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智庫匯聚

從交流發展到融合發展:統一的新理念與新路徑

2019-07-21 00:07:15
  中評社╱題:“從交流發展到融合發展:統一的新理念與新路徑” 作者:彭韜(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台灣與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

  兩岸融合發展理論是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在對台工作方面的重要體現,是中共十八大以來對台工作理論的重大創新,更是習近平對台思想的核心內涵。這是以習近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國際環境與兩岸關係出現了新形勢與新變化的歷史條件下,在反思過去大陸對台工作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為繼續推進兩岸和平統一進程所提出的新思路。交流發展,是在初級領域及較淺層次上的發展。而融合發展,則更強調交流合作的目標,是對兩岸交流發展的創新、深化,是推進兩岸統一進程的方向目標及動力源泉。

  序

  1987年,兩岸拉開交流序幕,兩岸同胞長期隔絕狀態被打破,兩岸經濟文化交流開始步入正軌,隨著兩岸交流的深入,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是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和人員交流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發生歷史性轉折,邁向和平發展道路,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格局,雙向、直接交流的規模擴大,領域延伸,層次增多,在實現初期的交流合作需求後,雙方希望進一步深化發展的訴求增高,因此在維持雙方交流合作規模、領域、層次的基礎上,進一步促進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成為新階段的重要方向和目標。一直到2014年,兩岸交流的實質還是以交流發展為主。

  2014年11月2日,習近平在福建平潭考察時提出:“兩岸同胞同祖同根,血脈相連,文化相通,沒有任何理由不攜手發展、融合發展。”〔1〕這是習近平首次提出“融合發展”概念。2015年3月4日,習近平在參加十二屆全國政協三次會議聯組會時,肯定“兩岸制度化協商取得新成果,兩岸經濟融合發展不斷深入,各領域交流合作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台海局勢總體穩定”〔2〕。同年5月4日在會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時,習近平主張“深化兩岸利益融合,共創兩岸互利雙贏,增進兩岸同胞福祉”〔3〕。這些都是對“融合發展”理論的應用與發展。2019年1月2日,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發表了題為《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推進祖國和平統一而共同奮鬥》的重要講話,提出五點建議,其中第四點就是“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夯實和平統一基礎”。〔4〕

  習近平關於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論述,把握住同胞間一脈相承、增強認同這個關鍵,為我們深化兩岸交流合作明確了努力目標和方向,對推進國家和平統一大業意義重大。

  一、新時代祖國和平統一的實踐命題

  交流發展,是在初級領域及較淺層次上的發展。而融合發展,則更強調交流合作的目標,是對兩岸交流發展的創新、深化,是推進兩岸統一進程的方向目標及動力源泉。融合發展一方面極大地豐富了兩岸交流發展的內涵,從人員往來、經貿流通、文化交流、社會服務以及遏制“台獨”等方面做起,逐步為兩岸最終統一創造條件;另一方面,集中體現了兩岸交流發展的歷史規律,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行了很好的詮釋。兩岸統一的最佳方式是和平統一,融合發展也是和平統一的重要標誌。融合發展表明了大陸將一如既往地推動兩岸交流發展,持續促進兩岸交流合作,推動兩岸民眾“心靈契合”,最終使和平統一成為歷史的必然。

  交流發展與融合發展兩者同屬於和平統一的理念範疇,是新時代祖國和平統一的實踐命題,均是屬於“兩岸同屬一中”、“兩岸一家親”等理念的延伸擴展,是推動兩岸關係穩定向前發展、實現和平統一的重要舉措。交流發展是基礎維護,融合發展更加接近於完善保障。交流發展主要關乎兩岸關係的維繫,融合發展則與國家統一全面相連。融合發展內容多元、豐富,涵蓋經濟、社會、文化、政治等多個領域。在交流基礎上的融合發展要緊緊圍繞以增進同胞親情福祉、拉近同胞心靈距離、增強對兩岸命運共同體的認知為導向,也就是促進兩岸同胞以心相交,增進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國家認同。兩岸關係,長遠來看必須由交流發展深化到融合發展,交流發展的深層次含義就是融合發展,交流發展是本,融合發展是綱。交流是基礎,融合是宗旨,發展是目的,在“迎來送往”交流發展基礎上的融合發展,範圍外延到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深化了對台工作內涵。

