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評數據

中評數據:香港搶人才 難在何處?

2023-04-17 00:13:41
圖1 2019年至今香港社交媒體人才外流議題的關注度與平均負面情緒按月變化 (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圖3 2018年至今香港各項主要人才入境計劃的獲批申請數目或獲分配名額 (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圖5 2022年10月至今香港社交媒體對特區政府提出的各項招攬人才政策的關注度及質疑度分佈 (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圖6 2022年至今香港社交媒體對造成人才外流各主要原因的關注度分佈 (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圖4 香港於2022年所引進人才的主要行業分佈 (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圖2 2018至2022香港與新加坡在“世界人才排名”中的總體排名和在“吸引及留住人才”分項排名中的按年變化與對比 (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中評社香港4月17日電/近年來,受以疫情為主的各項因素拖累,香港不斷加劇的人才外流現象日益為社會所關注。本屆特區政府在最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把“搶人才”列為重點目標之一,目前已推出多項措施積極在內地與海外招攬吸納人才,當中備受矚目的高端人才通行證(下稱“高才通”)計劃截至2月底已接獲逾1.4萬人申請,雖仍有約4600份申請尚待處理但獲批申請數目已接近六成二(8797人)。透過對香港社交媒體的各項輿情數據及特區政府統計數據進行梳理分析,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認為:第五波疫情後經濟復甦所凸顯的人手不足問題,雖在短期內引發香港社會對人才外流議題的關注度與危機感上升,但有關負面情緒很快就在新一屆政府的“搶人才”措施推出後明顯紓緩。不過,儘管這些短期的刺激性措施已收到一定的成效,但要從根本上提升香港對海內外人才的吸引力,特區政府還需更深入挖掘人才在港工作、居住所面臨的實際問題,從居住條件、發展規劃、勞工保障等多個層面入手切實提升人才來港、留港的誘因。

  如圖1所示,自新冠疫情爆發後,香港社交媒體對人才外流議題的關注度開始逐步升溫,雖然在部分網民的政治挑撥下,輿論場內對該議題的平均負面情緒曾一度激增,但很快即回歸理性迅速下滑。不過,受疫情對人員正常往來的限制影響,香港近幾年來的人才流動數據客觀上呈現出“出大於進”的逆差現象,導致人才外流議題在社交媒體中持續保持一定的熱度。

  2022年上半年,正當香港把資源集中投放到抗疫工作上時,新加坡率先啟動復常的進取姿態引發關注,部分吹捧新加坡在金融、航運、創科等各個層面都已超越香港的言論甚囂塵上,導致不少市民對香港的競爭力與發展前景信心下跌。由圖2可知,近幾年來,在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公布的《世界人才報告》中,香港的總體排名雖沒有因為疫情而明顯下降,與新加坡之間的差距也維持在穩定區間;但香港在“吸引及留住人才”細分項中的排名,確實自2020年後被新加坡反超且落後幅度不斷擴大。此外,時任特首林鄭月娥在2022年3月首度公開承認香港存在人才流失的事實,再加諸第五波疫情後社會明顯出現人手供應跟不上經濟復甦步伐的情況,都在這一背景下加劇了社交媒體對人才外流議題的關注與負面情緒。

  不過,隨著新一任特首李家超在上台後多次表明“搶人才”的堅定態度,並在去年10月的《施政報告》中公布了多項主動破格的吸納人才措施,社會整體對人才外流的焦慮開始有所紓緩;今年初香港逐步恢復對內對外全面通關後,社交媒體對人才外流的關注度與負面情緒皆呈較明顯的跌勢。

  如圖3所示,2020年疫情爆發,令循各項入境計劃來港的人才數目整體嚴重下挫,當中佔比最大的一般就業政策計劃(申請人絕大多數來自海外)的獲批申請數目更是出現斷崖式跌幅,其截至2022年的最新數字也僅有疫情前的三分之一左右。此外,另兩大主要人才來源——輸入內地人才計劃、非本地畢業生來港/回港就業安排(申請人大部分來自內地)的申請獲批數目也因疫情出現明顯收縮;雖在2021年後,由於內地的疫情轉趨穩定,從內地入境的限制措施較海外人士相對寬鬆,以上兩個主要面向內地人才的入境計劃的獲批申請數目逐漸反彈回升,但直至2022年也仍未恢復至疫情前的正常水平。因此,儘管第五波疫情在去年下半年已基本結束,但在香港步向復常、轉為全力拼經濟的初期,卻沒能獲得人才供應的馬上回流與支持,這是造成社會此前對人才短缺問題焦慮感忽增的主因。

  不過,前述勞工市場供不應求現象,主要反映的是疫後各項生產要素未能及時調整的短暫滯後性,而非部分輿論所言的香港已對世界各地人才完全喪失吸引力。結合圖4可知,在香港去年所引進的各類人才中,來自金融服務行業的仍佔據約兩成的最大比例,甚至較疫情前的水平更高,可見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傳統優勢仍極具競爭力。此外,除商業與貿易等向來佔比較高的專業行業外,來自學術研究和教育、資訊科技這類知識密集型行業的佔比之和也有近24%,足見海內外人才對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的前景也頗為看好。

