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庫匯聚

智庫:中評白皮書第250期精彩觀點搶先看

2018-10-16 00:21:10
本期目錄。(中評社圖片)
本期目錄。(中評社圖片)
《中國評論》訂閱方式(中評社圖片)
  中評社北京10月16日電(記者 海涵)由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評白皮書第250期《中國評論》月刊10月號已出刊,本期白皮書刊發了兩岸關係、國際關係資深專家就兩岸關係、中美關係、國際局勢等議題的獨到分析。內容精彩,值得一讀。

  本期“總編思語”——《兩岸關係的結構性矛盾與解決之道》一文中,《中國評論》月刊總編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創中心專家委員周建閩指出,當涉及到國家的主權代表權問題時,兩岸關係就必然會陷入到一種零和博弈的結構性矛盾之中,這種結構性矛盾具有頑固性與難以調和性。兩岸關係不好,台灣的一切都不會好。旁觀者尚能看清,透過接受“九二共識”就能很容易地結束兩岸關係的螺旋式下降以及台灣國際空間被壓縮的局面。而民進黨政府卻為了選票、為了政黨利益,不惜傷害廣大台灣民眾的利益、尊嚴與福祉。“這樣的政策還能持續多久?值得當局深思。”

  本期白皮書“智庫闊論”欄目主要聚焦中美關係及國際局勢,共刊發了三篇文章,分別是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趙春山的《“四海運動”下的中美競合關係》、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王衛星的《美國的“印太戰略”與台灣地區的戰略選擇》和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台灣戰略研究學會理事長翁明賢的《世界變局中的涉台國際環境:抗衡、扈從或和平中立?》。

  《“四海運動”下的中美競合關係》一文指出,東海、南海、黃海和台海,曾被視為冷戰後東亞地區具有戰爭危險的四個爆炸點。它們看似各自獨立,但又相互影響,存在“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關係,也就是所謂的“四海連動”。中美之間的利益衝突,有可能因“台灣問題”進行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而台灣也會因“重美輕中”,面臨“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命運。

  《美國的“印太戰略”與台灣地區的戰略選擇》一文指出,特朗普上台後,推出“印太戰略”,其主要目的是遏制中國崛起,維持美國始自冷戰後的唯一超級霸權地位。此時此刻,台灣當局的戰略選擇,到底是靠向美國,還是以台海和平發展為念理性處理相關問題?遺憾的是,民進黨蔡英文當局選擇了前者。這是火中取栗,是十分危險的!美國對台從來衹是當作棋子利用,歷史殷鑒不遠,台灣當局何去何從需深思。

  《世界變局中的涉台國際環境:抗衡、扈從或和平中立?》一文指出,台灣必須確認當前世界變局的戰略趨勢,理解台灣所處的安全態勢,才能進一步提出促進台海穩定和平發展的政策。一般安全取向選擇:抗衡、扈從、避險、中立等,台灣應該階段性採取積極和平中立,尋求中美兩強之間的“戰略平衡”軸心。如何從決策者立場、建構新時代的兩岸關係應該是當務之急。本文藉由“區域安全複合體”( Regional Security Complex)角度,透過三個國際政治解析層次,分析整理台灣歷屆總統主政時期的安全態勢:“結盟”、“覆蓋”、“無結構”到一定程度的“緩衝區”態勢,提岀“積極和平中立”的戰略思考。

  本期白皮書“智庫報告”欄目主要聚焦台灣問題,來自大陸和台灣的三位台灣問題專家就台灣“憲改”、台灣人的認同問題以及兩岸“統合發展”等議題發表了精彩的觀點。

  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系教授王英津的《從“五院”到“三院”:台灣新一輪“憲改”的預判與應對》一文旨在對自台灣第一輪“憲改”延續至今的“兩院”存廢論爭進行梳理,並對“台灣當局具體將會如何廢除‘兩院’?廢除‘兩院’將會對島內政治及兩岸關係產生怎樣的影響?大陸該如何制定因應對策?”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助理教授、民進黨研究中心副主任王貞威的《關於台灣人認同問題的若干概念辨析》一文指出當前關於台灣的認同問題充滿很多負面論調,如¨交流無用論”、“惠台政策無效論”、“交流疏離論”、“和平統一無望論”等。當前我們首先要做好的是第一個層次的政策認同,如何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更好提升政策落實能力,更好創造優美便捷的發展環境,慢慢地外溢出對第二個層次的認可,即提升對大陸的正面觀感和好感度,在此基礎上激發對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的真諴熱愛。而第三個層次要水到渠成,長期努力,關鍵是建構台灣同胞基於祖國大陸的切實生活體驗和政治經驗,進而塑造“新中國人”認同,這是未來台灣同胞認同建構的新思路。