  二、從交流發展到融合發展:路徑邏輯

  從交流發展到融合發展,經濟融合和社會融合起著基礎和關鍵作用,所以目前融合發展的趨勢包含兩個方面:一是要加強經濟融合,即以提質增效為出發點,全面提升兩岸經濟合作層次和效果。習近平在談到兩岸經貿往來時指出,“加強兩岸產業合作,支持兩岸企業合作創新、共創品牌、共拓市場,擴大兩岸中小企業和農漁業合作,擴大基層民眾參與面和獲益面。”〔5〕同時習近平也指出,“我們將深入瞭解台灣民眾尤其是基層民眾的現實需求,採取積極有效措施,照顧弱勢群體,使更多台灣民眾在兩岸經濟交流合作中受益。”〔6〕習近平提出了加強宏觀政策溝通,拓展產業合作,加快擴大雙向投資,深化金融服務業合作,維護在大陸投資的台資企業合法權益,歡迎台灣同胞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台灣以適當方式加入亞投行的主張,並強調,“兩岸經濟合作要充分考慮兩岸雙方社會的心理感受,努力擴大兩岸民眾的受益面和獲得感,讓兩岸同胞參與越多受益越多。”〔7〕

  二是要加強社會融合,以擴大人員往來為出發點,即加強各領域合作和人員交流往來。習近平強調,“要繼續創造條件,擴大同胞直接交往,促進兩岸各界交流。兩岸同胞要以心相交,不斷增強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國家認同。特別是要為兩岸青年學習、就業、創業、交流提供更多機遇、創造更好條件,使青年一代成為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實現民族振興的重要力量。”〔8〕

  1、交流發展是融合發展的實踐基礎和必由之路

  1987年以來,兩岸交流由點及面、由小到大、由淺入深,從最初台灣同胞來大陸探親、旅遊、投資、經商、求學、就業等單向交流,進而發展到政黨、文化、教育、科技、衛生等多領域、多界別的雙向交流。兩岸在經濟社會領域的合作交流取得巨大成績,發展了兩岸市場,實現了產品互聯互通。2018全年兩岸人員往來超過905萬人次,同比增長3.2%。其中台灣同胞來往大陸首次突破600萬人次,“首來族”達40萬人,均創歷史新高,報考大陸高校的台生也成倍增長。〔9〕1988年至2018年,兩岸人員往來總計達1.34億人次,其中台灣同胞來大陸總計達1.04億人次;兩岸貿易總額纍計約2.6萬億美元,大陸纍計批准台商投資項目10.5萬個;大陸長期以來是台灣最大出口市場、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和最大島外投資目的地。〔10〕兩岸民眾越來越多的學習、工作、生活交融在一起,加快了兩岸融合進程。

  當前,在交流發展上實現兩岸融合發展需要從如下方面入手。首先,增強台灣同胞的中國人身份認同,強化對於中國歷史文化、中華文明等認同觀念,做到雙方彼此認同,水乳交融,不分你我。其次,一視同仁,趨同化管理,取消區別對待,鼓勵台灣同胞參與大陸經濟社會事務。台胞在大陸學習、工作、生活基本沒有障礙限制,台胞參與到大陸的社會團體管理、活動中來,也讓大陸人士參與到台胞社團中去。三是完善法治保障。中央、地方通過立法規範提高兩岸融合發展的制度化保障,保障台胞的合法權益,提高他們的參政議政能力。如2018年2月28日,國台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等29個部門,發佈《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即“惠台31條”,涉及加快給予台資企業與大陸企業同等待遇的措施12條,涉及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的措施19條。各省市紛紛跟進,2018年7月11日,湖北出台“惠台62條”,也是湖北對標國台辦出台的“惠台31條”的具體實施和承接,是湖北對省內現有惠台政策的一次集成和推動落實,其他省市也紛紛根據各自地方實際情況,積極出台本地的相關配套措施並推動實施。隨著兩岸關係的向前發展,除了新近出台相關政策之外,之前出台的相關法規制度,有的已經不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急需與時俱進地對它們加以修訂;有些沒有考慮到或涉及到,這就需要及時添加跟進,完善相關立法。上述措施使對台工作、保護台胞權益增添了法治保障和司法服務,有助於依法治國和增強台灣民眾對大陸法律法規的認可和信任,推動了兩岸大交流,促進兩岸關係實現大發展。

