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評數據

中評數據:粵車南下香港 需共同化解挑戰

2023-12-27 00:14:12
圖1 自通關以來香港社交媒體涉大灣區議題的關注度變化(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圖2 自2020年以來香港社交媒體對粵港兩地車輛跨境自駕議題的關注度與聲量變化(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圖3 自港珠澳大橋通車以來該口岸的各主要類型車輛流量按季度變化(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圖4 “港車北上”政策落實前後香港社交媒體對該議題的關注度及正面情緒佔比對比(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圖5 香港社交媒體對“粵車南下”可能帶來的主要機遇的關注度分佈(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圖6 香港社交媒體對“粵車南下”可能存在的主要隱憂的關注度分佈(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中評社香港12月27日電/11月2日,香港特區政府宣布“粵車南下”的有關安排。“粵車南下”首階段,來自廣東或澳門的旅客泊車後可到香港國際機場乘搭飛機或入境香港,預計將於明年內實施;第二階段則會全面開放內地車輛自駕來港,包括進入市區,但暫時沒有既定時間表。“粵車南下”的實施安排一經公佈,旋即在香港社會引發較高的討論度,且該議題目前仍在繼續發酵。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通過對香港社交媒體的輿情數據及各官方機構的統計數字進行分析後發現,儘管在大灣區融合發展進程加快的大背景下,香港市民對早前推出的“港車北上”大多持支持歡迎的態度,但對於即將落實的“粵車南下”卻呈現出期待與疑慮交織的心態。多數輿論在看到“粵車南下”所帶來機遇的同時,也提出了不少有關道路承載量、使用安全等民生層面的擔憂,需要特區政府納入考量並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自啟動以來就高度重視加強各地之間基礎設施的“硬聯通”,近年來香港特區政府更是主動有為、積極與灣區內其他城市商討合作,探索在規則標準上進一步深化“軟聯通”。由圖1可知,自今年初恢復通關以來,有關大灣區議題的討論在香港社交媒體此起彼伏,每隔幾周就會出現一個升幅較明顯的關注度峰值,且大多都由兩地在不同領域上加深制度對接、促進交流合作的“軟聯通”進程所引發,如今年4月9名大灣區醫生獲有限度註冊到香港執業、以及7月便利香港市民赴內地自駕的“港車北上”正式實施。近期,香港特區政府於11月公佈的“粵車南下”安排引發社交媒體關注,成為最新一輪與大灣區融合議題相關的焦點。

  香港運輸與物流局局長林世雄於11月初表示,施政報告提及的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正在興建的附自動化泊位停車場,日後將可供廣東或澳門的自駕旅客在此停泊車輛,旅客之後可再選擇前往香港國際機場或進入市區,指這是明年內將會實施的“粵車南下”的第一階段。隨後,特首李家超也回應,“粵車南下”是香港特區政府的政策方向,會積極多聽不同意見,並與廣東省有關部門商討。有鑒於早前“港車北上”落地後,深圳等大灣區城市的經濟在港人北上消費下被有力拉動,不少香港市民也期待接下來“粵車南下”的實施,能吸引更多內地民眾來港消費,並進一步加速兩地居民之間的交流與融合。

  事實上,早於2012年,香港特區政府與廣東省政府已部署推行容許兩地車輛跨境自駕遊的計劃,但由於當時跨境道路等交通設施尚未完善,而且社會上有不少對“粵港自駕遊”存在誤解的聲音,因此該項計劃一直被擱置並未進一步推進。直到2020年,時任特首林鄭月娥再向中央爭取落實“港車北上”政策,並在同年的施政報告內明確提出將研究“港車北上”的具體安排,才令該議題再次走進公眾視野。不過,由於受新冠疫情阻隔,“港車北上”政策至今年恢復通關後才開始成型並最終落地。於“港車北上”的醞釀前期及實施初期,香港社交媒體對粵港兩地車輛跨境自駕議題的關注度與聲量皆明顯提升,更突破近4年以來的最高峰值(見圖2)。

