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評數據

中評數據:財政預算案順應香港民意

2024-03-14 00:10:36
圖1 香港社交媒體對近5份財政預算案的輿情聲量與關注度對比(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圖2 香港社交媒體對近5份財政預算案輿情的正面情緒佔比對比(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圖3 香港社交媒體涉本年度財政預算案討論中各範疇的關注度分佈(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圖4 近5年來中原城市領先指數的變化走勢(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圖5 近半年以來香港社交媒體在涉樓市撤辣討論中的正面輿情關注度及其佔比變化(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圖6 2019至2029年度特區政府發行債券所得收入及償還款項的對比變化(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圖7 特區政府近6個財政年度的收入結構變化(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圖8 近6個財政年度的政府收入與開支對比變化(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圖9 近6個財政年度以來特區政府的財政儲備變化(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圖10 近5年來香港社交媒體對特區政府財赤的憂慮指數變化(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圖11 近6個財政年度以來為殘疾人士提供的運輸服務和政府長者及合資格殘疾人士公共交通票價優惠計劃的財政撥款變化及按年增長百分比(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圖12 2019/20至2022/23年度以來公務員薪津及退休金開支變化及其按年增長百分比(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中評社香港3月14日電/2月28日,香港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發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主題為堅定信心、抓緊機遇、推動高質量發展,在香港社會引發廣泛的關注與熱議。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通過梳理香港社交媒體涉及本份財政預算案的各項輿情數據、以及來自官方的統計數字,得悉社會輿論最為聚焦預算案所提出的樓市全面撤辣措施,並認為此舉能對樓市的發展起到正面刺激作用。不過,也有不少市民認為特區政府在聚焦提振經濟的同時,也需關注持續擴大的債務規模,應謹守量力而為、開源節流的理財之道。

  如圖1所示,與近年來的幾份財政預算案作對比,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的社交媒體聲量雖相對較高,但其關注度卻不及2020至2022年度所發表的三份財政預算案,也僅較2023年度的預算案高約一成。這是因為2020年的財政預算案是疫情爆發後的首份預算案,社會尤為關注特區政府會提出哪些措施以應對疫情、穩住民生經濟;此外,這也是特區政府時隔9年後再度宣布全民派發現金,由於該舉措直接關乎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故令2020年度的預算案在近幾年來掀起了最大的輿論反響。而2021、2022年度的財政預算案,也接續了此前的派發現金模式,分別向全民發放5000及10000元的電子消費券。至2023年,由於派發電子消費券的做法逐漸成為常態,故在社會引發的輿論熱潮開始退卻。

  而本份財政預算案,特區政府停止了派發電子消費券的經濟刺激措施,並將整份預算案的重點放在樓市全面撤辣之上,因此令預算案所直接影響的群體明顯收窄,故在社交媒體錄得的關注度才較2020至2022年度有明顯跌幅。不過,樓市全面撤銷辣招,雖看似僅影響業主、準業主與地產商等利益持份者,但實則卻對整個社會的經濟運行意義深遠。有輿論表示,樓市作為反映經濟表現的兩大主要指標之一,其好壞走勢對香港經濟的發展牽一髮而動全身,更關乎香港整體金融體系的穩定,故此份財政預算案對市民信心預期以及未來經濟行為的影響十分值得關注。

  由圖2可知,本次財政預算案所掀起的社交媒體熱度雖不算高,但社會整體反應卻相對正面,其所引發的正面情緒佔比高達43%,僅較2022與2023年低。當前環球經濟形勢並不明朗,美聯署仍維持高息環境,香港經濟在疫後並無出現預期的快速反彈,令社會對經濟發展的前景持審慎與觀望的態度。不過,在上述諸多負面因素的影響下,香港社交媒體輿情仍能對本年度的財政預算給出相對樂觀的分數,可見預算案中有不少措施的確有力回應了民意,並讓市民看到了在逆境中砥勵前行的希望。

  如前所述,香港社交媒體對本次預算案最關切的重點無疑是樓市辣招的全面鬆綁。從圖3可知,在整體涉及預算案的輿情中,物業市場範疇的關注度佔比最高,為22%;其次是特區政府持續擴大的發債規模(關注度佔比16%);再者是與一次性紓困措施相關的支援市民及企業範疇(關注度佔比14%);接下來則分別是排名第4、5的打造香港品牌(關注度佔比13%)與增加收入(關注度佔比7%)範疇。在財政預算案討論中排名前幾位的範疇,大多都切中了市民對當前經濟最聚焦的議題,包括多月來持續下行的樓市、特區政府連年增長的財赤及持續擴大的福利性開支、以及疫後復甦未如理想的旅遊業等。

