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庫匯聚

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內涵解讀與踐行路徑

2018-08-19 00:11:52
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是大陸深化和拓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內涵
  中評社╱題: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內涵解讀與踐行路徑 作者:陳麗麗(漳州),閩南師範大學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執行院長、首席專家、教授,閩南師範大學台商研究中心主任,兩岸關係理論漳州研究基地專家、副主任,台商研究中心主任

  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是祖國大陸為進一步深化和拓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內涵,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而提出的大陸對台政策新論述和新理念。她發展創新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理論,豐富了國家統一理論,成為新時代下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方向的重要指導思想。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的範圍涉及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次政策體系和實踐探索空間,關係兩岸統一的戰略選擇問題,期間的挑戰與障礙亦不可小覷。

  一、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政策理念的產生與發展

  (一)2013年初至2014年上半年“兩岸經濟融合”政策理念首先應用於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領域,該階段 “兩岸經濟融合”新理念的提出,已經清晰地釋放出擴大兩岸經濟合作的目的是為祖國和平統一創造條件的本質內涵

  2013年4月8日,在博鼇亞洲論壇會見台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董事長蕭萬長時,習近平提出“希望本著兩岸同胞一家人的理念促進兩岸經濟合作”①。首次將“兩岸一家人”理念與“促進兩岸經濟合作”對接起來,蘊含了兩岸經濟融合發展思想意涵,實質上開始觸及兩岸和平發展向兩岸和平統一目標升級的政策理念和政策導向。2014年“經濟融合”政策理念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我們將全面貫徹對台工作大政方針,堅持‘九二共識’,維護一個中國框架,鞏固增進兩岸政治互信,促進經濟融合。”②。2014年5月7日,習近平會見應邀來訪的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時也明確指出:“經濟融合有利兩岸互利雙贏,任何時候都不應受到干擾。”③清晰地詮釋了擴大兩岸經濟合作重要目標是為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創造條件的本質內涵。

  (二)2014年底至-2016年初,“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提出是對“兩岸經濟融合”政策理念的深化,奠定了“兩岸經濟融合發展”在國家整體發展戰略中的地位,成為大陸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行動指南

  2014年11月1日,習近平在福建平潭綜合實驗區考察調研時首次提出“融合發展”理念。習近平提出:“兩岸同胞同祖同根,血脈相連,文化相通,沒有任何理由不攜手發展、融合發展。”④習近平總書記對“融合發展”提出了更大的寄望和要求,這意示著祖國大陸以兩岸經濟利益共享為紐帶開始搭建和平發展向和平統一邁進的橋接紐帶。2015年初的全國對台工作會議上,俞正聲強調:“推進兩岸經濟融合發展,促進兩岸產業合作總體規劃佈局,深化兩岸金融合作,努力擴大台中小企業、農漁民參與面受益面。”⑤2015年5月4日,習近平會見中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時指出:“深化兩岸利益融合,共創兩岸互利雙贏,增進兩岸同胞福社,是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宗旨。”⑥2016年3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十三五規劃”將“促進兩岸經濟融合發展”單獨列為第55章,奠定了“兩岸經濟融合發展”在國家整體發展戰略中的地位,成為大陸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行動指南。

  (三)2016年初至2017年3月“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政策理念的提出,表明大陸正確評估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向促進兩岸和平統一進程方向發展的正確性、全面性、長期性、艱巨性和複雜性,再次闡明了兩岸和平統一是兩岸和平發展的最佳目標,將兩岸和平發展理論體系從經濟層面深化拓展到社會生活理念等新的層面,闡釋了大陸主導兩岸關係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完成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信心、決心和盡最大努力追求“融合式”統一的戰略目標鎖定

