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香港政治

中評深度專訪:盧文端論香港的大勢

2017-05-30 00:12:43
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盧文端。(中評資料圖)
  中評社香港5月30日電(記者 蘭忠偉)香港今年迎來回歸20周年,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理事長、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盧文端日前接受中評社記者專訪時指出,20年來,“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取得巨大成功,但內外部的天災人禍對香港社會的發展和“一國兩制”事業都造成了嚴重衝擊。盧文端表示,這些嚴重的衝擊和考驗,不僅表明香港的“一國兩制”事業確實經歷了曲折磨練,更讓人看到從中央到特區政府和香港社會各界,為了香港的繁榮穩定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盧文端對中評社说,港英在香港社會注入“戀殖情結”、“隔離意識”和“民主拒共”、“民主拒中”理念,是當今“港獨”思潮的歷史淵源。香港社會中存在輕視“一國”、過於強調“兩制”、過於強調高度自治、過於強調本土意識的傾向,這種思想走向極端,就會演變為“港獨”。他說道,要將香港市民的“本土意識”與極端分子的“港獨思潮”、反對派的“本土主義”區別開來,將具有溫和“本土情懷”、“本土意識”的市民與利用“本土意識”搞政治的反對派區分開來,分別採取不同對策。

  “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不能久拖不決。”盧文端強調,香港社會近年出現的“港獨”現象,反映本港在遏止“港獨”、保障國家安全的法律存在空白和缺陷。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不能久拖不決,這既是要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也是為了香港的長治久安。

  他認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允許以“高度自治”為名對抗中央的權力。“‘一國兩制’方針及基本法能否得到全面貫徹落實,是‘一國兩制’之下香港成敗的關鍵,切不可等閑視之,更不可行差踏錯。”

  中評社對話盧文端,專訪全文如下:

  中評社:香港回歸二十年,您對“一國兩制”在港實踐有何評價和看法?

  盧文端:無論香港面對什麼樣的困難,出現什麼樣的問題,存在什麼樣的爭論,都不能抹殺回歸二十年來,香港社會各界所付出的努力,更不能否定香港所取得的成就。

  總的來說,20年來,“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取得巨大成功。憲法和基本法規定的特別行政區制度有效運行,香港保持繁榮穩定,國際社會給予高度評價。與此同時,作為一項開創性事業,“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也需要不斷探索前進。
   
  具體數字最能說明問題:

  香港GDP從1997年的1.37萬億港元增長到2015年的2.39萬億港元;人均產值居全球第七位;財政儲備高達8461億港元;失業率長期維持在3.3%至3.4%低水平,堪稱全民就業;香港是全球第六大證券市場和第五大外匯市場、第九大貿易經濟體、全球最大集裝箱港口之一和第四大船舶注冊中心;香港連續23年被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香港在世界最便利營商城市中名列第二;香港吸納直接外來投資排名世界第二;香港今年再次被評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經濟體;香港參與了50多個政府間國際組織的活動;特區護照已獲156個國家和地區給予免簽證或落地簽證待遇;特別是大家最為關注的法治水平一項,香港在全球的排名從1996年的60多位大幅躍升至2015年的第11位,比不少西方大國排名都要靠前,等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些讓外界羨慕不已的數字,身在香港的人更應該感到鼓舞,增強信心。

  也要看到,香港回歸二十年來,經歷了許多風風雨雨。

  從外部來說: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2000年美國科網泡沫爆破、2001年紐約9.11恐怖襲擊、2008年雷曼兄弟公司破產觸發金融海嘯。從內部來看,“禽流感”、“沙士”、違法“佔中”、旺角暴亂等等。這些天災人禍對香港社會發展和“一國兩制”事業都造成了嚴重衝擊。這些嚴重的衝擊和考驗,不僅表明香港的“一國兩制”事業確實經歷了曲折磨練,更讓人看到從中央到特區政府和香港社會各界,為了香港的繁榮穩定所付出的巨大努力。香港市民清楚看到,中央一直全力挺港,協助香港渡過難關,成為香港的最強後盾。

  更加應該看到的是,當前大勢對香港的發展非常有利。

  最重要的是祖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家實施“走出去”、“一帶一路”、自由貿易區等戰略,為香港帶來了重大機遇,而中央始終重視香港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香港在“一國兩制”實踐中積累了寶貴經驗,只要各界能夠攜起手來,把握機遇,就一定能夠實現更大發展!

  中評社:如何看待“港獨”和“本土”思潮的冒起?