  2、融合發展是交流發展的創新深化和必然趨勢

  融合發展思想契合當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時代背景,順應大陸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與“中國夢”的要求。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兩岸關係經歷了複雜多變的演化,歷經了李登輝編造的“兩國論”、陳水扁炮製的“法理台獨”、馬英九建構的“一中各表”、蔡英文主張的不承認“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內涵外延均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兩岸關係經歷一段時期的交流發展後,理應上升到新的發展階段。融合發展就是要解決當前兩岸現狀難以突破、無法破解政治環境的僵局,解決兩岸大交流、大合作中困擾兩岸發展的問題,打破“法理台獨”的可能性,互聯互通,讓“貨出去、人進來”。通過抓住融合發展機遇,解決制約交流發展中的瓶頸問題,這正是融合發展的意義和作用,給民眾帶來最實惠的交流發展成果。

  融合發展理論順應時代發展,切合當下實際,是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全新的扎實推進和完善豐富。其有助於進一步密切兩岸同胞情感,促成兩岸更多的經濟社會融合以及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使兩岸關係發展、祖國統一得到更大的動力與保障。

  三、融合發展:新時代祖國和平統一的新理念

  兩岸融合發展分為五個層面:經濟融合、社會融合、文化融合、精神融合和政治融合,〔11〕這也是按其難度從低到高來排列。經濟融合和社會融合是其初級階段,隨著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的不斷發展,逐漸會朝向文化、精神和政治融合推進,進入兩岸融合發展的高級階段,實現深度融合。儘管兩岸隔海分治70年,但兩岸同文同種、血脈相連,在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實現文化融合是完全可能的,但大陸目前並未提出“文化融合”這一概念。衹有通過文化融合,才能逐步實現精神融合以及“心靈契合”。至於政治融合,因為兩岸政治體制和制度存在較大差異,台灣屬於資本主義制度,大陸屬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短期內難以實現兩種體制制度的調和。所以,最近在熱議的“一國兩制”方案使兩種異質性制度在一個國家內和諧共存是十分必要的。在可以預見的將來,如果兩岸統一,台灣將在“一國兩制”框架內實現人民當家做主的夙願,高度自治,充分行使選擇社會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權利,這種政治融合是融合發展的最高階段。

  1、推進兩岸融合發展,是實現國家統一的必要途徑

  習近平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對台工作任務就是“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強調“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願望,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所在”〔12〕。

  “融合發展”是解決台灣人民認同問題,爭取民心民意轉變的新舉措。實現從“是你是我”到“不分你我”的過渡,兩岸融合發展也是一個順應民心、貼近民心的過程。通過在交流發展基礎上的融合發展,在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乃至未來可能的政治生活層面,把台灣同胞當自己的同胞看待,與大陸居民實行同等待遇,才能有效消除台灣同胞對祖國大陸的心理隔閡,實現完全意義上的兩岸社會經濟一體化,真正實現兩岸“心靈契合”。

  隨著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思想的深入貫徹,中國大陸已經牢牢把握了兩岸關係的主導權,兩岸開放交流超過三十年,是兩岸相互溝通、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的三十年,相信有大陸綜合實力和社會經濟的強大支撐,兩岸未來融合發展與統一是必然的。


  2、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是宣導“兩岸一家親”理念的重要內涵

  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還指出:“我們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尊重台灣現有的社會制度和台灣同胞生活方式,願意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我們將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互利互惠,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增進台灣同胞福祉。我們將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13〕這段論述集中闡述了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核心意涵。