  2016年3月5日,習近平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指出:“我們將持續推進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⑦首次將融合發展由經濟領域拓展至社會領域。“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成為“增進同胞親情和福社,拉近同胞心靈距離,增強對命運共同體的認知”的重要路徑。2016年11月,習近平會見來訪的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時提出六點意見中的第三點專門論述了“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思想內涵,習近平指出:“兩岸開展經濟合作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秉持互利雙贏,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符合兩岸同胞共同利益。”⑧,2017年初全國對台工作會議也強調“持續推進兩岸民間各領域交流合作,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不斷擴大兩岸基層民眾和青年的參與度和獲益面”;同年3月李克強在全國人大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將“促進兩岸經濟融合發展”調整為“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新的政策理念的提出是大陸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視角,正確評估兩岸和平發展與兩岸和平統一關係及其長期性、艱巨性和複雜性提出的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完成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對台工作要求和新的政策導向,將兩岸和平發展理論體系深化拓展到政治使命、價值觀念、文化思想、生活理念等新的層面,闡釋了大陸主導兩岸關係發展的信心與決心,表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要盡最大努力實現兩岸在發展中融合、融合中發展,最終實現融合中統一的“融合式統一”的戰略目標鎖定與努力。

  二、“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政策理念的內涵、紅利與基礎性工作前瞻

  (一)“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政策理念的內涵

  融合通常是不同物體或思想的互補性結合,從而形成新環境。經濟融合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融合後形成的新途徑或者新環境,並促使新的價值體系在融合中形成並創造價值。換句話說融合是把不同領域中取得的成就加以利用,使其效果或者價值超過融合之前水準的過程。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是習近平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理念和國家統一思想的重要政策主張。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範圍涉及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層面的推進戰略。目前,由於島內“台獨”分裂勢力的存在,致使兩岸融合發展呈現出由大陸主導多部門協同的“單向融入”推進狀態。正確理解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政策理念核心意涵,建構全面理解和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目標、政策體系和價值內容,有助於準確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和平統一的關係,可進一步豐富和完善兩岸和平統一理論,意義重大。

  從兩岸經濟融合發展層面看,其內容主要包括大陸台胞經濟收入、消費情況、居住情況、就業機會的平等、在同一部門或同一行業的公平提升機會、平等享受社會公共服務及其大陸台資企業產業投資和競爭力提升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融入、競爭與發展,涉及資金、技術、人才、市場等生產要素與資源的整合利用及其外溢收益,尤其是共贏發展的經濟合作新機制和平台的搭建與運營,實現經濟融合與經濟增長的緊密相連,培育促進資源合理配置,提升競爭力,促進生產力水準提升。

  從兩岸社會融合發展層面看,社會融合是確保具有風險和社會排斥的群體能夠獲得必要的機會和資源的過程。通過資源和機會整合與融合,獲得全面參與經濟、社會和文化生活以及享受正常的生活和在他們居住的社會認為應該享受的正常社會福利的機會與權益。從兩岸關係的視角看,兩岸社會融合是以人為本,以兩岸社會為載體,探索海峽兩岸在國家和平統一進程中的社會領域互動與整合方式。以“以和為善,聚同融異”為原則,增進台灣同胞大陸社會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彰顯台灣同胞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一員的廣泛社會參與,充分體現國家的主人翁精神,建構一個符合兩岸社會關係發展特色、適應兩岸社會協同發展需要的共同社會發展體系,建構一個“兩岸間社會”景象。

  (二)兩岸經濟社會融發展紅利詮釋合

  兩岸經濟融合發展是促進兩岸社會融合發展的重要內在驅動力,經濟融合發展是實現台胞台企大陸社會融合發展的第一步,兩岸經濟社會融合與發展將產生疊加效應,並由此帶來融合與發展紅利:

  紅利一:發育出規模經濟、範圍經濟與融合經濟社會紅利。經濟融合發展使得經濟體或區域間市場容量劇增與日趨優化,生成與實現區域規模經濟、範圍經濟,產生融合經濟社會效應和紅利。融合經濟社會紅利是指由於不同領域的經濟融合發展而帶來的經濟創新與經濟體發展,從而帶來巨大的經濟社會紅利、發展空間和無法衡量的滾滾財富。

