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評數據

中評數據:內地客的負面輿情與真相

2023-04-13 00:16:37
圖1 全面通關以來香港社交媒體最關注的涉內地遊客熱點事件及相關素材來源 (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圖2 香港社交媒體對內地遊客不滿情緒主要來源的關注度分佈 (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圖3 今年以來入境香港的內地訪客人次及其在所有訪客中的佔比變化 (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圖4 2019與2023年第一季度香港社交媒體對內地遊客的負面情緒及內地遊客的訪港人次對比 (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圖5 香港社交媒體對內地遊客訪港造成擁堵話題的關注度與負面情緒按季度變化 (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圖6 香港社交媒體涉內地遊客的話題聲量及其中有關特區政府的佔比按季度變化 (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圖7 香港社交媒體對近期各相關機構或公眾人物針對內地低價團亂象所提出的建議措施的滿意度、質疑度與關注度對比 (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中評社香港4月13日電/兩地全面通關後,內地居民赴香港觀光旅遊復甦勢頭迅猛,受疫情摧殘3年的本地旅遊業等基層服務行業迎來重大利好。然而,近段時間一系列涉及內地遊客的負面輿情接連湧上報端,“內地低價團擾民”、“內地客被歧視或被騙”等爭議話題再度抬頭。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通過分析香港社交媒體的輿情生態,從近期內地客遊港“亂象”中抽絲剝繭尋找“真相”,試圖釐清在這個問題上的傳媒責任、政府責任與社會責任。

  由圖1可知,近期香港社交媒體最關注的涉內地遊客熱點事件,幾乎全部是相對負面、易刺激兩地矛盾的敏感議題。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關注度排名最高的內地低價團與“水貨客”議題均是由香港本地媒體通過現場採訪、調查所撰寫的報導以外,大量涉及內地網民“不滿”香港、或涉及在港旅遊體驗欠佳的行為,素材全部來自內地網民在內地社交媒體平台(包括小紅書、微博、抖音等)的發文,一些“片段”充滿個人主觀情緒,難以客觀還原事件全貌,但個別本地傳媒不加甄別、不做證實地直接取材、甚至渲染炒作,在香港本地社交媒體上很快被放大,釀成加深兩地民眾摩擦與矛盾的風險因素。

  結合圖2可知,正是因為內地社交媒體上少數個人化、主觀性的“遊港負面經驗分享文”被放大,導致香港網民對內地遊客也產生了不滿情緒。由於目前內地遊客人數仍未恢復至疫情前水平,故雖有大量媒體報導了水客與低價團對居民日常生活造成的困擾,但這並非香港市民當下不滿情緒的最主要來源。相比之下,部分內地遊客的牢騷發言,則明顯引發更多的誤解與怨氣,乃至挑動部分人敏感神經。例如,有內地遊客稱因不懂廣東話感覺被歧視,非但不能得到部分香港市民理解,反而成為引發不滿內地遊客不滿情緒的主要來源(關注度佔比為39.25%)。此外,部分內地客感嘆香港“落後”的評價(如電子支付未普及、茶餐廳的拼桌文化、服務員態度欠佳等),經過媒體渲染後,也引起不少反彈(關注度佔比24.60%)。

  事實上,今年以來隨著內地往來逐步恢復便利、內地恢復居民出境旅遊,來港內地訪客規模節節攀升,3月至今的多個週末、假期如今人次更是突破單日10萬大關(如圖3),尖沙咀、銅鑼灣、中環等旅遊勝地重現人潮,不僅讓本地旅遊業市場重煥生機,餐飲、零售等周邊服務行業也廣泛受惠。

  令人擔憂的是(如圖4),雖然今年第一季度的內地訪港旅客人次,仍未回到2019年第一季度新冠疫情與修例風波皆未爆發時的水平,但香港社交媒體在今年首季度對內地遊客的負面情緒的反彈程度卻更為“強勁”。足見,在香港本地傳統媒體、內地社交媒體、香港本地社交媒體的三重催化下,香港市民對內地遊客的負面情緒已被不合比例地明顯激化。

