但是年輕世代對於理解事務的方式及管道不同了。年輕人不能理解國民黨這群人為何跟對岸都是“同一種調性”?
如果要展現跟對岸不同的調性語言,難道只能向民進黨那樣大搞反中或對立嗎?
劉正山表示,這場國民黨主席選舉,其實只有張亞中很努力地在論述,至於其他3位候選人都沒有論述,也端不出“替代方案”。因此黨員只能捨“感覺危險的”候選人。但國民黨其實可以有更好的論述,只是沒人在做這件事。
劉正山還說,張亞中提出的“內戰”概念,只會隨著時間荏苒而消逝。如果北京願意以“內戰的角度”來看待台灣,恐怕事還比較好辦;問題是北京並沒有這麼做,共產黨已在1949年贏得中國政權,因此現在怎麼可能是“內戰”或“內戰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