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兩岸專區

紀念汪辜會談三十周年論壇香港舉行

2023-06-07 00:19:37
與會者合影(中評社 盧哲攝)
前台灣政治大學校長、前陸委會主委、中華教育文化經貿促進總會總會長張京育(中評社 盧哲攝)
中評智庫基金會執行長、中國評論通訊社總編輯羅祥喜(中評社 盧哲攝)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季燁(中評社 盧哲攝)
華東師大兩岸交流與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海峽兩岸關係硏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香港兩岸客家研究中心榮譽顧問仇長根(中評社 盧哲攝)
中華教育文化經貿促進總會執行長、前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科獎會執行秘書張永山(中評社 盧哲攝)
上海福壽園人文紀念館館長伊華(中評社 盧哲攝)
香港兩岸客家研究中心董事長林菁菁致謝辭(中評社 盧哲攝)
主辦機構香港兩岸客家研究中心項目總監林奕權致開幕辭(中評社 盧哲攝)
全國政協委員、港台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主席李大壯作為主禮嘉賓代表發表了視像致辭(中評社 盧哲攝)
  中評社香港6月7日電(記者 盧哲)6月6日,由香港兩岸客家研究中心主辦的“紀念汪辜會談三十周年論壇”在香港舉行,來自兩岸三地包括香港、台北、上海、廈門等地的學者專家齊聚一堂,深論“汪辜會談”的歷史意義及現實啟示,以及對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的期待與前瞻。

  論壇在香港中環中華總商會禮堂舉行。主辦機構香港兩岸客家研究中心項目總監林奕權在致開幕辭時表示,當年,“汪辜會談”踐行了造福兩岸同胞的商談初衷,開啟了兩會制度化商談的先河。今日,香港“講客堂”這小小的講台,也冀望每一次舉辦的講座,每一位專家智者的卓見,通過兩岸民間交流的模式,推動兩岸關係發展,推動祖國和平統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全國政協委員、港台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主席李大壯作為主禮嘉賓代表發表了視像致辭。李大壯表示,本次研討主題是紀念“汪辜會談”30周年,毫無疑問這個題目具有深遠的意義,尤其是在兩岸關係錯綜複雜的當下,對“汪辜會談”進行全面回顧和深入分析,可以做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我們對於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祖國和平統一勢在必行的決心和信心。

  在隨後的主講環節,四位分別來自台灣、香港、廈門及上海的學者發表了主題演講。

  前台灣政治大學校長、前陸委會主委、中華教育文化經貿促進總會總會長張京育在題為《愛與和平——交流賦能 互信創生》的演講中說,“辜汪會談”所達到的協議解決了兩岸關係融冰後交流所衍生的若干重大問題,使兩岸交流有規則可循。另外,也同樣重要的是“辜汪會談”主事者均知雙方對若干敏感問題存在不同意見,一時也不能達成真正的協議,但願意在務實面對擴大互惠交流的大潮下,擱置爭議,繞過爭議,穩步向前,開啟新局,嘉惠兩岸同胞,增進兩岸情誼。雖然後來曾發生九六年飛彈危機,九八年所謂“兩國論”使汪道涵先生未能親訪台灣,民進黨執政時期兩岸僵持,但推動了金馬小三通。待國民黨重行執政後簽署了廣泛的經貿協議並有馬英九與習近平在新加坡的會晤。在此均可顯示出新加坡“辜汪會談”的歷史意涵。