  盧文端:不要假設“港獨”及“本土”極端思想不會出現,需清醒認識反“港獨”鬥爭的必然性和長期性。

  “港獨”勢力肆虐,不是突然發生的事,也不會經過一、二次打擊就會銷聲匿跡。回歸前,港英在香港社會注入“戀殖情結”、“隔離意識”和“民主拒共”、“民主拒中”理念,是當今“港獨”思潮的歷史淵源。香港社會中存在輕視“一國”、過於強調“兩制”、過於強調高度自治、過於強調本土意識的傾向,這種思想走向極端,就會演變為“港獨”。在香港,“港獨”問題具有極深的社會歷史根源,絕不只是梁游等幾個人在立法會宣誓宣揚“港獨”的問題,切不可以為只要人大釋法搞掉梁游等人就萬事大吉了。反“港獨”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而是一個長期的政治任務,不可回避。

  “本土自決”、“香港獨立”的實質是分裂國家。

  近年來,香港社會有些人宣揚所謂“本土自決”、“香港獨立”,並以香港有所謂“固有權力”、“自主權力”的幌子來進行包裝,有一定的迷惑性。張德江指出,這些主張的要害是不承認國家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這一事實,否認中央對香港的管治權,其實質是企圖把香港變成一個獨立、半獨立的政治實體,把香港從國家中分裂出去。張德江不僅一針見血地指出其分裂國家的本質,而且明確發出警告:中央絕對不能視若無睹。這也是提醒港人,必須對分裂國家的言行保持高度警惕,不可放任自流,否則會禍國害港。

  將香港市民的“本土意識”與極端分子的“港獨思潮”、反對派的“本土主義”區別開來,將具有溫和“本土情懷”、“本土意識”的市民與利用“本土意識”搞政治的反對派區分開來,分別採取不同對策。

  將“本土意識”與“港獨意識”進行區隔,才有可能全面孤立極少數頑固的“港獨”分子,對其實施最有效的打擊。如果我們過於強調他們之間的聯繫,甚至胡子頭髪一把抓,把他們都定性為“港獨意識”,只會把更多的人推向“港獨”勢力一邊,實際上是壯大“港獨”勢力。這對我們爭取有“本土情懷”的中間市民的選票,是非常不利的。

  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不能久拖不決。

 落實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維護國家安全,是特區政府和香港市民必須履行的憲制責任。中央沒有採取國家立法的方式,而是交由香港特區自行立法,是對港人的信任,也是對香港最有利的安排。香港社會近年出現的“港獨”現象,也反映本港遏止“港獨”、保障國家安全的法律存在空白和缺陷。張德江明確要求香港特區應當切實履行憲制性責任完成相關立法。看來,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不能久拖不決,這既是要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也是為了香港的長治久安。

  以反“港獨”為旗號,理直氣壯在學校推動國民教育。

  2012年9月,“泛民”聯手“圍剿”在香港中學展開國民教育的計劃,致使學校的國民教育夭折。這一事件成為“港獨”勢力迅速冒起擴大的重要節點。近年來,“港獨”勢力肆虐,不僅成立“港獨”組織,公開鼓吹“港獨”,更大舉入侵大學和中學校園,荼毒學子,令一些學生成為“港獨”分子的同情者甚至是支持者。青少年是香港的未來,事關“一國兩制”的事業是否後繼有人。“港獨”破壞國家統一,違反“一國兩制”。對學生灌輸“港獨”思想,無異於顛覆香港的“一國兩制”。在學校進行反“港獨”的國民教育,不僅非常必要和迫切,而且打出反“港獨”旗號,可以使學校推行國民教育更加出師有名,理直氣壯,即使是過去反對國民教育的“泛民”,也不敢公開反對。

  以反“港獨”為旗號推動國民教育,可以從內容和課程設置兩方面著手:

  第一,從內容方面看,應該加強香港與國家關係的認識。

  具體內容可以包括:(1)香港自古就是中國一部分,卻為何從1841年開始淪為英國管治?(2)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政府欲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卻為何不果?(3)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後不久,通知聯合國有關機構將香港從殖民地名單除名,為何聯合國照辦?(4)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英國欲拒絕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於1997年7月1日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卻為何不能如願?(5)香港回歸中國後,為什麼要升國旗和奏國歌?國旗和國歌的意義何在?(6)特區護照從哪些地方體現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一部分?回歸以來,香港的中國公民在外國如何受到國家的保護?(7)香港依賴國家是不是僅僅因為香港稀缺自然資源?從上世紀80年代中開始,香港經濟為何與內地經濟形成一體化趨勢?等等。

  第二,從課程設置方面看,需重新將中史科訂立為必修科,並在中學開設基本法科目。

  特區政府2000 年取消中國歷史作為必修科的地位,到 2009年課程改革又大幅削減選修科目,中史科竟然無人問津,導致新一代對中國歷史的認知更加薄弱。特區政府應該將中史科獨立成科,在新高中文憑試課程中,在中、英、數、通識等四個現有必修科中,加入中史成第5個必修科,以顯示中史科的重要性,並且引導青年學生加深對國情的認識。同時,需在中學開設基本法科目,令青年學生更全面認識基本法,樹立憲法與基本法意識。

  中評社:能否談一談香港年輕一代的問題?