  紅利二:發育出福利經濟源,產生巨大經濟社會福利。經濟融合使得地區間融合程度加深,區域經濟社會關係呈現機制化與便利化發展態勢,滋長出福利經濟社會源並為區域交流提供了巨大的福利。區域間往來更加高效化與便利化;區域間形成的爭端解決機制降低了區域間的隔閡與成本,加深了區域認知與瞭解,區域衝突減少,區域融合與便利,極大地降低物流成本與交通成本,釋放出巨大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進而推動社會生活便利、舒適與互信,巨大經濟社會福利為之出現與沉澱。

  紅利三:創新出新的相容性價值模式,帶來經濟提速發展,百業興旺和社會繁榮。兩岸經濟融合成就的新途徑與新環境,形成新的價值體系及其創造的新價值和新的社會發展生態,必將帶來融合發展經濟體量的提高與質的飛越,推動新經濟體發展進入更高效、更均衡發展的新階段從而惠及大陸台胞台企各群體,助力台胞台企轉型升級再發展。

  紅利四:提升應對經濟風險能力,收穫區域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紅利。當下,亞太地區以中國大陸為核心的以多國共同合作發展的區域經濟融合格局已經初步形成。加強各國(地區)間的金融與經濟合作,提升應對經濟風險,是當前世界性的重要課題。台灣藉助兩岸經濟交流合作和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不斷深化,為台灣參與亞太等區域經濟合作提供重要平台和機遇並為此收穫滾滾區域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紅利。

  紅利五:經濟融合發展促進台海兩地的經濟發展,促進兩岸同胞相知與交融,實現兩岸同胞心靈契合, “兩岸一家親”,攜手建構“兩岸命運共同體”,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收穫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無價紅利。


  (三)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基礎性工作前瞻

  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建議重點做好如下四大基礎性工作:一是積極推動“兩岸共同生活圈”構建;二是推動兩岸基層社會組織交流與合作;三是兩岸經濟社會跨域合作督導、治理和相關平台建設;四是兩岸民間經濟社會聯合體培育。可推介的重大支撐項目涵括:台胞台企融入大陸經濟社會的“橋接”管理平台和服務體系建構;兩岸婚姻家庭服務制度建設;“美麗故鄉”共同建設計畫;兩岸共同生活圈建設,為台胞台企尤其是台灣青年提供大陸社會適應輔導、督導與社會融入支持。處於對台工作最前沿的擁有80%台胞祖籍地的福建省尤其應該在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中率先嘗試,出台個性化輔導培育計畫和大陸經濟社會相關政策導讀以及全媒體大眾化包裝宣傳等精細化推進工程。

  

  三、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踐行路徑分析

  (一)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理念探析

  1.指導思想和目標

  指導思想: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兩岸一家親”理念和攜手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行徑,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推動兩岸和平統一進程。

  總體目標:探索和建構國家統一前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理論和治理機制。

  具體目標:著力於推進實現兩岸和平統一大業的四大前置實踐工程:一是從民族、歷史和現實等諸多層面推動兩岸利益融合,增進台灣同胞對建構“兩岸命運共同體”的認知。二是明確“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兩岸經濟同屬中華民族經濟”,為兩岸和平統一奠定社會基礎和經濟基礎。三是探索國家統一前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路徑和治理機制。四是探索“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及其國家治理現代化集成路徑。

  2.基本原則

  堅持“四個一重”基本原則,即“重點在人文,重心在基層,重措在互動,重要在落實”, 有序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

  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不同於過去以經濟交流合作為重心,而是以兩岸經濟社會交流融合和融合發展為重心,以人為本,以兩岸同胞親情為紐帶。推進這一目標的運作方式與路徑選擇是以加強兩岸民間密切聯繫與交流、強化體驗式深度交流與互動為基礎,更重視兩地民間社會與基層交流。落實這一理念與推進這項工作,不僅要持續宣傳“兩岸一家親”這一重要理念,而且貴在雙方溝通瞭解,措施得當,貴在有漸進式的輔助行動方案,即關鍵在於制定出目標清晰、使命擔當明確的推動與落實相關惠及台胞重要政策措施及其實施方案,要將這一重要理念與設想付諸行動,“重要在落實”,不走樣,不躍進,經由局部典型示範,總結經驗,逐步推進,達到預期目標,實現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大滿貫”結局定能到來。