  據圖4可見,反映樓價變動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在近月接連突破自5年來的歷史低位,反映樓價的下沉的確已響起一個警號。政府多年前為壓抑樓市熾熱氣氛而設立的辣招,因此也在近月引發爭議,不少輿論質疑其是否仍有存在的必要;有觀點更憂慮樓市一路下跌,將令負資產個案拾級而上,可能會危及整個香港的金融體系穩定,並令大批市民的資產價值縮水,最後會造成通縮加劇形成惡性循環。

  結合圖5可知,早在去年10月施政報告發表以前,社會已出現不少有關樓市撤辣的討論,可見市場在半年前已對樓價下行出現一波焦慮情緒。施政報告宣布減辣後,有關全面撤辣的輿情關注度雖有所減退,但由於樓市未因減辣的宣布而明顯回暖,故社會在今年後又開始醞釀全面撤辣的輿論,令有關樓市撤辣的關注度在社交媒體持續升溫。雖然,早前有不少觀點擔心一旦撤銷全部辣招,樓市或再度出現炒賣氣氛面臨全面失控,但這種觀點逐漸為更多擔心樓市泡沫爆破、被迫硬著陸的聲音所蓋過。如圖5所示,涉樓市撤辣討論中的正面輿情關注度佔比自今年1月起不斷上升,至本月更達至過半的態勢,足見社會已逐漸形成撤辣對經濟發展長遠有利的基本共識。事實上,樓市全面鬆綁亦的確有力調動了市場氣氛,在特區政府宣布撤辣後首個週末,某發展商推出的新盤在首輪銷售數小時內即火速售罄,而二手市場的成交量也錄得近一年來新高。

  此外,香港特區政府在宣布全面撤辣的同時,亦上調了不同樓價的按揭成數上限,並暫停了物業按揭貸款假設利率上升200基點的壓測要求。因此,有輿論憂慮,雖然樓價目前未至於在撤辣的刺激下大幅攀升,多數入市的買家也是基於自住需求,不少人仍對樓價的走勢呈觀望態度;但隨著未來利率環境的轉變,撤辣再加上放寬按揭成數、取消壓測等幾劑猛招的加乘,很可能會令短炒套利的氣氛迅速回籠,或令無殼蝸牛所面臨的處境更加艱難,因此期望特區政府能信守承諾,根據市場環境的變動及時調整有關樓市政策。

  除樓市撤辣外,香港社交媒體對財政預算案另一個關注焦點,是特區政府未來將持續擴大的發債規模及可能引發的財赤危機。由圖6可知,自疫情爆發後,特區政府為應付急速增長的非經常性開支,開始日趨依賴以發債方式增加財政收入,其在未來數年的發債規模更將升逾千億。有輿論表示,政府大幅舉債雖然能短期套利,但此舉只是透支未來的財富,憂慮目前所面臨的財赤缺口若不能有效改善,或造成“債冚債”(發新債償還舊債)、世世代代債留子孫的不利局面。而從圖6展示的數據也可反映這類擔憂確有其必要性,據政府公布的預算統計,至2028/29年度需償還的債券款項將高達1078億,較該財政年度發行債券所得更超出128億。

  前述憂慮觀點續進一步指出,特區政府近年來之所以頻頻宣布發債,主要是過往表現出色的地價收入在高息環境壓抑下大幅縮水。從圖7可知,自2022年3月美聯儲宣布加息後,市場對樓價的走勢預期開始逆轉,特區政府在2023/24年度的實際地價收入佔比(13%)也大跌10個百分點,較當初預算案所預期的850億縮至194億。由於當前市場預期美聯儲或推遲至下半年才展開減息週期,因此特區政府在本次預算案中對地價收入的估計不算樂觀,僅有330億在整體收入中佔5%。

  雖然本次財政預算案宣布了撤辣等提振樓市的有利措施,但長遠而言樓市的走勢與利率環境息息相關,因此不少對樓市前景抱持觀望態度的市民,仍對特區政府未來的財政狀況感到隱憂,社會也響起越來越多擔心政府陷入結構性財赤的聲音。