  張京育表示,在俄烏戰爭激烈,幾乎整個歐洲皆直接間接介入之際,台海危機亦急劇升高,各方均在推測台灣是否為下一個烏克蘭,讓兩岸人民均有兵兇戰危的警覺。我們以為辜、汪兩位老人家三十年前的會晤,其另一個重要的代表意義是“愛與和平”,兩岸人民均是中華民族的後裔,炎黃的子孫,均有和平發展、休戚相關、禍福與共的情愫,有共同鄉愁民族心中的愛,期望兩岸和平發展的願景,我們後輩之人應銘記於心。當然和平要透過和平之路來達致。真正和平之路必須建立在和平的心態、行為與規制上。兩岸同屬中國人,既有共同文化,又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將近四十年我們非僅維持了和平,而且在文化、教育、經貿、社會交流各方面都發展出熱絡有序的關係,得來不易,值得珍惜,當然不應走回猜疑、對抗、仇視,甚至於兵戎相見,相互殘殺的老路。

  張京育認為,在今日特殊環境下,為了達成善治,兩岸應該相互惕勵,相互學習,所謂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兩岸地方政府間可以合作探討時代變遷中善的治理所面臨的共同問題;兩岸的民間社會,如學校、研究機構、宗教、文化、科技、企業等團體更應多多交流合作,擦出創新的火花,增進相互瞭解與情誼。衹有透過真誠的交往,才會有兩岸一家親的感應。兩岸政府尤應避免政治算計,讓民間團體與個人可以自由、自然、自在的交流,兩岸關係的前景就有無限的可能。

  中評智庫基金會執行長、中國評論通訊社總編輯羅祥喜在題為《紀念“汪辜會談”三十周年的現實意義》的演講中提到,“汪辜會談”不僅有重大的歷史意義,也有積極的現實意義,“汪辜會談”所反映的政治智慧和協商精神啟迪著兩岸關係的現實與未來。

  羅祥喜認為,“汪辜會談”的現實意義至少有三點:首先,兩岸的對話和協商需要共同的政治基礎,這個政治基礎就是承認兩岸同屬一個國家;其次,對於目前嚴峻的兩岸關係,不需要太悲觀,相信兩岸中國人有能力、有智慧解決自己的問題,何況中國大陸一直掌握著兩岸關係發展的主動權和主導權;其三,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本態勢沒有改變,更沒有逆轉。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季燁在談到《汪辜會談的序曲與九二共識的達成》及“汪辜會談的歷史啟示”時表示,汪辜會談是1949年以後兩岸雙方首次以受權民間團體名義舉行的高層會談,標誌著兩岸關係發展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彰顯了“九二共識”作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政治基石的重要地位;展現了以對話取代對抗、以溝通化解分歧、以協商促進合作的政治智慧。

  季燁指出,“九二共識”是兩岸兩會制度性協商談判的共同政治基礎,是國兩岸交流合作的共同政治基礎,也已成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政治基礎的組成部分。堅持“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就能改善發展,台灣同胞就能受益;否定“九二共識”,兩岸關係就會緊張動蕩,台灣同胞利益就會受損。

  華東師大兩岸交流與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海峽兩岸關係硏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仇長根在《“注辜會談”的歷史意義與現實重要啟示》為題的演講中表示,“汪辜會談”重大歷史意義在於:一是,首次由兩岸官方唯一授權機構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的重要人士接觸;二是,首次歷史性的“破冰”記錄正式開啟兩岸協商的新時代;三是,為後續兩岸建構“制度化、機制化”協商管道奠定了重要基礎;四是,為積極助推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五是,順應了兩岸關係發展的歷史大勢,符合兩岸主流民意。正所謂“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仇長根說,“汪辜會談”己經過去三十年,當年海協會會長汪道涵與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兩位先賢,為兩岸和平,為國家統一,將中國人的政治智慧發揮到極至,創造了歷史性記錄,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值得我們認真總結。而且,對於今天與未來兩岸關係如何發展,有諸多的重要啟示,值得我們借鑒。

  仇長根從六個方面總結了其中的經驗及啟示:第一,“九二共識”是“汪辜會談”重要政治基礎。第二,台灣問題是兩岸自家人的事可以商量解決。第三,兩岸協商談判的地位是“平等”的。第四,兩岸要“求同存異”,更要“聚同化異”。第五,抓住歷史的機遇大力推進兩岸交流。第六、啟迪未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回歸正道。