  “兩岸一家親”理念核心是“兩岸一家人”,是兩岸同胞的親情紐帶,也是推動兩岸關係良性發展的動力,兩岸同根同文同種,同屬於中華民族,有共同的民族情懷,這是再怎麼去“中國化”都不能改變的現實,雖然兩岸仍沒有真正解除敵對狀態,但“兩岸一家親”理念還是有共同的認同基礎。相信隨著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和人員往來的規模、層次擴大,“兩岸一家親”理念會被越來越廣泛深入接受。要促進台灣同胞能夠真正融入祖國大陸,成為祖國大家庭一分子,讓台灣同胞共擔民族大義,真正感受到“兩岸一家親”理念的親情和血濃於水之情,讓祖國大陸成為台灣同胞真正的心靈歸宿,打造兩岸人民命運共同體意識,促進兩岸同胞心靈相通,真正達到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融合發展是必經之路。

  3、強調兩岸融合發展,是反對、遏制“台獨”的有利抓手

  2016年以來,由於島內政局發生重大變化,民進黨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導致兩岸官方及制度化交往停擺,兩岸關係陷入低谷,台灣民眾切身利益受到損害。“台獨”分裂勢力“法理台獨”、“新南向政策”、“去中國化”等破壞兩岸關係的動作頻頻,兩岸和平穩定局勢受到嚴重影響。面對這樣複雜矛盾的局勢,中國大陸一方面要堅定反對“台獨”,另一方面要增進兩岸同胞情感,深化兩岸融合發展便成為不可或缺的方式方法。2018年7月13日上午,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連戰率領的台灣各界人士參訪團時強調,“我們有充分的信心和足夠的能力,牢牢把握正確方向,堅定不移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希望兩岸同胞共同努力,堅持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堅決反對和遏制“台獨”,擴大深化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增進同胞親情福祉。〔14〕深化兩岸社會融合發展是新形勢下化解分歧、破解兩岸難題的必由之路。通過兩岸融合發展,增進兩岸民生福祉,轉變民意結構,遏制“台獨”,讓台灣同胞充分享受與內地同胞同等待遇,促進民眾安居樂業及兩岸和平發展,還可以破解民進黨當局利用“公民自決”來混淆是非、發起台灣“現狀獨立”的極端主張,解決台灣同胞的國家認同歸屬問題。

  4、實現融合發展的最終目標,是共圓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兩岸融合發展的最終目標也就是兩岸人民共圓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也是融合發展的旗幟與載體。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提出並深刻闡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與融合發展意義所在:“中國夢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夢”〔15〕,“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兩岸同胞前途命運息息相關”〔16〕,“我們將持續推進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增進同胞親情和福祉,拉近同胞心靈距離,增強對命運共同體的認知。”〔17〕中國夢是兩岸共同的夢,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需要兩岸民眾的共同奮鬥,這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

  習近平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所有中國人的共同夢想”〔18〕,呼籲“兩岸同胞要相互扶持,不分黨派,不分階層,不分宗教,不分地域,都參與到民族復興的進程中來,讓我們共同的中國夢早日實現”。〔19〕

  習近平關於兩岸融合發展、共圓中國夢的論述,深刻昭示了兩岸同胞共同的使命與責任,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願望,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所在,體現了以習近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著眼長遠的戰略自信,也體現了兩岸同胞的愛國主義精神。共圓偉大復興“中國夢”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心願,兩岸同胞應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共同書寫兩岸融合發展新篇章。

  四、以融合發展推進和平統一的政策路徑

  2019年1月2日舉行的《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習近平就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實現祖國統一提出5點主張。在“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夯實和平統一基礎”一節他提出,“我們對台灣同胞一視同仁,將繼續率先同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為台灣同胞台灣企業提供同等待遇,讓大家有更多獲得感。”〔20〕對此,擬通過兩岸融合發展推進和平統一建議如下:

