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庫匯聚

閻學通:中國崛起改變國際秩序了嗎?

2017-09-20 00:32:46
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中評社 束沐攝)
  中評社北京9月20日電(記者 束沐)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日前對國際秩序的內涵、類型與變化以及和其它概念之間的關係進行了深入解讀。他指出,國際秩序與國際規範、國際格局之間的關係需要釐清,規範和格局都不能用來界定國際秩序。他還對中國崛起對國際秩序的影響進行了分析。
 
  西方反建制主義興起 規則制定者成為挑戰者

  閻學通表示,近年來反建制主義在西方的興起,讓他發現,這次國際秩序的變化和歷史上不太一樣,因為這次的秩序挑戰者不是來自外部,而是內部。他指出,反建制主義對國際秩序造成挑戰,內部的變化造成了外部的變化,以前最常聽到的“中國威脅論”現在突然變少了,因為現在威脅國際秩序的反而是白宮,正如美國學者所說,“心臟”正在挑戰自己的“身體”。
 
  他表示,一般來說挑戰國際秩序的不會是制定國際秩序的人,但他以貿易秩序為例,現在發現中國作為崛起大國反而不挑戰秩序,而是堅定維護自由貿易秩序,這個現象與傳統觀念上“霸權者維護秩序,崛起者挑戰秩序”發生了很大變化,所以需要進一步弄明白。
 
  國際秩序與國際體系 兩者有區別

  閻學通指出,很多人直到現在還分不清“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的區別,有的研究機構曾經對此組織過一次討論,結果說“經過討論,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是什麼關係,我們是不清楚的”。他說,因為參與討論的人對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的定義不一樣,沒有人說出兩者的區別,有的人懷疑兩者之間會不會沒有本質區別,只不過一個是軟概念,一個是硬概念,只是兩種表現形式而已。
 
  他認為,以他自己的理解,“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兩者是不一樣的,可見理解什麼是國際秩序是一個困難的事。他也指出,很多研究國際秩序的文章都沒能從秩序角度分析問題,而是從規範或價值觀或體系的角度分析問題。
 
  規範和秩序有四種組合 國際秩序不能定義為國際規範

  首先,就規範和秩序的關係而言,閻學通認為,從規範和秩序的有無,可以分別形成四種組合。其中,“有規範、有秩序”形成了有規範的秩序,比如乒乓球比賽規定誰先到11分誰就贏下一局,大家比賽都按照這個規則來比賽。
 
  “無規範、有秩序”形成無規範的秩序。他舉例說,比如十字路口沒有紅綠燈,車和人也撞不上,再如沒人組織的市場中也能討價還價、有序地交易。他說,這些都屬於無規範的秩序,不需要規則照樣執行,我們所講的規範是人為制定的,但有些秩序是按習慣形成的,而有些習慣不是人規定的;再比如有的家庭沒有家訓但很和諧,有的家裡墻上掛著家規,但打架打得你死我活,這就屬於有規範的無序,即“有規範+無秩序”。
 
  “有規範、無秩序”正是我們現在重點討論的問題。他說,現在制定了這麼多國際規範也不能阻止相互之間的暴力衝突,比如貿易之間的制裁、反傾銷、封鎖等等,所以雖然是有規範的,而且是制定了無數成體系、無缺陷的規範,但就是沒有人執行,這就屬於有規範、無秩序的情況。
 
  “無規範、無秩序”,也就是既沒有規範,也沒有秩序。他舉例說,在利比亞、敘利亞的戰爭和衝突就反映了這種情況。
 
  因此,閻學通認為,當你討論秩序的時候,不管經濟、政治、思想還是文化秩序,你首先要清楚規範和秩序之間的關係,並不是有了規範才有秩序。他指出,基辛格犯了一個大的錯誤,他把秩序定義為規範,這是他錯誤的地方。他說,很多人在討論,我們今天如何制定規範,但實際上你制定了規範又怎樣呢?比如朝鮮就說“你隨便定我就不執行,你愛怎麼定就怎麼定”。所以他認為,從這個意義上,我們首先要把規範和秩序的關係弄清楚。
 