  在“港車北上”推出以前,香港居民駕車前往內地需申請粵港兩地車牌,申請門檻與費用均較高;但在該項政策實施後,符合條件的香港機動車車主,只需經審批和預約即可駕駛香港本地車牌的私家車經港珠澳大橋口岸駛入廣東,無疑大大節省了香港居民自駕前往內地的時間與成本,自然受到較多輿論的熱議與追捧。目前,約有45萬名香港機動車車主受惠於“港車北上”的政策,能享受更加便捷、自主的兩地交通往來體驗。在“港車北上”順利實施後不久,香港特區政府在今年11月進一步提出“粵車南下”的規劃安排,令涉兩地車輛跨境自駕的討論在社交媒體持續發酵。

  作為橫跨三地的“超級通道”,港珠澳大橋自2018年正式通車以來,就肩負著大灣區城市間互聯互通的重要使命,在過去幾年見證了粵港澳三地人員、貨物等要素加速流通的過程。如圖3所示,從2018年底投入使用到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以前,經港珠澳大橋出入境的車輛總流量整體呈增長態勢,在2019年第2季度更突破41萬車次,創下2023年以前的最高紀錄。而今年7月實施的“港車北上”,則令該政策的唯一指定通行口岸——港珠澳大橋再度迎來車流量的高峰,於今年第二季度更締造了超過47萬車次的出入境新紀錄。其中,私家車作為受惠於“港車北上”政策的車輛類別,其經大橋的出入境車次更是超過30萬,同樣是大橋開通以來的歷史新高,且私家車在總車流量中的佔比也刷新記錄(高達63.9%),在所有車輛類別中穩倨第一。未來隨著“粵車南下”逐步落實,相信將令港珠澳大橋的車流量再迎來一波新的增長,進一步彰顯大橋聯通粵港澳三地的經濟與社會價值。

  圖4梳理了香港社交媒體對“港車北上”政策實施前後的網民輿論,可見對比該項政策的前期商討階段,自“港車北上”於今年7月正式落地以來,香港社交媒體對此議題的關注度不僅有超過七成的大幅躍升,整體的輿論風評與社會觀感也有顯著改善,正面情緒佔比增加13個百分點達至五成六的較高水平。儘管在“港車北上”實施以前,部分香港市民對該項計劃存在一些疑慮與誤解,但隨著“港車北上”的便利度為越來越多港人所親身體驗,對於這類聯通灣區措施感到認可的輿論日益增多並逐漸成為主流。“港車北上”的順利落地,不僅令兩地之間的人員往來更加頻繁、經貿合作更加緊密,在這個雙向受惠的過程中,更多香港市民也提升了對兩地之間融合發展的意願,為未來“粵車南下”的實施打下了良好的輿論基礎。

  “港車北上”的成功實踐,為兩地交通管理部門的合作積累了寶貴經驗,也令更多市民看到了“粵車南下”開通可能帶來的潛在機遇(見圖5)。在相關討論中,不少香港市民注意到在“粵車南下”首階段,廣東與澳門的自駕車輛可駛至香港機場島泊車轉乘;有觀點指出,此項安排或可吸引更多外地旅客自駕來港轉乘國內與國際航線,屆時香港機場將不僅只服務香港旅客,也能拓展來自廣東與澳門等地的客源,而機場使用率的增加,料將吸引更多國內外航班來港,進一步鞏固香港的國際航空樞紐地位,有關輿情在所有涉“粵車南下”機遇的關注度中佔比近三成(29%)。此外,兩地交通往來便利度的提升,也有利於加快人員、貨物等商貿合作要素的流通往來,涉及該機遇的關注度佔比高達27%;有觀點指出,大灣區是中國發展活力最旺盛的地區之一,“粵車南下”將有利於各城市間進一步整合資源、深化合作,為整個大灣區的發展注入更多動能。其三,也有市民預期,越來越多的南下粵車,勢必吸引更多旅客來港消費與觀光,對於推動本地旅遊業的復甦將增益明顯,涉及該機遇的關注度佔比為26%;有旅遊業界人士評估,南下車主多為消費力較高的旅客,便利這部分旅客來港消費,將能有力帶動旅遊與零售、餐飲等相關產業的發展。最後,部分香港市民認為,南下來港人士與北上灣區人士的互聯互通,將增進兩地居民在社會文化、教育科學等多個層面的深入交流,進一步加強灣區內的人心凝聚與情誼聯結(關注度佔比為18%)。