  3.總體理念

  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要充分體現“四個一”的總體理念,即“兩岸一根脈”、“兩岸一家人”、“兩岸一家親”與“兩岸一條心”。“兩岸一根脈”詮釋了兩岸同源同根同脈的文化血緣與歷史傳承關係。“兩岸一家人”意指海峽兩岸在國家民族認同之下暫時放下歷史恩怨與政治偏見,以同胞之情,以“一家人”之思維,理解台灣同胞所經歷的不幸歷史與“悲情意識”,顧及台灣同胞的尊嚴和需求,同時妥善處理對台灣民眾的讓利和福祉問題。“兩岸一家親”重在強調兩岸的同胞情與民族情,旨在通過各種社會文化基層交流與對中華歷史文化的重新認識,增進同胞情、民族情,逐步改變台灣社會日益嚴重的分離主義傾向與分離意識,增進兩岸同胞對民族、國家的共同認知意識與理性回歸,建立兩岸命運共同體與共同家園意識。“兩岸一條心”寄語兩岸同胞以整個中華民族利益與兩岸共同利益的高度,務實面對與處理兩岸面臨的矛盾或分歧,共同解決問題,促進兩岸和解,實現社會包容,實現心靈契合。

  (二)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次建構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政策體系,有序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

  在宏觀層次上,主要著力於推動兩岸經濟和社會整體協調發展,將協調發展作為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核心內容,建構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目標、手段和政策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協調既是發展手段又是發展目同時還是評價發展的標準和尺度”。⑨從宏觀層面正確處理好兩岸政治與經濟互動關係、產業競合關係、利益分配關係、政策協調關係等等,強調大陸多部門協同工作機制,解決好各領域、各區域間協調工作問題,堅持統籌兼顧、協調發展原則,建構可持續性融合發展制度環境和政策體系。2017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持續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為台灣同胞尤其青年在大陸學習、就業、創業、生活提供更多便利。兩岸同胞要共擔民族大義,堅定不移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共同創造所有中國人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明天。”⑩吸引台灣青年來大陸創業的政策就屬此類。截至2018年初,大陸為台灣青年提供各類實習、就業崗位逾12000個,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和就業創業示範點纍計入駐或服務台企及團隊1400多個⑪。大陸地方政府部門已經陸續出台吸引台灣青年來本地創業的政策。

  在中觀層次上,主要是從區域層面為台胞台企融入大陸創造良好區域制度環境和制度體系。諸如兩岸現代服務業合作、兩岸經濟轉型升級方向、兩岸同文同種優勢產業及當地化發展特點與方向輔導,為兩岸產業合作與市場體系構建、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方面提供合作發展制度安排、共享經濟等新經濟合作載體,為大陸互聯網產業與台商傳統產業對接升級、兩岸現代服務業合作和創新建構創新驅動機制,在市場准入、同等待遇、投資便利、居民待遇等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和更大範圍的包容性發展,培育兩岸區域協調治理和持續發展中觀治理和運作機制。

  在微觀層次上,重點關注台胞台企個體與大陸其他個體、組織或社會間的關係與屬性特徵,加強大陸台胞的婚姻狀況、居住條件、身心健康、工作就業創業發展等生態環境進行精細化調研分析、建檔和服務。2017年對台工作會議提出:“繼續推進兩岸民間各領域交流合作,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不斷擴大兩岸基層民眾和青年的參與度和獲益面。研究出台便利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就業、創業、生活的政策措施,積極支持台商台企在大陸更好發展,依法維護台胞權益。”從個體融合便利性角度出台系列政策,如採取18位數字台胞證、提供台胞自助購取火車票服務、機場提供自助設備識別台胞證等,建構好“兩岸間社會”對接微觀基礎。

  (三)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培育兩岸融合文化元素,增強中華民族意識,遏制消解蔡式“文化台獨”圖謀,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

