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全國人大、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

澳門代表答中評 談澳門回歸二十載

2019-03-14 00:18:31
澳門團成員(中評社 張心怡攝)
  中評社北京3月14日電(中評報道組)今年是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過去20年間,澳門在經濟、文化、民生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張曉明日前在兩會“部長通道”上暢談澳門回歸以來的輝煌成就,他提到,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紀念日是澳門社會關注的大喜事,也是國家的大事、喜事,澳門雖然地方不大,但在“一國兩制”實踐方面地位重要、獨具特色,且亮點不少。中評社記者在兩會期間採訪多位澳門人大代表,代表們均表示,回歸20年澳門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各個方面都取得良好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澳門發展策略研究中心會長蕭志偉對中評社表示,澳門“一國兩制”的實行到今年已是第20年,澳門的老百姓在這20年裡看到國家的變化,也享受到國家經濟發展的紅利。相信絕大部分澳門居民對回歸後澳門的社會情況、經濟發展都非常滿意。另外,澳門居民以外的外國朋友以及內地的老百姓,都對澳門的回歸,澳門經濟發展評價都非常高,特別是一些外國朋友認為澳門在回歸20年間的發展堪稱奇跡。

  “澳門能有現在這麼好的成績,有幾個因素在其中。”蕭志偉說,第一就是國家在改革開放40年間,特別是在過去20年裡處在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澳門能夠把握好國家發展的機遇,同步獲得很好的發展。第二是國家推出的政策對澳門的支持,“一國兩制”和基本法根本性地解決了一些歷史問題,也讓澳門有一個很好的制度,在回歸以後集中力量解決經濟上、發展上的問題。第三,澳門過去愛國愛澳的基礎打得非常好,整個社會都在一個非常和諧的氛圍裡面,澳門特區政府與民間的關係都保持得很好。所以,澳門能夠走到今天,整個社會都非常穩定,老百姓也非常願意跟著特區政府的政策去把社會建設好。

  全國人大代表、澳門婦女聯合總會副會長容永恩接受中評社採訪時談到,20年來,“一國兩制”在澳門得到了很成功的實踐。我們看到這20年來,澳門的社會經濟發展很迅速,居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社會保障、就業、醫療、教育等在這20年來發展得非常好。例如現在年輕人要讀大學,只要願意讀就可以,也不用擔心經濟上的問題;澳門的老年人所有的醫療費用都是政府去承擔,退休之後也有退休金。
  放眼未來,容永恩說,因為澳門地方比較小,有一些限制,房屋問題還是需要關注的。此外,希望澳門的經濟和產業都能夠適當多元化,也希望澳門未來的年青一代能夠積極地參與國家對於澳門的發展規劃裡面,比如粵港澳大灣區。其實國家一直以來都非常支持澳門的社會經濟的發展,也給予了澳門很大的發展空間。“不光是我們這一代人,我們下一代人更要珍惜機會,努力地去參與,不要只是安於現狀。”

  “我以前一直在工會工作,能夠感受到的是大家都盼望回歸。”全國人大代表、澳門特區行政會委員、澳門工會聯合總會副會長何雪卿對中評社說,回歸20年,我們深深體會到“一國兩制”的優越性,國家對澳門是很照顧的,可以說是澳門的後盾。20年來,澳門在經濟、社會等方面獲得了很大的發展。

  何雪卿提到,從廣大工人角度出發來說,大家的收入水平提升了,就業也有更多機會,目前基本可以說是全民就業,就業空間也比較大,選擇比較多。從民生角度來說,特區政府做了很多福利政策,使澳門居民能夠安居,特別是對老年人有更多福利。醫療方面,65歲以上的居民,都享有免費醫療。教育方面,免費教育是從幼兒園到中學,政府還在繼續投放很多資源到教育上,可以說現在想讀書的澳門居民基本都可以讀大學。

  全國人大代表、澳門中華教育會副會長黎世祺對中評社說,澳門回歸這20年,有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回歸以前,澳門治安不太好,人心不穩。但是回歸之後,在“一國兩制”的方針政策下,特區政府也帶領市民做了大量的工作,現在整個澳門的澳門社會非常穩定,居民感覺到非常安全,對國家的領導,對國家的認同感逐步提升。可以說,現在澳門社會對法理回歸之後的人心回歸方面有了明顯的提升。此外,澳門在經濟方面的發展也有了明顯的提高,推動了經濟的全面發展。“但有一個隱憂就是,博彩業一業獨大,特區政府需要按照中央要求做一個經濟多元的調整。”

  黎世祺補充說,澳門在教育、人才培養方面也做得非常好,實行15年的免費教育,老師的薪酬福利提高了很多,學校硬件改造非常大,特區政府也做了長期育人的發展規劃。現在整個澳門的教育質量得到很大提升,在幾次的國際評核中均位於五十多個國家與地區前列。

  (中評報道組:張心怡 林艶 徐夢溪 張爽)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