  一是以“兩岸融合發展”為導向,以增進兩岸民眾的瞭解與情誼為抓手,是落實“兩岸一家親”理念、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實現“兩岸心靈契合”的重要途徑。

  “融合發展”是“交流發展”的昇華,“交流發展”能夠達到增進兩岸民眾瞭解與情誼的作用,但“融合發展”所起的社會效果和影響會更深遠。新形勢下兩岸社會交流努力目標和方向是以心相交,不斷增強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及國家認同,化解誤會及分歧,增進雙方情感,從而落實“兩岸一家親”目的。也衹有進一步深化兩岸社會融合發展,才能扎實推動兩岸同胞實現潛移默化的交融。一方面讓更多的台灣同胞分享到大陸經濟發展建設的改革紅利,融合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來,從而增加對大陸發展模式與經濟社會制度的認識與認同,讓台灣民眾認清蔡英文當局政治操作“台獨”本質,也能夯實兩岸基層民眾的支持認同與感情基礎,為化解兩岸統一的矛盾與阻力提供最基本的情感支持。習近平強調,“決定兩岸關係最終走向的是祖國大陸自身的發展。”〔21〕台灣問題的最終解決歸根結底在於大陸自身的實力壯大,持續解決好大陸自身的發展問題,不斷增強大陸各方面的綜合實力,是增強對台灣民眾吸引力、讓台灣民眾更願意來大陸發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實現“兩岸心靈契合”的重要途徑。

  二是以青年交流為工作重心,使兩岸青年交流成為兩岸交流新亮點和新動力,扭轉台灣青年族群統“獨”認同異化、國家認同的缺失現狀。

  青年一代是兩岸關係發展的未來,但這一代台灣年輕人基本是在“去中國化”背景中成長起來的,加上兩岸政治差異、社會差距、經濟壓力與自我認知的迷茫,使得台灣年輕人缺乏對兩岸關係長遠發展、“國家認同”理念的理性認識和客觀分析。作為今後工作重心,讓更多台灣青年瞭解祖國大陸的發展和變化,接觸祖國,認識大陸,有助於化解兩岸分歧,使兩岸關係行穩致遠。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特別要為兩岸青年學習、就業、創業、交流提供更多機遇、創造更好條件,使青年一代成為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實現民族振興的重要力量。”〔22〕近年來,兩岸青年交流互動明顯擴大,祖國大陸增設了多個兩岸青年交流基地,例如湖北省設立了兩岸青年東湖論壇,其他各地類似兩岸青年文化節、兩岸青年文化研習營等活動熱絡不絕,吸引更多台灣青年到祖國大陸學習、發展、就業,增進了兩岸青年一代的情感交流,也使更多兩岸青年在共同發展中成為合作夥伴,進而為增進兩岸同胞相互理解認識傳播正能量,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注入新動力,推動台灣青年加深對祖國大陸的認知,深化彼此情感,從不斷優化兩岸青年交流的理論政策和機制模式入手,打造兩岸青年交流平台,增強兩岸青年交流的實踐性、多樣性和廣泛性,引領兩岸青年交流和溝通向縱深領域發展,從經濟社會融合入手,從而化解台灣民眾的傾“獨”認同,增強台灣青年對祖國大陸的政治認同與身份認同意識,從而共擔民族大義、共謀民族復興,共促祖國統一。