  兩岸融合文化要素培育是推進兩岸經濟社會各領域在更廣範圍、更深程度、更高層次的融合創新,推動業態裂變,實現結構優化,提升產業發展內含的內在生命力。兩岸融合文化元素承載打破傳統的思維模式,不斷增強文化認知,運用大融合思維、一體化思維謀求融合發展,推動兩岸融合發展從“老思維”向“新思維”的轉變,從傳統的文化藝術、新聞出版和影視創作的“小文化”邁向國民經濟的“大文化”擴展的高層次融合發展等特殊使命。兩岸融合文化要素是加大資源挖掘、要素整合、產業融合,在各種業態之間架起橋樑,實現文化產業由初級階段表層融合向高級階段深層融合,實現從“淺融合”向“深融合”推進的重要精神紐帶和內在驅動力。

  目前,台海局勢日趨嚴峻,蔡英文民進黨當局繼續挾洋自重,已然緊鑼密鼓全面施行“台獨”策略佈局。蔡英文520上台執政以來,全面加快佈局和推進 “去中國化”進程,“文化台獨”開道,目標直指年輕一代,不斷地在年輕人中培養接班人,企望全面實現 “傾獨”力量組織化與年輕化,“島國前進”組織、“公民組織党”、“時代力量”等台獨組織和力量在新興的網絡空間獲得大發展;支持“台獨”的島內媒體持續汙名化大陸,一再顯示集體“反中”發展態勢,引發台灣民眾對未來、對兩岸關係產生無所適從與焦慮;通過虛擬的網絡傳播和現實的街頭運動,掀起了“台獨”的社會化運動,致使台灣社會對兩岸關係的理性思考不斷消散;網絡傳媒已經成為民粹主義的遊樂場,導致台灣社會結構與價值體系的紊亂,撕裂著台灣民眾對大陸深深的眷念與兩岸關係發展的理性判斷。

  蔡英文民進黨當局執政兩年來,拒不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披上“民主和民意”外衣,高舉“和平與對話”的旗幟,以理性謙卑示外,以不立即觸碰底線為掩護、為策略,逐步擴大和深化“去中國化”進程。蔡英文漸進式建構“邊緣台獨”系列工程,以量變求質變,全面持續推動“頑性台獨”,走上了一條新的“蔡式台獨之路”,企圖實現台灣“和平獨立”。“蔡式台獨之路”已經啟程蔓延,綁架欺騙選民真相敗露。蔡式“去中國化”的“文化台獨”,公然挑戰血緣中國、文化中國和政治中國 。“蔡式台獨”等島內“台獨”分裂勢力的發展與蔓延,“文化台獨”尤其是“去中國”與“反中國”的“台獨教育”,是“台獨”分裂勢力“政治台獨”總工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推進兩岸融合發展、實現兩岸和平統一的最大挑戰。


  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復興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與目標。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華文明是一個整體,構成兩岸融合文化主體元素,在維護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與實現民族復興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與作用。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優良傳統,中華文化尤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靈魂,對於凝聚和團結歷代各族人民起著非常重要的紐帶和基礎作用。中華文化是海峽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園。堅持弘揚中華文化,揭露蔡英文當局的“文化台獨”本質,確認中華文化是台灣的主體文化,匡正錯誤的“台獨文化史觀”,才能夠逐步有效遏制“文化台獨”的蔓延與影響,避免中華文化被“台獨”分裂勢力所踐踏與辱躪。在反擊蔡式“台獨”等各種“台獨”分裂行徑中打贏這場反“台獨”分裂的“文化戰”。兩岸同胞需要通過持續不斷的、多種多樣的海峽兩岸的廣泛交流尤其是文化交流,強化台灣民眾的中華文化意識與中華民族意識,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共同保護好、維護好中華民族這一共同的精神紐帶和精神家園。

