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兩岸專區

台大教授朱雲漢赴上海交大“茶話台灣”

2015-05-13 18:00:52
上海交通大學提供圖片
  中評社香港5月13日電/應上海交通大學台灣研究中心邀請,台灣大學教授、中研院人文與社會科學組朱雲漢院士於2015年5月9日前來交大,進行為期一周的學術訪問。5月12日朱院士以“台灣民主的挑戰”(Taiwan’s Democracy Challenged)為題,與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的相關師生進行了小範圍的深度學術交流。

  據悉,講座由上海交大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兼職教授、兩岸企業家峰會副秘書長王憲主持。台灣研究中心主任林岡等20多位師生出席了這一學術講座。

  朱教授的報告主要圍繞兩個問題展開:(1)為何馬英九當局會面臨“一致政府”下的執政困境?(2)2016年台灣地區新領導人是否會獲得民眾的政治信任,並實現有效的治理?

  朱雲漢認為,2008年立法機構選舉,國民黨贏得四分之三的席次,形成“一致政府”型態。雖然馬英九行政當局在第一任期取得結束兩岸緊張局勢、恢復兩會協商談判、度過全球性經濟危機、推動公權力部門改造法案等成績,但馬英九個人以及所領導的行政當局的民眾滿意度與支持度目前維持在低位,國民黨的執政並未達到民眾的期望。

  除了馬個人領導能力以及領導風格原因外,最需要關注的是令人棘手的台灣政治體制以及意識形態的結構性因素,這些領導人所不能有效控制的因素大致包括:

  (一)老齡化的加速

  台灣正面臨著人口迅速老齡化以及極低生育率的巨大挑戰。2025年台灣將會進入超高齡社會(20%老年人口)。人口生育率現已降至1.0。如此人口趨勢嚴重限制政府的未來治理。

  (二)低成本的製造業困境
   
  台灣的出口過分集中在電子與信息技術產品,但這些產業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的是低成本、低收益的供應商角色,往往會抑制勞工的工資。其次,台灣企業的納稅率本就不高,產業界還不斷向行政機構施壓,要求降低稅率。這種困境加劇了整體社會的收入不平等。

  (三)日益減少的財政收入
 
  在2000年時,台灣行政當局財政債務餘額不到總產值的24%,到陳水扁卸任時,該比例升至35%,馬當局必須著力解決軍公教養老金偏高的問題。為了應對08-09年的經濟危機,馬當局幾乎將所有剩餘借貸能力耗盡。台行政當局的稅收僅占GDP的12%左右,財政入不敷出是一個長期性的問題。

  (四)解決諸多陳水扁遺留下來的問題

  馬英九勝選後不得不承接諸多陳水扁當局所回避的問題,如全民健保、台電巨額虧損、巨額養老金赤字等。馬當局的部分政策試圖管控上述問題,如在他的第二任期裡推動油電雙漲和削減軍公教人員的退休福利。這些努力壓縮開支的決策對台灣長期發展是有利的,但諸多民眾並不滿意其個人福利的降低,對馬當局的不滿是必然的。

  (五)無法有效控制的社會因素

  台灣民眾對執政當局(行政與立法機構)以及主要政黨的政治信任十分低落。而各種媒體、黨派的宣傳過於煽情,同時還要面對新興網絡媒體對社會的多元影響。台灣社會系統中的權力分布過於分散,且缺乏重心,存在諸多具有政策否決權的主體。

  (六)立法權對行政權的凌駕
  
  若馬當局失去對立法議程的控制,則“一致政府”就是假象。民進黨實際在立法議程中具有非常大的議價能力。“立法院長”與民進黨成功推動了所謂的“黨團協商”(PCNS)機制,這使得可組成黨團的反對政黨都可以抵制占多數席次執政黨的議案,該機制公然違反了民主問責、透明與代議原則。

  台灣地區立法權自我擴大職權範圍,依仗立法否決權(如預算等),個別“立委”會對行政部會提出政策和利益要挾。立法權的膨脹刺激了各類利益集團向立法機構游說,其後果是制度運作的能力被分散,行政機構所研擬的長期發展規劃受到各政治經濟勢力的分割而變得碎片化。同時,社會弱勢群體無法有效介入政策過程,就會更頻繁的運用社交網絡動員民眾走上街頭。

  關於2016年的選舉,蔡英文勝選的可能性較高。但值得關注的是,民進黨是否也能取得立法機構的多數席次,這樣才能一定程度上避免“分立政府”的局面。在目前的情況下,若王金平代表國民黨競選,則國民黨不可避免會出現進一步的分裂。

  若蔡英文勝選,則在兩岸面向上的問題是,和平紅利有可能會在一夜間蒸發,因此民進黨必須要調整對“九二共識”的固有態度。不論誰勝選2016,台灣地區新領導人必然都要面對一系列的經濟與政治挑戰,這包括不斷上升的全球競爭壓力、勞動力市場的分配不均、反向增長的經濟不平等、台灣在區域經濟中的邊緣化趨勢、極化政黨競爭對政策過程的破壞、單一型利益集團的增長與飽和的社會運動、立法權的強勢所引發的行政官僚惰怠、大眾媒體與社交媒體過度不負責任等。因此,新領導人與民眾的蜜月期平均也僅六個月而已。

  “茶話台灣”是由上海交通大學台灣研究中心主辦的系列活動。旨在通過定期邀請國內外台灣研究的著名專家學者開講,與青年教師和碩博生就台灣研究的相關問題分享心得,為致力於台灣研究的青年學子提供一個小範圍、慢節奏的常態化交流平台。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