  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助理教授李毓峰在其文章《兩岸“統合發展”初探》中嘗試用前瞻的視野和創新的思維來探索兩岸從融合發展走向統合發展的新思路,並提出有別於歐洲統合的所謂“特殊的兩岸統合模式”,其特殊性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第一是政治層面,兩岸統合是兩個政治實體之間的統合,不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統合。第二是體制層面,兩岸統合是兩種政經社會體制的統合。第三是法制層面,兩岸統合是兩套法律憲制之間的統合。兩岸唯有在這三個層面都進行相互統合與共同治理:高階政治與行政事務的統合治理、政經社會體制的統合治理、法律與憲制體系的統合治理,才能真正建構出合乎實際的、有效適用的、特殊的兩岸統合模式。

  本期白皮書“智庫論叢”欄目刊登了兩篇文章,其一是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研究員、博士李環的《習近平港澳治理思想初探》。在該文中,李環認為,習近平港澳治理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中國共產黨十九大報告宣告中國進入新時代,並就新時代如何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出十四條基本方略,堅持“一國兩制”和推進祖國統一是其中之一。面對國內外複雜深刻的形勢變化,中國共產黨在堅持“一國兩制”方針不動搖的同時,結合港澳形勢發展,積極探討如何把港澳治理得更好。以習近平為核心的新一代領導人,高屋建瓴,積極引導,主動塑造,形成系列治港治澳的新觀念、新思想、新方略,極大地豐富了“一國兩制”的理論、戰略和政策,謂之習近平港澳治理思想或曰港澳治理方略。

  其二是河南師範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廈門大學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博士後王鶴亭的《兩岸關係的內戰法理及邏輯演進》,該文指出,中國內部的政府繼承因內戰而發生,內戰的延續導致政府繼承過程仍在持續,內戰的結束將帶來中國的完全統一以及政府繼承實踐的完成。兩岸關係的實質是一個尚未終結的內戰,兩岸之間從內戰行動發展為內戰狀態,從內戰的雙邊行動發展為單方控制,作為叛亂團體的台灣政權並不具備交戰團體的權利和地位,而合法政府則具有選擇適當方式來完成繼承、阻遏分裂以及終結內戰的權利。兩岸關係中的內戰法理邏輯確證並鞏固著“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政治與法律現實,保障了中央政府的合法權利,限定了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路徑與方式,在首選“和平統一”終結內戰的同時,也確立了中央政府被動使用非和平方式解決問題的權利與合法性。

  在“智庫觀察”欄目,本期白皮書刊登了國防大學國家安全學院戰略咨詢中心副主任、軍事學博士趙景芳的《新時代中美安全危機管理的戰略選擇》和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台灣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偉男的《兩岸融合發展解析》兩篇文章。

  《新時代中美安全危機管理的戰略選擇》一文指出,在中美全面戰略競爭背景下,新時代中美關係中的危機面將顯著上升,中美在諸多熱點問題上面臨擦槍走火的嚴重可能。因此,為有效管理中美安全危機,最大程度實現中國的和平崛起和維護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應該以危機管控來穩定中美競爭,力避兩國關係在敵意螺旋中落入“修昔底德陷阱”甚至戰爭深淵。

  《兩岸融合發展解析》一文認為,兩岸融合發展理念是對台工作“兩手思維”里“軟”的一手的重要體現。今年2月底,中央31個部門聯合發佈的“惠台31條”,是我們推進兩岸融合發展的具體政策措施。針對未來的兩岸融合發展工作,本文提出如下建議:一是繼續完善促進兩岸融合發展的政策體系,二是適時建立評估兩岸融合發展的指標體系,三是注意吸納台胞優點、謹防大陸沙文主義,四是防止僵化理解“同等待遇”這個重要概念。