  (四)精細化落實惠及大陸台胞台企的31條政策措施

  2018年2月28日,國務院台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經商中央組織部等共31個部門,公佈實施《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在島內引起巨大反響,政壇正反兩方面的反應都很強烈。在兩岸熱議《若 干措施》及其紅利的同時,我們發現台灣同胞亟需學習和研究大陸相關政策與制度安排的意願相當迫切。建議儘快啟動對台宣傳學等理論體系構建工程,全面系統地對大陸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等“四大自信”進行全媒體大眾化包裝與傳播;建議設立專門為台籍教師尤其是台籍高校教師帶薪培訓進修機構,滿足台籍教師乃至常駐大陸台胞熟悉大陸制度、法律、就業、創業、學習等多層面訴求;建議開設相關固定窗口和對接平台,強化對大陸台胞台企進行細緻化政策輔導和精準細緻對接服務,建立完善的“扶你上馬”、“送你一程”的台胞大陸“落地著地”發展機制;建議採用典型示範,重點區域推進的管理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技術推進路線,強化相關政策實施效果評估,建構優化糾錯協同推進機制,確保惠及大陸台胞台企31條政策措施執行不走樣。

  (五)高度重視對大陸台商中小企業的扶持與培養,要為台商頑強的拼搏精神點贊

  截至2018年5月,大陸約有中小企業4000萬家,占企業總數的99%。從產業分佈來看,第一產業企業數占3%,第二產業企業數占27%,第三產業占70%。中小企業出口額占大陸出口總額的60%,就業人數占全部企業就業人數的80%左右,貢獻了大陸60%的GDP、50%的稅收。

  截至2018年5月,台灣地區約有128萬家中小企業,占台灣企業總數的95%以上,提供了75%的就業和30%的營業額。從60年代起,台灣中小企業進入了出口導向時期,並從80年代中期起,初步完成了中小企業發展的自由化、國際化和制度化,成就了台灣從上世紀60年代經濟起飛到80年躋身為新興工業化地區、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經濟奇跡,台灣地區不愧為“中小企業王國”的美譽。

  台灣中小企業在兩岸產業合作中扮演了先鋒的角色。上世紀80年代後期台資企業開始到大陸投資,一直到90年代中後期,無論是從企業數量還是投資金額來看,其主體都是中小企業。進入到21世紀後,大型台商的投資金額才開始超過中小台商。

  兩岸中小企業同為兩岸數量最多的企業主體,解決了兩岸社會的大部分就業,同樣最具活力、勇於創新,但又都同樣面臨著發展中的諸多困境。大陸中小企業多處在產業鏈末端的生產加工環節、勞動密集型特點明顯、資訊化水準較低,並且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稅負較重、經營環境有待改善。台灣中小企業雖然技術水準較大陸高,但同樣缺少品牌和核心技術,替跨國公司代工的局面依然沒有改變,並且中小企業的出口比重和解決就業能力都有下降趨勢。因而,兩岸中小企業都存在經營困境,需要進一步轉型升級促發展。

  兩岸中小企業應充分發揮各自特質與特長,強化智庫協助與產業發展引導,緊扣大陸“十三五”產業發展主軸,依據兩岸中小企業的特點,在裝備製造、電子資訊產業、汽車零配件、服裝、食品等傳統製造業廣泛開展合作;在金融保險、現代物流、批發零售、資訊諮詢等與製造業密切的生產性服務業方面展開密切合作;在觀光旅遊業及其住宿、餐飲、運輸、文藝表演、商貿零售等生活性服務業開展合作。

  兩岸中小企業應密切關注《中國製造2025》以及“十三五”規劃中引導產業實現轉型升級和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等重點任務和發展方向,尤其關注大陸老齡產業和綠色生態智慧圈產業合作與發展。老齡產業對兩岸中小企業合作適應性很強,大陸老齡產業擁有最大限度老齡產業發展有效剛性市場需求、日趨完善的重點領域的老齡產業政策、加速培育老齡產業組織、構建老齡產業融資平台、加快老齡金融創新、開發老齡用品市場、老齡服務網絡、建立國家老齡產業核心技術研發基地等相關政策體系,將孕育出巨大有效市場需求和制度供給創新。綠色生態智慧循環產業涉及智慧旅遊、綠色生態、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的規劃設計、投資引資、建設運營、政策服務等領域。兩岸中小企業本著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合作發展的原則,共同發展綠色生態,共建智慧循環經濟,商機無限。

