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台灣網

台產潛艦要下水 林宗達:三大困境都沒解決

2023-06-06 01:15:49
國際軍務雜誌社社長林宗達。(中評社 黃文杰攝)
國際軍務雜誌社社長林宗達。(中評社 黃文杰攝)
林宗達出版強權政治書籍,左邊是簡體版,右邊是繁體中文。(中評社 黃文杰攝)
國際軍務雜誌社社長林宗達家中書櫃,有各類軍事政治書籍。(中評社 黃文杰攝)
這四本都是林宗達的著作,成為系列書籍。(中評社 黃文杰攝)
  中評社台北6月6日電(記者 黃文杰)自製防禦潛艦(Indigenous Defense Submarine,簡稱IDS)是蔡英文重大軍事政見,就職7周年新聞稿指出今年9月下水。國際軍務雜誌社社長林宗達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台灣發展潛艦,從一開始就面臨三大困境,始終沒有解決,不是做出原型就算了,還要考量台船技術人員能不能永續發展,潛艦是典型的軍工複合體,裡面有龐大的利益。

  他說,台灣確實需要潛艦自我防禦,但是防衛應該一步步來,沒有潛艦製造經驗,不應該一口氣建造1800萬噸共8艘,況且台海屬於大陸棚,200公尺深,噸數太大潛艦也不適合,當然台灣東岸的太平洋也要防守,但是第一主線應該放在台海,沒有按部就班,只會把台灣更容易拉入戰場。

  林宗達,原本是早期台灣師專體系培養出來的國小老師,也曾分發到國小服務,後來對於政治、軍事、國際關係感興趣,完成台大政治學系博士學位,憑藉資料蒐集與軍事武器研究的敏銳與權威,創辦國際軍務雜誌擔任社長,詳細介紹各國尖端先進武器。

  自製防禦潛艦是蔡英文重大軍事政見,預計2023年9月下水,隨即進行泊港測試。不過台海軍司令部正式提交“立法院”的IDS第2階段原型艦籌建計劃期程,2023年完成封殼及豎桅;2024年5月下水;2024年11月交艦。這跟潛艦小組領導人、“國安會”諮詢委員黃曙光及負責建造的台船董事長鄭文隆說法不同,兩人證實2023年9月下水,非海軍說2024年5月。

  台灣自製潛艦能不能趕在蔡英文2024年5月卸任交艦?受人矚目,對於國際軍務雜誌社社長林宗達來說,即使潛艦可以下水,但是蔡政府三個問題都沒有解決。

  林宗達整理蔡政府力推台灣自造潛艦有三大問題:一是沒有由小到大,缺乏經驗積累;二是外來技術(主要是韓國的技術支援),容易被卡脖子;三是缺乏關鍵技術,尤其是影響潛航持久性之絕氣推進器(Air-Independent Propulsion, AIP亦稱:不倚賴空氣推進)之技術,以下分析。

  第一,沒有由小到大,缺乏經驗積累。潛艦自造非常難做,主要潛艦製造國是德國、瑞典、法國、荷蘭,亞洲就是日本與韓國,以韓國為例,潛艦技術轉移來自德國206型(Type 206)潛艦、212型(Type 212)之出口型―214型(Type 214),德國最早發明U型潛艦,直到1960年代才研製排水量為450噸之206型潛艦,

  林宗達說,台灣發展IDS沒有自製經驗,馬上打造1800噸級潛艦,這種一步登天做法,無論對當前“國防”工業或未來軍備發展都相當不利。簡單說就是揠苗助長的軍備發展。

  第二,外來技術,容易被卡脖子。台灣潛艦製造的技術主要是依賴韓國的技術支援,然韓國又跟中國大陸經濟緊密結合,即以2021年為例,中國是韓國最大貿易夥伴,且2019年至2021年期間,韓國對外國的貿易順差,中國都位列前三名,亦即言,在這三年中,中韓貿易是韓國賺取中國的錢要比中國賺取韓國的錢多。

  林宗達解釋,如此貿易關係就注定,當韓國將潛艦製造技術支援台灣的IDS之際,中國一定會運用經濟外交手段,向韓國施壓,以阻絕台灣IDS之建造。果然去年韓國潛艦技術人員都撤走了,而中國就是讓韓國召回協助台灣製造潛艦技術人員之最為重要的外力。