  一些內地遊客在香港獲得不佳體驗,或是遭遇糾紛、被本地無良商家宰客,這些問題其實是延續幾十年來的老問題,需要全社會高度重視,也亟需政府監管、行業自律、輿論監督等多方面介入和改善。然而,正如香港社交媒體上的理性觀點指出的那樣,不能以個別內地遊客的欠佳體驗以偏概全,至於那些挑動兩地對立以博取流量的言論,更應該保持距離、冷靜看待。因此,防止擾亂兩地關係的非健康輿論環境捲土重來,本地媒體必須堅持新聞專業主義、做好“守門人”的角色不可或缺。

  另一方面,由於香港旅遊業因疫情停滯三年之久,導致通關後的遊客接待、服務配套措施跟不上,再加上疫情前就存在的結構性頑疾困擾,香港市民日漸擔心日後更多內地旅客湧港對本地民生帶來壓力。如圖5所示,今年第一季度以來,香港社交媒體對內地水貨客、低價旅行團等在本地造成擁堵話題的關注度與負面情緒皆出現較大反彈,預計接下來“五一黃金周”將迎來新一波考驗。例如,近日在紅磡、土瓜灣等地區內地旅遊團排隊用餐阻塞道路,以及內地遊客站立吃兩餸飯、泡麵等現象,都掀起陣陣輿情波瀾。香港網民眾說紛紜,有當區居民感到寧靜生活被“侵擾”、也有市民憂慮香港的國際形象受到影響、還有觀點坦承低價旅行團“存在即合理”,但希望旅遊業界與政府監管部門能採取更適切的安排,避免產生負面社會效應。

  上述的低價團問題在疫情爆發前就長期存在,一定程度上應歸咎於過去歷屆香港特區政府所採取的“不干預”政策,在經年累月下導致低價團在香港無序擴張、旅遊產業過度依賴低端市場的惡性循環。不過,本屆特區政府近日在處理內地低價團誘發的社會和民生問題時,一改以往“小政府”姿態,以更加積極有為的態度主動應對、標本兼治,讓公眾尤其是受影響當地居民第一時間看到立竿見影的改變,令特區政府在有關內地遊客討論中的能見度在今年第一季度飆升,佔比更升至六年多以來的最高位(見圖6)。

  如圖7所示,除了特區政府及時發聲、引導以外,旅遊業監管局等業界持份者也提出不少切實可行的措施或建議,包括分流遊客至其他地區,以及要求旅行團用餐時需整團進出、優化用餐路線避免交通阻塞等,上述兩項不僅關注度較高,社交媒體的滿意度亦皆高於質疑度。同時,經過旅遊業界與旅監局等機構協調,近日有內地團隊旅客安排至觀光船上用膳,也獲得較多好評。不過,在眾多措施中,仍有一些引發爭議,如“規定用餐30分鐘下限”被認為會造成不必要的等候人潮、“加派警力到遊客聚集地維持秩序”也被質疑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至於“限制內地低價旅遊團”的建議,並沒有獲得較高滿意度,多數觀點認為不宜“一刀切”取締。整體而言,主流輿論對特區政府積極干預、回應民怨的做法予以肯定,但也有部分觀點認為政府需引導旅遊業界重新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加強向中高端旅遊市場的拓展延伸,改變以往追求數量忽視質量的低效發展模式。

  中評智庫認為,內地遊客人潮重返香港,是一件有利香港經濟民生的大好事,與其為“亂象”而爭執,不如正視以下三個真相:第一,本地媒體責任不應缺位,放任未經查核、以偏概全、主觀偏頗的情緒性言論刷流量、爭頭條,新聞專業主義旁落必然導致民粹思潮的捲土重來,對於惡意利用輿論挑撥兩地同胞感情的言行,必須高度警惕;第二,特區政府責任務必到位,相關部門既要做好糾紛調解、公正執法、公共服務配套等細節工作,也要積極引導本地旅遊業向高效優質的方向發展;第三,旅遊業及相關服務業必須將行業自律視為上位,不斷改善服務態度,自覺接受公眾和輿論監督,擔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

  (記者:何誠;分析師:陳日嘉;工程師:連港東;研究員:宋漾心)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