  在嘉賓分享環節,中華教育文化經貿促進總會執行長、前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科獎會執行秘書張永山及上海福壽園人文紀念館館長伊華分別談了自己對“汪辜會談”意義的理解及對兩岸和平、團結的期待。

  張永山表示,三十年前新加坡的辜汪會談衝破了兩岸交流的限制,兩岸人民得以雙向往來,就如張京育總會長所說的一層重要意義就是“愛與和平”。兩岸語言相同,風俗習慣一樣,其同胞之愛是不容忽視的,且自古以來戰爭無蠃家,和平無輸家的定律,我們沒有不追求和平的道理。“這也是辜汪兩位老先生的心中所期望與祈禱吧,我們要重視也要共同追求推動。”

張永山認為,“辜汪會談”有另一個重要意義,那就是“團結”。孫中山先生曾經說過未來二十一世紀一定是黃種人的世紀。同是中華民族的後裔,炎黃子孫的後代,兩岸沒有解不開的結,一定要團結才能抵禦外來的挑撥引誘分化。在相互尊重扶持、互利互惠合作之下,中華民族文化復興一定成功,孫中山先生的遺願一定會實現。

伊華介紹了汪道涵安葬於上海福壽園的情況。伊華說,汪老家人和福壽園反復甄選設計紀念像方案,最終由著名雕塑家陳古魁創作汪道涵像,鐫刻汪老手書“報國有心,愛國無限”八字墓誌銘於天然原石上。汪老塑像身著西裝,端坐正中,仍如往日般精神影鑠、笑容可掬,盡顯儒者風範。兩株臘梅一左一右守護,汪老目光直視遠方,“遠眺”東南,那是台灣海峽的方向。

與墓地遙相呼應的是福壽園人文紀念館內陳列的汪老遺物。汪老是紀念館主題展中的第一位人物,展位以原物復原汪老書房,青燈一盞,清茶一杯,筆墨紙硯齊備,辦公桌椅完全依主人的讀書習慣而設計。2021年,汪老秘書張志蛟先生又捐贈一份珍貴見證:“汪辜會談”期間,汪道涵伉儷在董宮設宴款待辜振甫伉儷及會談代表並帶有與會者簽名的宴請餐單。餐單上,董宮酒家老闆許德全巧妙地將兩岸同胞之情,嵌入九道菜名,盡是祈願與祝福。

  主旨演講及嘉賓發言結束後,仇長根作論壇總結。

  仇長根說,今天兩個多小時的研討,四位主旨發言和兩位精彩分享,為講客堂第十一講圓滿成功劃下句號。各位對30年前歷史性的“汪辜會談”作出了客觀、理性、深度的評價,提出了許多深入、精辟的重要啟示,包括“一中原則”“九二共識”;“求同存異”“聚同化異”;“融合發展”“心靈契合”等“24字”相關連詞匯。也包括“愛與和平”“相互惕勵”;“唯和與合”“共謀雙贏”;“反獨促統”“振興中華”等“24字”熱切期盼。

  仇長根從六個方面總結了此次論壇。一、“汪辜會談”,功在當代,利在千秋。30年前的1993年4月27至29日,舉世矚目的“汪辜會談”在新加坡舉行。從此拉開自1949年以來兩岸高層人士的首次接觸談判序幕。汪道涵與辜振甫倆位70多歲的先賢,雖然以民間機構身份進行會談,但代表了兩岸當局,並得到兩岸強大的民意支持,為兩岸同胞福祉,為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不辭辛勞,無私奉獻,發揮了極高的政治智慧,至今值得我們後人深切緬懷。

  二、“汪辜會談”,堅持一中,“九二共識”。首先,“汪辜會談”是由海協會倡議向台灣海基會發出邀請,充分表達了大陸對台政策的善意和誠意。其次,“汪辜會談”歷經多次協調、磋商,最後得以成功舉行,充分表明經過雙方共同努力,兩岸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與阻礙。第三,“汪辜會談”所取得的巨大影響和重要意義、重要啟示,充分說明兩岸要打開僵局,最重要的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