  只有以暴力違背規範的強制行為 才是破壞秩序

  其次,就秩序和暴力的關係而言,閻學通指出,秩序不等於沒有暴力,競爭也不意味著沒有秩序,比如所有體育比賽都有競爭,也都遵守秩序,不是說有競爭就沒秩序,而是以暴力方式強行不執行規範的行為才屬於破壞秩序。他舉例說,網絡黑客直接進入本來需要密碼才能登陸的郵箱,這就屬於暴力行為。故他認為,當使用暴力不執行規範時才可以說破壞秩序,如果不是暴力行為,而是通過商量把事情解決了,這不意味著沒有秩序。
 
  第三是規則和秩序的關係。閻學通解釋道,規則是可以變化的,規則可以是A,也可以是B,如果按照B規則執行,那就是B類的秩序,如果按照A規則執行,是A類秩序。也就是說,秩序是可以分類的。比如乒乓球比賽原先規定21分,現在變成11分,規則變了,只是變成另一類的秩序。比如拳擊的規則和籃球的規則是不一樣的,是兩類不同的規則、兩類不同的秩序,有很多體育比賽允許有身體接觸,也有很多比賽不允許。
 
  他說,不同類別的規範可以確定不同類別的秩序,但不能用是否有規範來界定是否有秩序,只能以規範來界定這是哪一類的秩序。他舉例說,比如貿易的大秩序沒有發生變化,只是小類的規則發生變化,甚至都不會影響到大的秩序,所以仍然可以視為同一類的秩序。但是網絡可能不一樣,比如原先政府在網絡沒有發言權、也不制定規則,但現在政府強行介入,造成一些企業和政府對抗,再比如網上從不署名到署名,這樣秩序可能發生了變化,從不署名的秩序變為署名的秩序。
 
  建立新秩序的本質是權力再分配 但不能用權力格局界定秩序

  此外,關於權力分配與秩序的關係,閻學通表示,以前國內還有人拿國際格局來劃分國際秩序,比如“一極格局秩序”“兩極格局秩序”“多極格局秩序”等等,但他認為,實際上格局和秩序的關係不是這樣的,不能拿格局來界定秩序類型。
 
  但他同時指出,格局和國際秩序之間肯定是有關係的。他表示,實力決定了權力再分配,以今天國際格局為例,從美國一家說了算到中美兩國分權,美國的衰落意味著美國的權力在減少。比如說,1991年美國老布什發動戰爭可以號召37國參戰,等到克林頓打科索沃也有二三十個國際響應,但等到小布什打仗只有十幾個國家響應,假設現在讓特朗普發動戰爭,他認為可能連五個國家都凑不夠,這就說明了美國的國際領導力、國際動員能力在下降。
 
  他說,美國的GDP占世界總量的比例在減少,也從世界上第一大貿易大國下降為第二貿易大國,美國原來是150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現在變成只有20幾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而中國從原來20幾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現在變成150多個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他指出,實力格局的變化帶來了新崛起國家要求分權的訴求,例如新崛起國家若在由守成國主導的組織中得不到更多份額,往往會新成立組織,用以稀釋守成國的權力。
 
  所以他認為,建立國際新秩序的本質是權力爭奪和再分配,但權力爭奪這一本質並不決定秩序的類型,因為所有秩序變化都是權力爭奪,所以用權力分配來制定秩序類型是不對的。

  中國崛起可能會改變國際秩序 但未必改變得了國際體系
 
  最後談及中國與國際秩序,閻學通強調,今天中國的崛起很可能改變了國際秩序,但我們未必能改變國際體系。因為現有的國際體系中的主要行為體還是主權國家,而且在現在回歸主權的傾向更加明顯,主權國家還是第一位的,自由主義的價值規範也沒有改變。他指出,中國可能會接過自由貿易的大旗,美國不再維護自由貿易,但中國要維護,因為中國是自由貿易最大受益者,源於中國開放程度比美國低。
 
  他預測,中國崛起最後的結果是,國際體系可能沒有變化,可能只改變了國際格局。因為實力格局改變了,從美國一家說了算,變成中美兩家說了算。這也可能出現一種情況,那就是中國只改變了國際秩序,但不改變國際體系,這未必是中國主觀的想象,但結果就是國際秩序發生變化,國際體系不發生變化。
 
  閻學通說,如果這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歷史發展趨勢,那麼研究國際體系變化可能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國際體系變不了,但國際秩序很可能在發生變化,比如秩序變化在經貿領域可能已經發生了。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