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圖首

戴博語中評:中美爆發熱戰可能性低

2018-09-21 00:11:59
戴博相信,以“新冷戰”無法正確描述當前非常複雜的美中關係 中評社記者 余東暉攝
威爾遜中心研討會探討美中意識形態影響力之爭 中評社記者 余東暉攝
戴博相信美中是競爭對手,不是敵人,接觸仍應是兩國關係支柱 中評社記者 余東暉攝
  中評社華盛頓9月20日電(記者 余東暉)美中在各個方面日趨緊張的關係會否令兩國陷入“新冷戰”?美中關係專家戴博(Robert Daly)對中評社記者表示,“新冷戰”一詞無助於理解美中之間日益緊張的關係,美中在全球範圍內全方位的競爭是前所未有的,需要新框架來描述,幸而美中爆發“熱戰”的可能性仍低。他強調,建設性接觸仍應是美中關係的主要支柱。

  華府智庫伍德羅·威爾遜學者中心基辛格中美研究所所長戴博19日對中評社記者說:“我不喜歡‘新冷戰’這個詞,因為它提出了一個與舊冷戰的類比,無助於我們理解美中之間日益緊張的關係。”他指出,美國和中國是富裕而強大的國家,在經濟、技術、軍事、規範性、話語權和軟實力等各個方面在世界範圍內展開競爭。這種情況是前所未有的,需要一個新的框架來描述它。

  戴博表示,幸運的是,美中之間爆發“熱戰”的可能性仍然很低,兩國幾乎沒有潛在的開戰理由。兩國都面臨著令人生畏的國內挑戰,這些挑戰分散了兩國對衝突的注意力,兩國在多極世界的影響力都有限,因此受到制約。

  戴博指出,美中之間經濟上的相互依賴曾經用來抵消衝突,中國領導人喜歡把經貿關係稱為中美關係的“壓艙石”,但北京和華盛頓正在脫鈎(decoupling)它們的經貿關係,相互依賴正在讓位於各自獨立。與此同時,技術進步正迅速接近這樣一個時刻:人與技術之間的關係對人類福祉的影響可能比民族國家之間的關係更大。他表示,不知道如何用一個詞來概括這一切,但顯然不是“新冷戰”這個詞。

  由美國前駐華大使芮效儉任創立所長的基辛格中美研究所最近迎來十周歲生日。戴博日前在慶祝創所十周年而舉辦的“美中關係十年:從接觸到對手”研討會上致辭指出,基辛格中美研究所創建的目的就是為美中領導人和公眾提供平台,告知美國對華政策,提醒中美公眾什麼是中美關係的根本性東西。今天的基辛格中美研究所的使命依然是確保告知決策圈和公眾:接觸仍是美中關係的支柱之一,儘管在當前的氛圍下執行起來更加困難。

  戴博分析,美中關係過去五年發生來兩個根本性轉變:第一個轉變是,從始於70年代的以承諾接觸與合作為特徵的時代,轉向更多競爭,甚至互為對手為特徵的時代。這由特朗普政府的國家安全戰略清楚地表明。一些中國人聽到特朗普政府對中國的定義感到震動,某種程度上不僅覺得意外,而且覺得受到冒犯。但戴博認為,特朗普政府實際上如此大膽地作此宣佈,只是後來居上(play catch-up),因為北京早就得出類似的結論,雖然中國的外交語言比較客氣,但它早就相信美國在中國實現雄心道路上設置最大障礙,並且據此想法採取行動。現在北京和華府都同意,這是一種更具爭議性的關係。

  第二大變化是,現在美中關係是全球關係,在全球範圍內展開競爭。這種競爭事關地緣戰略、軍事、意識形態、經貿、技術等各個領域,是規範性的。這些變化是前所未有的,美國正與一個對等(peer)的競爭者在全球範圍內競爭。

  戴博表示,在此背景下,基辛格中美研究所將繼續努力幫助兩國決策者和公眾來為這個有“對手風險”(rivalry risk)的關係進行適當建構(frame)。他指出,自己剛開始時對“對手風險”關係的提法相當抵觸,現在覺得這是一個不錯的詞來進行正確的描述,因為對手(rivalry)關係,不同於敵對(enmity)關係,與敵人不同。對手是你我尋求同樣的東西,但兩人不能同時得到。美中兩國都渴望成為世界超群(preeminent)國家,他們的努力不互相直接針對,與敵人的狀況不同,但他們發現彼此間有越來越多的矛盾(cross-purposes)。

  戴博表示,期待今後幾年繼續準確建構這種競爭的、非常複雜的、但仍關鍵的關係,“我們相信建設性接觸仍應當是美中關係的主要支柱”。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