  三是以民間、基層交流為工作主軸,城市間交流為兩岸融合發展突出方向。

  目前蔡英文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不認同兩岸同屬一中,兩岸經濟合作、文化交流、人員往來都受到衝擊和影響。於是在這樣的複雜環境下,兩岸民間、基層交流納上議事日程。近年來兩岸各種民間文化節持續不斷,鄉鎮村里、城市社區、農漁民組織、工商界別交流也是方興未艾。另外最具代表性的是2016年12月藍營8縣市負責人應邀到祖國大陸推介赴台旅遊、經貿合作等,以加強兩岸基層交流和增進台灣基層百姓福祉。在城市交流方面,2019年春節前後,金門縣縣長楊鎮浯、連江縣縣長劉增應、澎湖縣縣長賴峰偉已分別率團訪問福建多個城市;隨後3月18日至23日,台中市副市長令狐榮達也開啟了大陸福建浙江之行;3月22日至28日,高雄市長韓國瑜率團訪問香港、澳門、深圳、廈門四地,成果豐碩,共收穫52億元新台幣訂單。預計基層縣市長到訪會對後面的兩岸城市交流帶來更大的示範引領作用。之所以形成這樣的氛圍,主要是祖國大陸堅定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積極促進兩岸基層、民間交流發展,同時台灣民間及基層對兩岸交流的需求一直旺盛,在“拼經濟”發展機遇下,希望保持良好的交流合作氛圍。即使在蔡英文當局阻撓、破壞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的情況下,台灣民間及基層民眾與祖國大陸展開交流也會越來越多。民間、基層交流就是要讓更多台灣民眾尤其像“三中一青”群體分享大陸發展的機會,享受兩岸和平發展的紅利,拉近彼此的心靈距離。兩岸民眾在交流交往、工作生活中,將彼此的利益連結得更為緊密。在這一過程中,兩岸民眾定能強化休戚相關、患難與共的認識,踐行肝膽相照、風雨同舟、“兩岸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從而更有利於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祖國統一。 

  從兩岸交流發展到融合發展的理念作為習近平對國家統一思想的新探索、新路徑,對豐富發展習近平對台思想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無論從歷史到現實,從中國到世界,從歷史規律、現實狀況還是從全球經濟一體化與世界形勢發展大局看,推進兩岸融合發展有助於增進兩岸民眾同胞福祉、強化兩岸民眾利益交織、改變台灣民眾認同偏向狀況,為兩岸融合發展創造條件、奠定基礎,最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註釋:

  〔1〕《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動力和保障》,《人民日報》,2014年11月3日。

  〔2〕《習近平:堅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促進共同發展造福兩岸同胞》,《人民日報》,2015年3月5日。

  〔3〕習近平總書記會見中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攜手建設兩岸命運共同體》,《人民日報》,2015年5月5日。

  〔4〕《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推進祖國和平統一而共同奮鬥》,《人民日報》,2019年1月3日。

  〔5〕《堅持“九二共識”是兩岸民意主流》,《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年11月2日。

  〔6〕《兩岸沒有什麼心結不能化解》,《人民日報(海外版)》,2014年5月8日。

  〔7〕習近平總書記會見中國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攜手建設兩岸命運共同體》,《人民日報》,2015年5月5日。

  〔8〕張志軍:《維護和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共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對台工作重要思想》,《求是》雜誌,2016年第20期。

  〔9〕《2018年兩岸關係克難前行》,《人民日報(海外版)》,2019年1月17日。

  〔10〕劉結一: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會上講話,2019年1月2日。

  〔11〕王英津:《推進兩岸融合發展的理論問題芻議》,《中國評論》2018年1月號,總第241期。

  〔1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十九次全國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1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8日。

  〔14〕陳鍵興:《習近平總書記會見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連戰一行》,載於《台聲》2018年第14期。

  〔15〕《習近平:兩岸同胞要攜手同心共圓中國夢》,《紫光閣》,2018年第3期。

  〔16〕《跨越66年時空的歷史性握手》,《人民日報》,2015年11月9日。

  〔17〕《保持銳意創新勇氣蓬勃向上朝氣加強深化改革開放措施系統集成》,《紫光閣》,2016年第4期。

  〔18〕《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8日。

  〔19〕《兩岸共圓民族復興中國夢》,《人民日報(海外版)》,2014年2月19日。

  〔20〕《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推進祖國和平統一而共同奮鬥》,《人民日報》,2019年1月3日。

  〔21〕習近平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的民革、台盟、台聯委員,並參加聯組會講話,新華社2015年3月5日。

  〔22〕《跨越66年時空的歷史性握手》,《人民日報》,2015年11月9日。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9年7月號,總第259期)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