  盧文端:香港的青少年國家認同方面存在的問題。對此,我們不應該怨天尤人,更不應該去責怪學生,而需要亡羊補牢,檢討香港學生的思想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盡快採取補救措施。

  中央應該統籌在內地設立“香港學生國情教育基地”。

  隨著違法“佔中”和旺角暴亂引發各方面對香港學生國情教育的重視,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香港學生前往內地交流學習。為了適應這一新的需要,確保有關交流活動有序進行,達至理想效果,建議設立“香港學生國情教育基地”,如歷史文化的紀念場所、高鐵機車生產基地、航空航天基地、“中國淘寶村”等。

  建議安排內地100所著名大學吸納香港的副學士畢業生。

  香港的大學學位比較少,不能滿足中學畢業生升讀大學的需要。為了解決這一難題,香港推出了副學士課程。現在每年修讀副學士課程的學生約有二萬多,其中,只有4000名副學士畢業生可升讀大學的資助銜接學士學位。為了解決香港副學士畢業生的出路問題,特建議內地排名前100名的著名大學,每個學校錄取50至100名香港的副學士畢業生,總數可達五千至一萬名。這樣做的好處,不僅能夠吸引更多香港學生到內地接受教育,培養愛國主義情操,而且可以讓香港社會尤其是青年學子看到祖國的關愛和支持,增加對國家的認同。

  創新香港與內地的合作模式,在廣州南沙、深圳前海和珠海橫琴開發“香港產業園區”,引導一批香港的青年人和中產專業人士到此就業和創業,讓香港的年青人從兩地合作中直接受惠。

  國家應該考慮把香港年青人“請出來”,即把香港部分年青人吸引到內地來參加就業或開展創業,使他們成為兩地合作的受益者。為此,本人建議在廣州南沙、深圳前海和珠海橫琴開發“香港產業園區”,由自貿區撥出土地,由香港商界出資,進行各種基礎設施及配套,引導一批香港的青年人和中產專業人士到此就業和創業,既讓他們親身感受國家的快速發展,也讓他們直接從加強兩地合作中受惠。

  中評社:回歸20週年後,香港社會氛圍可能出現哪些變化,過去出現的問題和摩擦,可能改善?

  盧文端:否極泰來,社會各界期待和諧發展,開創美好未來。“修補撕裂、重建和諧”已是香港社會各界的共同期望和訴求,成為構築香港夢的社會基礎。

  今天的香港,社會撕裂嚴重,兩極對立走向極端,凡事政治化,反對派“為反對而反對”成風,幾乎任何事務都無法進行理性務實的討論協商,事事爭拗,無一幸免,無休無止。在立法會,特區政府發展經濟的政策部署受到刁難,久拖不決,惠及民生的措施也受到拖累。香港社會在內耗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市民都成為受害者。生於斯長於斯、憂慮香港前景的市民對此無不痛心疾首。“修補撕裂,重建和諧”,是香港市民近年最大的願望。在今年初的特首選舉中,雖然出現了各種不同的爭論,但社會各界都表達了“修補撕裂、促進和諧”的共同期望和訴求,期待開創美好未來。這使得構築香港夢具備了廣泛的社會基礎。

  林鄭月娥當選新一任行政長官,為“修補撕裂、促進和諧”創造了有利條件。

  香港社會對於新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修補撕裂、促進和諧”方面寄予很高的期望。林鄭月娥深知重任在肩,不僅在在競選過程中強調團結香港社會,更以“團結向前”為主題發表當選感言,呼籲社會各方面為了香港整體利益加強合作。林鄭月娥促進社會團結和諧的工作重點有兩方面:一是與不同的黨派會面,聽取各方面的聲音,努力構建一個與社會不同方面持份者溝通協商的平台,讓各種聲音都能夠得到充分的表達;二是籌組班子用人唯才,不分派別。社會也給予林鄭月娥修補撕裂的機會和空間,不僅各界對林鄭月娥表達了多方面的理解和支持,而且反對派的主流政黨與林鄭月娥的溝通也比較順暢。林鄭月娥當選新一任行政長官及其所作的努力,為動員各方面力量“修補撕裂、促進和諧”創造了有利條件。

