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香港政治

楊流昌:文合時而著 論因事而出

2019-03-26 00:15:17
香港中聯辦台灣事務部部長楊流昌
《敢言集——2018》新書發布會現場
《敢言集——2018》新書發布會現場
  中評社香港3月26日電/香港中聯辦台灣事務部部長楊流昌3月24日在“《敢言集——2018》新書發布會”上致辭,全文如下:

  很高興應邀參加《敢言集——2018》新書發布會,與各位青年才俊共同見證香港青年組織“就是敢言”集結出版發行時政評論新書。就是敢言成立以來,團結青年,開拓陣地,唱響主旋律,壯大正能量,每年發表時政評論近300篇,可謂洋洋大觀!昔人有言,“群之所為事無不成,眾之所聚業無不勝”,大家戮力同心,群策群力,敢言初試啼聲,就為香港社會時評探出了一條新路,為愛國青年論政射出了一道亮光。因此,我要代表中聯辦台務部,對大家的辛勤付出表示由衷敬意,對敢言新集出版發行表示熱烈祝賀!

  我是對台工作者,所以三句不離台灣事務本行。我想借此機會,就涉台評論與大家交流一點心得。我們常說思想是行動的指南。在妥善處理兩岸關係事務,不斷推進兩岸關係向前發展進程中,好的論述有時勝過千軍萬馬。今年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就解決台灣問題、實現兩岸和平統一發表重要宣言,指出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實現祖國和平統一是必然大勢,我們要久久為功,促進兩岸融合發展,努力探索“兩制”台灣方案,希望兩岸青年勇擔重任,香港同胞再立新功。《敢言集——2018》合時而著,因事而出,聚焦“一國兩制”“台港選舉”“灣區建設”“青年發展”“經濟文化”等時政熱點發表系列精彩評論,說明大家肩上有責任,筆下有乾坤,為就是敢言的發展開了個好頭。新的一年,希望就是敢言積極探索實踐,採取更豐富的形式,在香港宣傳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重大命題,對台灣講好“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故事,把“一國兩制”為什麼是香港問題最佳方案,為什麼是實現國家完全統一最佳方式說明白,講透徹,真正講到普通民眾的心裡去。因此,加強涉台時政評論,應當有以下三點共識:

  一要有思想、思想深度決定評論高度。香港實行“一國兩制“,輿論環境紛繁複雜,”觀點市場“多元多變,評論無處不在,人人皆可發言。但評論提供思想、彰顯價值的性質沒有改變;舉旗幟、強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築同心的任務沒有變;發出主流聲音、傳播主流價值的使命沒有變。有時,輿論場眾聲越是喧嘩,人們越渴望聽到確定的、權威的聲音。就敢言評論員來說,“一國兩制”作為國家戰略,針對台灣問題提出,在香港率先實踐,兩者理論相通,脈絡相近。大家要在學深悟透“一國兩制”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扎實提高說好香港“一國兩制”成功故事的能力和水平。大家作為香港回歸祖國以來巨大成就的見證者、受益者、貢獻者,也完全有條件把香港“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故事說得更生動、更鮮活,更有感染力。

  二要善對話。一是要和時代對話。前人說“文章合為時而著”,評論就是要緊扣時代脈搏,聚焦時代,觀照時代,講述香港人奮鬥追夢、融入國家發展的故事。張俊勇主席為該書所作序言說得好,大家是在用自己的文章記錄下這個時代的印記,是在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二是要和問題對話。問題是時代的回聲。要順應時代呼聲、引領時代潮流,就必須敢於直面問題、勇於解決問題。三是要和讀者對話。評論就是把道理說給讀者聽,但不是為了說理而說理,是要讓大家都學會用說理的方式去想事情、看問題,要強調面向社會的“公共說理“,用理性去說服,靠感性去打動,在此基礎上凝聚共識,避免讓輿論偏激極化、一地雞毛。否則,讀者很可能“習慣性忽視”,生產再多也沒有用;甚至“警惕性疏離”,傳得越廣越有反效果。

  三要出精品。一篇有影響力的好評論,要做到三個真:信息上要有真材實料、情感上要有真情實感、思想上要有真知灼見。要做到這點,關鍵是要提升精品生產能力,錘煉品格,鑄造品質,做亮品牌。一是要有深厚的知識學養。專業功底扎實,寫評論就能信手拈來、觸類旁通。建議敢言評論員都要有個人比較擅長的專業領域、即使在不擅長的專業領域,也要盡量交些熟悉的專家朋友,時時咨詢,常常查證。二是要注意語言形式,盡量做到生動活潑“接地氣”、通俗易懂“沾泥土”、質樸清新“帶露珠”。三是要多練練養心的功夫。心正則筆正。擁有智慧的心,才有明亮的眼。現代社會五彩繽紛,常讓人眼花繚亂,錯誤的東西時常披上時髦的外衣,打著進步的幌子。看問題光憑眼不靠心,很可能作出錯誤判斷。建議大家閑時所學些政治,看些哲學,讀些歷史,做個心懷全局、登高望遠、清醒亮堂的人。

  記得去年我參加就是敢言舉辦的“中環論壇”,前行政長官、現任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在演講時談到“年輕人如何為國家為香港更敢言”,感慨說愛國愛港力量在輿論戰中不缺“炮彈(道理)”和“炮台”(平台),最缺“大炮”(發聲人才)。此次敢言新集出版,似乎對梁副主席的提問做了一些回答,但還很不夠,在新的一年裡,期盼就是敢言繼續堅持特色,改進不足,匯聚更多優秀青年人才,共同為“一國兩制“塑造一個更加開闊敞亮的公共空間。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