  然而,機遇也常常伴隨著挑戰,雖然目前有不少輿論對“粵車南下”表示看好,但部分市民對這項政策的落實仍存在一些疑慮,圖6對比了社交媒體對“粵車南下”各項隱憂的關注度與消極情緒佔比。可見,“粵車南下”對本地交通承載量與基礎設施所造成的壓力,吸引了最多網民的關注且討論較為負面,“增加基礎設施壓力”一項的消極情緒佔比更是接近七成。不少觀點指出,香港作為彈丸之地,本身就存在較為嚴重的塞車問題,粵車進入市區勢必令這一情況更趨惡化,影響本地市民的日常出行;而且,香港的泊車位、停車場、充電樁等基礎設施也有限,目前對於滿足本地車主的需求已應接不暇,如果再放寬大批粵車南下來港,預計本地的交通配套將不敷承受並衍生更多違泊問題。此外,兩地道路系統不一、司機駕駛習慣不同等爭議點也引發了一些討論,兩者的消極情緒佔比皆超過四成。有網民表示,兩地的道路系統、交通規則均存在不小差異,香港駕駛的為右軚車,行車左上右落,內地則為左軚車,行車右上左落,如果內地司機在未熟悉香港路況和相關規定的情況下就開車上路,輕則容易引發道路使用糾紛、造成兩地居民摩擦,重則可能引致嚴重交通意外、威脅市民人身安全。

  雖然香港社交媒體上有不少對於“粵車南下”的擔憂與質疑,但也有部分香港市民提出一些可供政府參考的可行性建議,對於未來“粵車南下”第二階段的落地或有一定幫助。如針對交通堵塞與基礎設施配套不足的問題,有市民建議政府應根據本地的車流量狀況,合理制定南下粵車的配額並及時進行動態調整;此外,也有觀點提出政府需在南下粵車最可能駛至的熱門商業、旅遊區,重點加建停車場、充電樁等設施應付日後可能大增的使用量。而對於道路交通安全隱患,有市民則提出要強制南下駕駛者來港前需先修讀香港駕駛課程的建議,以幫助其適應香港的駕駛文化與基本路況。此外,也有部分市民認為“粵車南下”第一階段的安排過於保守,認為可以將實施範圍擴大至大嶼山,以吸引自駕旅客到迪士尼等周邊景點地區遊覽觀光等。

  中評智庫認為,一方面,“粵車南下”是刺激香港本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機遇,其將與“港車北上”強強聯合,成為一道促進大灣區融合發展的新助力,香港特區政府的整體政策方向值得肯定;另一方面,也應正視香港地少人多、車多路窄的現實,特區政府需仔細考量本地對南下粵車的承載及接待能力。面對“粵車南下”帶來的挑戰,我們認為,特區政府應延續當前分階段落實該項政策的方法路徑,為加強本地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交通管理調控制度預留充足時間,也為後續進一步放寬“粵車南下”的範圍奠定良好基礎。針對“粵車南下”實施過程中出現的不同聲音,特區政府應積極吸收當中可取的建議,邊推進邊調整,並加強與內地省市政府的溝通協作,共同化解挑戰,为大灣區的融合發展共謀新路!

  (記者:林昊,分析師:方來牟,工程師:吳悦檸,研究員:林東陽)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