  香港需全面準確貫徹落實“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

  張德江委員長最近視察澳門的講話,不僅充分肯定澳門全面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及基本法,而且特地引用習近平主席在京會見崔世安特首的講話,肯定澳門在貫徹落實“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維護國家安全和統一方面樹立了榜樣。這與習近平會見香港候任特首林鄭月娥時,明確要求“全面準確貫徹落實‘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形成鮮明的對比和反差。張德江的講話在香港引起關注和討論,說明香港社會清楚知道自身存在這方面的問題。

  香港社會曾經有一種說法:香港回歸,成也“一國兩制”,敗也“一國兩制”。所謂“成也‘一國兩制’”,是指香港回歸後的成功,有賴於全面貫徹落實“一國兩制”方針及基本法,發揮“一國兩制”的優勢;所謂“敗也‘一國兩制’”,絕不是說“一國兩制”的方針政策導致香港的失敗,而是指香港如果處理不好“一國”與“兩制”的關係,不能全面貫徹落實“一國兩制”方針及基本法,就會遭遇大挫折,陷於種種困局而不能自拔,穩定繁榮就難以保持。這句話可以說是切中了問題的要害,提醒人們:“一國兩制”方針及基本法能否得到全面貫徹落實,是“一國兩制”之下香港成敗的關鍵,切不可等閑視之,更不可行差踏錯。

  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允許以“高度自治”為名對抗中央的權力。

  香港是否存在以“高度自治”為名對抗中央權力的現象,答案顯而易見。阻止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違法“佔中”、否定中央的“一國兩制”白皮書、否定人大常委會的8.31決定、否決特首普選方案、鼓吹“自決”甚至“港獨”等等,哪一個沒有打出所謂“高度自治”的名義。套用一句頗為流行的話語:“高度自治,多少罪惡假汝之名以行!”這種以“高度自治”為名對抗中央權力的做法,已經成為全面準確貫徹落實“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的最大障礙。正因為如此,主管港澳事務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特別強調,“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允許以‘高度自治’為名對抗中央的權力”。

  必須強調的是,中央對香港特區的全面管治權是不容否定和對抗的。中央對香港的管治權是國家主權的重要內容。我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是恢復行使包括管治權在內的完整主權。當年,中英就香港前途問題進行談判時,英方提出所謂“用主權換治權”,被中方斷然拒絕。因為,主權和治權是不可分割的,沒有了治權,主權就是一個空殼。國家對香港擁有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於一九九七年七月一日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這已經通過作為國家根本大法的憲法和根據憲法制定的基本法作出了規定,體現為國家意志,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理由進行對抗和否定。香港的高度自治權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授予香港特區依照基本法的規定行使。中央與香港特區的權力關係是授權與被授權的關係,而不是分權關係。因此,張德江強調,維護中央的全面管治權,就是維護國家主權,維護香港特區高度自治權的來源。

  港人需珍惜維護“一國兩制”,履行責任維護“一國兩制”。

  香港存在“一國兩制”方針及基本法未能得到全面貫徹落實的問題引起中央關注,香港有人因而擔心中央會收緊對港政策,甚至憂慮中央會放棄“一國兩制”。香港社會出現這些擔心是可以理解的,也反映了許多港人對於“一國兩制”珍之重之的情懷。

  然而,中央一再強調堅定不移堅持“一國兩制”,不會變、不動搖。港人應該做的,不是擔心“一國兩制”會不會變,而是履行自己應有的責任:珍惜“一國兩制”,維護“一國兩制”,對違法“佔中”、“港獨”、否定中央管治權等損害“一國兩制”的行為大聲說不,確保香港的“一國兩制”實踐不走樣、不變形。只有確保“一國兩制”方針及基本法得到全面貫徹落實,香港的“一國兩制”實踐企得正、行得穩、走得遠。

  中評社:如何看待香港與內地的關係問題?

  盧文端:“一國兩制”的成功需要香港與內地加強互補合作,以發揮“一國兩制”的優勢。俗話說得好,牙齒也難免咬到舌頭。兩地民眾在越來越頻繁的交往中,也難免出現一些摩擦,大家應該以平常心對待,切忌政治化。那些片面理解“兩制”差別,以及出於政治目的誇大和製造“兩制”矛盾,妄圖使香港與祖國內地、香港同胞與內地人民離心離德、漸行漸遠的言行,都是違背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精神的,我們要明加辨析,堅決反對。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