  第三,缺乏關鍵技術,尤其是影響潛航持久性之絕氣推進器。潛艦之所以是一種海軍作戰之極具威脅性的攻擊武器,主要就是其潛藏於大海,而不易被察覺。因此,潛艦不是能夠沉下去就好,更為要考慮其潛航之持久性。

  林宗達認為,基本上,核子動力潛艦幾乎可以不用浮上來換氣,但一般柴電動力潛艦如要能有更佳之潛航持久力,就必須要有先進的AIP裝備。目前擁有研製AIP裝備的國家相當有限,即使韓國也無此技術,而須借助德國。

  他說,台灣可以依靠的是日本,但日本的技術也是瑞典的絕氣推進器―史特林發動機(Stirling engine),專利權在瑞典,而不在日本,就算日本要賣台灣AIP之相關產品,也要經過瑞典。至於韓國214型潛艦之AIP技術來源是德國,但德“國會”不會向台灣出售這種高科技裝備?基本上,也是不可能的。

  林宗達解釋,在歐盟國家中,德國與中國大陸經貿緊密程度可說是數一數二,且從2015年起至2022年,中國都是德國的最大貿易夥伴。正因如此,台灣幾乎是不可能取到德國AIP的裝備。因為,德國不太可能為了幾十億美金的潛艦製造,而葬送或減損每年與中國高達近3,000億歐元以上的貿易(2022年,中德貿易額高達2,980億歐元)。

  台灣走IDS自製防禦潛艦,是否要擺脫對美國軍事武器的依賴?

  林宗達說,台灣的潛艦與擺脫對美軍是武器依賴無關,相對的,在台灣的IDS中,美國還扮演著賺錢的掮客角色。因為,早在陳水扁時代,台灣就在美國的慫恿下,開始計劃製造國產潛艦,且美國就充當台灣IDS的規畫者,賺取台灣每年要付給美國定額之潛艦建造規費,直到現在台灣還在繳這筆潛艦規劃費。

  他強調,台灣發展“國防”工業,跟國際政治經濟息息相關,環環相扣,不能一廂情願,以為靠自己就能生產,不是做出原型就算了,還要考量台船技術人員能不能永續發展。以日本為例,日本總共18艘潛艦,每年更新一艘潛艦,自然所有技術人員及經費都用在潛艦身上。

  林宗達分析,台船一開始應該先從5、600噸或甚至3、400噸開始,小型潛艦製造來培養技術專家,即使失敗也還好,金額不高,接著900噸、1200噸一步步慢慢增加,台船可以因應國際局勢變化,決定潛艦噸數,此時距離第一艘500噸相隔10年,技術更成熟,噸數增加到1500噸及1800噸。

  他說,一來,按部就班培養製造潛艦的技術人員,再者,也讓海軍擁有更為成熟的潛艦操作員,更能讓建造潛艦之台船員工都能時時處於有艦可造的狀態中。

  林宗達分析,現在蔡政府一口氣建8艘潛艦,一艘15億美元,共計120億美元,換算就是3600億台幣,對照俄羅斯冷戰時使用、稱深海黑洞的基洛級636潛艦賣給越南,才不過3億美元,台灣為何造價這麼昂貴?等於台灣造1艘,越南可以買5艘,裡面有龐大的利益,怎麼不會人聯想是否官商勾結?加上韓國技術人員撤離,蔡英文2024卸任前怎樣完成?

  他說,當然台灣海軍現有海龍號、海虎號,海獅號與海象號,海獅是美軍二戰退役交給台灣,把魚雷管封住,給台灣訓練反潛不是攻擊作戰,1980年代中期才從那個荷蘭買了劍龍級的海龍及海虎,2000噸左右,荷蘭也是從小潛艦慢慢到大噸數製造,台灣沒有經驗,怎麼能一口氣就跳到1800噸?

  林宗達指出,台灣要思考不是造8艘就好,應該是10艘、20艘的潛艇或潛艦(通常1,000噸以下稱艇,1,000噸以上才稱艦),10艘600噸的中型傳統潛艇好?還是一艘2,000噸的大型潛艦好呢?基本上,當然10艘可以化整為零,有利分進合擊之狼群戰術的600噸潛艇更優越。

  他認為,尤其台海屬於大陸棚之最深才200公尺的海域中,中等噸位潛艦不只有更佳的地理優勢,且數量多而能分散作戰,中國的反潛機與反潛戰力相對也是分散的,如此才更符合以小博大、以劣勝優之不對稱戰(asymmetric warfare)。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