  兩岸中小企業應密切關注大陸“一帶一路”倡議及其佈局和意義。以“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為核心內容和主軸的“一帶一路”倡議,是迄今為止人類文明史上以陸地為中心的農耕文明和以海洋為大舞台的工業文明首次比翼雙飛。台灣中小企業應積極主動融入“一帶一路”戰略佈局,藉助“一帶一路”帶來的對外開放和發展契機,輸出具有比較優勢的產能。兩岸中小企業不僅要實現產品輸出合作,更要研究如何以成套的產能即產業鏈上下游整體合作形式深入進入絲路沿線國家,參與絲路沿線國家工農業及文化產業基地建設,並嘗試與大陸縣域經濟實體發展規劃以及相關中小企業同步相對接,實現協同合作與發展,架構引進來和走出去發展新格局,活絡兩岸中小企業合作發展新空間。台胞社團和兩岸智庫應聯合起來,共同策劃“兩岸中小企業融合發展規劃導向”,共同為兩岸中小企業融入大陸、實現共同發展建言獻策。

  (六)強調使命擔當,積極引導台胞台企明晰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和“在商言商”深刻蘊意,遵循“綠叢林”法則,共同呵護好台胞台企可持續發展的商業生態和社會根基

  台商期待不談政治,在商言商。但是,台商企業主們一定要明確“在商言商”的全部蘊意,明白自身處境和肩負的責任。“在商言商”的第一個“商”強調的是企業家要專注於研究如何把自己的企業做好,並且持續地做好,這是企業家的第一要務,也是企業家最大的專業本分。第二個“商”則是商業生態,即所謂“綠叢林”。一家公司一定不是在一個股東利益最大化的單一的商圈當中,或者是單一訴求當中就能夠成長起來的,它一定是要兼顧到國族認同與國族環境、社區環境、教育文化環境,關注到它所有的利益相關者關係,來取得協同效益的利益最大化,這樣的公司才有可能可持續發展,才有可能基業常青,這就是企業生存競爭非常重要的商業生態圈。

  詮釋“在商言商”蘊意,深度領會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中蘊含的使命與擔當,旨在解開兩岸同胞、台商領袖和企業主內心的不解與重負。“是誰動了我的乳酪,讓我無法在商言商”,是誰讓期待“在商言商”的台商企業主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辛苦與困惑?!“是誰修改教科書篡改歷史,布下‘文化台獨’的天羅地網,動了我的孩子”!是“台獨”分裂勢力在一點點地撕裂著台胞後代的中華民族國族情懷,阻礙兩岸和平統一進程,企圖割裂兩岸,讓中華民族國族認同漸行漸遠!期待廣大台胞台商朋友們,明確自己肩負的使命與擔當, 兩岸同胞攜手共同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鬥。

  註釋:

  ①《習近平在會見蕭萬長一行時強調兩岸同胞要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新華網海南博鼇2013年4月8日電。

  ②《李克強談港澳台工作》,新華網北京2014年3月5日電。

  ③《習近平在福建考察》,新華社2014年11月1日電。

  ④《習近平在福建考察》,新華社2014年11月1日電。

  ⑤《習近平總書記會見宋楚瑜一行》,新華網北京2014年5月7日電。

  ⑥《習近平總書記會見中國國民黨主席朱立淪,《人民日報》,2015年5月5日。

  ⑦《習近平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新華社 2016年 8 月 5 日 電。

  ⑧《習近平總書記會見中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新 華 社 2016 年11月日 電。

  ⑨《習近平談協調:協調既是發展手段又是發展目標》,《人民日報》2016年3月3日。

  ⑩李克強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光明日報,2017-03-06。

  ⑪國台辦新聞發佈會輯錄(2018-01-17)[EB/OL].(2018-01-17)[2018-02-25]。

  作者是兩岸關係理論漳州研究基地副主任、台商研究中心主任。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8年8月號,總第248期)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