  三、“汪辜會談”,順意民意,大勢所趨。1987年兩岸隔絕38年之久的大門打開後,“和平與發展”成為台灣的主流民意,迄今沒有改變。“汪辜會談”順應民意和歷史大勢,是兩岸關係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的歷史潮流。因為,任何一個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積極作為與正確決策,只要符合兩岸主流民意,都會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而“台獨”沒有和平,“台獨”與“和平”,水火不容。

  四、“汪辜會談”,是“求大同,存小異”。“汪辜會談”定性為“民間性、經濟性、事務性、功能性”,這是雙方當年的共同認知。兩岸關係錯綜複雜,在取得“堅持一中、追求統一”的基礎之上,先易後難,先著手協商解決一部分能夠解決的問題。而兩岸“深水區”的政治問題與尖銳複雜疑難問題,暫時擱置,這就是當年的“求同存異”。當然,兩岸結構性政治問題,不應永遠停留在“求同存異”階段,而要積極創造條件“聚同化異”。

  五、北京舉行紀念“汪辜會談”30周年座談會的“政治訊號”。今年4月28日大陸隆重舉辦紀念活動,高舉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旗幟,持續向台灣釋出“謀和平、謀發展”的善意和誠意。堅定不移地反對島內“台獨”,反對外部干涉。希望兩岸自家人的事情,在堅持“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上,重啟對話協商。不希望兩岸歷史悲劇重演;不會讓台灣問題“久拖不決”。任何幻想“倚美謀獨”,或“以拖拒統”的企圖,都不切實際。

  六、大陸“堅持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不用懷疑,中共20大對台“總體方略”已經確定:包括“國家統一,民族振興”;“一中原則,反對台獨”(反對干涉);“融合發展,交流合作”;“共同探索,兩制方案”;“平等協商,共議統一”這五方面的核心內容。“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對台“八字方針”,大陸沒有預設所謂強加於台灣的統一“模式”。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1月2日紀念《告台灣同胞書》40周年講話明確指出,“探牽兩制台灣方案,豐富和平統一實踐”。“和平統一,是平等協商,共議統一”。

  主辦單位、香港兩岸客家研究中心董事長林菁菁高度肯定兩岸三地專家學者的深入討論,並表示,以後香港兩岸客家研究中心的“講客堂”要繼續邀請更多的專家學者舉辦論壇,積極動動兩岸交流合作,為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論壇在林菁菁董事長的一再致謝後圓滿落幕。

  據介紹,香港兩岸客家研究中心成立近五年,中心的宗旨是“創千秋之業,鑄智慧之魂”。創辦“講客堂”立足香港,心繫兩岸,通過舉辦靈活多樣的講座,邀請兩岸三地專家,表述觀點、論據,以智慧化解分岐,以親情化解敵意。

  香港中聯辦台灣事務部部長張強、二級巡視員魏敬東、二級調研員潘世傑、幹部趙高超,廣東省政協委員、香港廣東社團總會常務副主席、香港兩岸客家研究中心榮譽顧問葉志明,福建省政協委員、香港兩岸客家研究中心名譽會長陳建鴻,香港恒生大學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香港兩岸客家研究中心榮譽顧問張志宇等出席了論壇。

  出席論壇的嘉賓還有: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暨粵台客家文化傳承與發展協同創新中心主任、香港兩岸客家研究中心榮譽顧問宋德劍教授;中華教育文化經貿促進總會監事會主席謝勝溢;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法律所教授彭莉;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法律所所長,副教授薛永慧;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兩岸所所長,副教授唐樺;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歷史所所長、副教授黃俊凌;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廣告學系主任羅萍教授等來自兩岸三地的學者專家。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