  本期白皮書“智庫思考”欄目則重點刊發了上海東亞研究所研究員周天柱的《試論兩岸的制度之爭人才之爭》,該文指出,兩岸制度之爭與人才之爭是長期、持續,有時是很激烈的,正朝著對大陸有利方向發展而不可逆轉。大陸主動提出制度之爭是有勇氣、有膽識、有擔當的表現。一個制度僅靠美好的理論和價值觀是無法生存的。它必須能夠推動社會的發展,能夠解決面臨的題。雖然台灣心理上仍以自己是西方民主制度而自視甚高,但兩岸制度對比的平衡早已開始向大陸傾斜。

  “智庫研究”欄目為讀者呈現了南台灣兩岸關係研究學會理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兼任教授陳淳斌力作——《大陸推動31項惠台措施成效及台灣的回應策略分析》。該文指出,值得觀察的是在融合發展戰略思路下,中共當局直接出擊、操之在我,讓台灣人用腳投票,可以說是當前大陸推動融合發展的最終戰略目標且是大陸對台政策最重要的轉變。可以瞭解中共在十九大後已加快兩岸經濟融合進程,期冀加速台灣居民西進大陸,磁吸效應進一步顯現。整體來講,台灣社會中有相當多的年輕人、高教育程度者或中產階級的人對大陸這項“新對台措施”持比較正面反應,這代表大陸陸續推出各種的“惠台”新措施,確實在台灣目前正處於政經困境且惡性循環背景下已經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與衝擊。

  本期白皮書“智庫回眸”重磅推出“《中國評論》的四根支柱與創新模式”一文,該文由澳門理工學院名譽教授邵宗海撰寫。在文章中,邵宗海指出《中國評論》的四根支柱分別是《中國評論》月刊、中國評論通訊社、《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中評智庫基金會。通過對這四大支柱的分析和介紹,他認為,20年來《中國評論》發展迅速,從傳統的雜誌到網路的創建,已將形成了具有相當規模競爭力的媒體,創造了近代中國一個媒體企業奇跡與示範的模式。

  本期的“智庫視野”欄目聚焦中國中西部發展,特別推出虞衛東的《“一帶一路”戰略的中西部小康社會發展模式之解》,該文指出,中西部地區大多是少數民族聚居區,宗教文化多樣化,生活習俗與漢族不盡相同,然而與“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沿線國家十分相似,中亞和中東北非國家,多民族多文化和伊斯蘭宗教文化等,價值觀不同於漢族地區。因此,要因地制宜地開展經濟貿易和文化交往,在中西部的經濟社會發展中與“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對接中一定要尊重當地的文化習俗,在兼顧效率和公平的同時,要適應當地的慢節奏。發展除了物質生產的硬道理,還要發揮互利共贏的感染力。在具體實施“一帶一路”時,宣傳更重要。

  壓軸出場的“思想者論壇”欄目刊發了由中評智庫基金會、中國評論通訊社主辦的2018年第10次思想者論壇全文。是次論壇由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李義虎主持,邀請了中美關係和兩岸關係方面的專家就“美國對台政策變化與兩岸關係變局”進行了深入探討,主要包括以下核心議題:美台關係是否發生了質變?美國為何要調整對台政策?美國對台政策變化對兩岸關係、中美關係將會產生哪些影響?大陸應該如何應對美台關係新態勢?

  更多精彩內容詳見《中國評論》2018年10月號,總第250期。

  中國評論月刊1998年在香港創刊,至今20週年,是目前兩岸唯一一份兩岸都特許公開銷售的智庫雜誌。以“溝通兩岸、融匯中華”為宗旨的中國評論月刊,已從一般的時政評論雜誌,轉型成為研判兩岸及東亞安全情勢、提出政策意見、構建解決兩岸問題理論框架、提出思考方向的智庫雜誌,深受兩岸及海外智庫專家學者的肯定與好評。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