  圖5對比了香港社交媒體對特區政府近月公布與實施的多項招攬人才政策的關注度與質疑度。“高才通”計劃是當中最受熱議的一項,該計劃最初在施政報告公布時已成為關注焦點;而自去年12月底正式推行以來,新聞多次曝光“高才通”申請的火爆程度及審批程序的高效快捷,令有關該政策的討論持續在網民間發酵。不過,雖然“高才通”在海內外人才中皆獲得熱烈反響,但其在所有招攬人才措施中卻錄得排名第二的較高質疑度,儘管當中有網民藉機挑撥兩地對立(如刻意渲染“高才通”申請獲批者逾九成來自內地,更有聲稱該計劃是“人口換血”、“赤化香港”的輿論)而導致質疑情緒被高估的因素,但該計劃確實存在一些需要修正與改進的地方。例如,早前因違法編輯基因而被判刑的內地學者賀某竟一度獲批“高才通”簽證,事件引發大批網民質疑“高才通”的把關力度,最後在特區政府的及時跟進處理(包括取消賀建奎的“高才通”簽證,並要求多個人才入境計劃申請者皆需申報刑事定罪紀錄)下才有效遏制了負面輿情的擴大。

  其次,人才服務窗口的措施,則因在話題上與“高才通”有較強的綑綁(包括受理“高才通”在內的多個人才計劃申請、以及與“高才通”接受申請前同一天開通線上平台)關注度也高居第二。有部分輿論認同人才服務窗口的開設,對於吸引便利海內外人才來港有一定的積極影響,但也有一些聲音指出人才服務窗口的網站設計過於簡陋,並不能為有意來港發展的外來人才提供足夠清晰的指引。

  此外,在公布初期曾引發較大爭議的退還合資格外來人才在港置業印花稅,近期雖因無最新進展而話題度下降,但關注度與質疑度仍皆居於第三的高位。該項措施在剛公布時,有較多輿論質疑特區政府背後有哄抬樓價的目的;不過,由於上述退稅政策的要求相對嚴格,落實數月後也證明其對樓市的影響非常有限,故目前更多人批評的是這項退稅優惠對外來人才不具備明顯吸引力,部分觀點更建議特區政府應釋出更大的包容度,對合資格的外來人才一視同仁,直接在樓宇買賣交易時免除額外印花稅。

  另延長工作簽證逗留期限、優化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及取消優秀人才入境計劃年度配額三項措施的關注度雖不算高,但質疑度相對最低,反映社會主流皆認同並支持特區政府便利、簡化相關人才入境計劃的辦理程序,以及時緩解當前人手供應不足的迫切問題,並提升外來人才來港留港的誘因。

  上述特區政府的“搶人才”措施,固然對應了當前香港人才外流問題的部分癥結,包括簽證辦理程序繁復需時、過去官方在宣傳香港競爭力時未夠主動等,不過仍有部分外來人才來港發展的阻力未被聚焦重視。如圖6所示,在社交媒體最關注的造成人才外流的原因中,住房困難以逾三成的佔比位列第一,其次是加班(佔比22.9%)、薪資(佔比19.7%)等方面未如理想。

  香港的樓價之高冠絕全球,連續13年位居全球樓價最難負擔城市,無疑對很多有意來港工作乃至本地的人才都構成很大的壓力;由此一來,即便香港的薪資水平對很多國家或地區而言已頗具競爭力,但在高昂的居住成本面前也已大打折扣。結合圖5可知,雖然本屆政府在“搶人才”政策中有納入興建更多創科人才住宿的措施,但由於這些住屋供應數目相對有限,而且並非面對不同行業的廣泛人才群體,因此對於解決外來及本地人才住屋問題的成效杯水車薪。

  此外,由於香港並有就標準工時立法,故沒有規定加班必須有薪或加班費如何計算等,因此香港很多行業和公司都存在嚴重的加班情況,更有機構將香港評為“全球最過度勞累的城市”,這也使得很多追求工作-生活平衡的人士對於在港工作產生退堂鼓,亟需特區政府及企業各方從法律保障及工作環境文化等層面予以積極改善。

  中評智庫認為,雖然在疫情的擾亂下,香港目前正面臨短暫的人手緊缺問題,但長遠來看,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貿易、航運等多個中心的地位與競爭力依舊,對於海內外眾多人才而言仍極具吸引力。新一屆特區政府自上任以來,積極部署並落實一系列“搶人才”措施,對香港的人才資源有一定改善,這種主動進取的有為態度值得肯定。不過,除了聚焦簡化行政程序以便利海外人才來港外,政府還需著眼提升香港的各項軟硬件條件,包括改善居住條件及在職文化、優化產業佈局、促進多元發展等,從而增加外來人才來港及本地人才留港的拉力,令更多有識之士能選擇在港紮根發展、貢獻力量,為香港的繼續前行創造堅實穩定的人才保障後盾。

  (記者:何誠;分析師:舒曉葉;工程師:連港東;研究員:陳日嘉)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