  結合圖8、9、10可知,在特區政府錄得財政赤字及財政儲備下降的幾個財政年度,香港社交媒體對特區政府財赤的憂慮指數皆曾錄得45以上的高位,僅2021/22年度(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維持在40以下的較低水平。足見,連年的財赤不僅衝擊著特區政府的財政健康,也令市民對未來經濟前景的信心大打折扣。該憂慮指數多次出現峰值的時間節點,大多與特區政府花費大量公帑作一次性紓困或發展大型基建、以及宣布發債的時機相吻合。香港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公布後,市民對特區政府財赤的憂慮指數雖看似回跌,但並不代表這種焦慮情緒已經消失,只是預算案中提及將推遲正在前期規劃或構思階段的項目(如明日大嶼等),令市民稍微在龐大的財政壓力下喘了一口氣。

  特區政府透過發債雖能短暫填補財赤缺口,但從以上的數據反映可見,多數市民並不認同將發債當收入的財政管理模式。雖然除了發債以外,本次預算案還透過減少退稅、退差餉等一次性紓困措施的幅度,或對高收入及豪宅實施累進稅制,以及增加商業登記費等公共服務費用的做法,盡量最大化現存創收項目的盈利表現;但有觀點認為,此舉僅能對衝很小的赤字部分,長遠而言若不能拓寬稅基開闢新財源,將難以破解結構性財赤的難題。不過,也有輿論表示,特區政府目前不宜再增加新的稅項,否則將損害香港享有的低稅制優勢,對本地經濟發展造成難以估量的傷害,包括早前盛傳的資本增值稅、抑或會令基層市民百上加斤的消費稅,都不是用以增加財政收入的明智之舉。

  短期內大幅提升地價收入以外的財政來源絕非易事,因此多數市民認為,為了控制赤字規模的增長、維持財政健康,特區政府未來需著力開源以外的另一個抓手——節流,盡量避免不必要的開支。透過觀察社交媒體的輿情數據發現,在多項特區政府開支中,近期最備受熱議的兩項,當屬為殘疾人士提供的運輸服務和政府長者及合資格殘疾人士公共交通票價優惠計劃的財政撥款(下簡稱“2元乘車優惠開支”)、以及公務員的薪津與退休金開支。

  有關2元乘車優惠的討論,儘管多數輿論理解並支持這項政策關愛長者的良好初衷,但對其落實的實際情況卻抱有不少怨言。據圖11可知,自從特區政府在2022年初將2元乘車優惠政策的涵蓋範圍擴大至60歲或以上長者外,該項計劃的撥款隨即在2022/23年度翻倍激增,在人口老齡化、“長車短搭”等因素的催化下,其更在接下來兩個財政年度以雙位數的百分比增長,於最新的2024/25年度預估將升至63億以上,長此以往將對特區政府財政構成不小壓力。有觀點指出,導致2元乘車優惠開支不受規模瘋漲的主因是機制遭濫用,很多長者為圖方便都選擇“長車短搭”,在長途路線上僅乘一兩站卻需政府補貼整個車程的費用,其建議特區政府採納海內外其他地區的做法,以實際的乘車路程計算車費,與巴士公司等公共交通服務提供商做好協調,令這項德政能在不浪費公帑的前提下可持續地維繫下去。

  而對於公務員薪津及退休金方面,不少市民同樣頗有微詞。如圖12所示,近幾年來,香港雖歷經疫情陰霾,各行各業的經營與收入皆飽受衝擊,但公務員的薪津與退休金開支卻連年增長,穩定佔據特區政府經常開支的4成5至5成左右。即便在公務員被凍薪的2021/22財政年度,因為職級晉升或加班補貼等原因,整體用於公務員的開支仍有約2%的增長。有觀點反映,公務員薪津與退休金在這幾年連年上升,似乎完全不受經濟疲軟等不利因素的影響,與普通市民所感受到的日常生活完全脫節,更質問特區政府所聲稱的“共渡時艱”究竟體現在何處。多數輿論認為,公務員薪津與退休金作為一項如此龐大的經常性開支,在目前財政收入不佳的景況下對財政健康構成很大的威脅,建議政府應從兩個方面著手改善:其一,裁減冗員,減少不必要的部門與職位以精簡人手、提升效率。其二,在不影響基層公務員生計的前提下實施減薪,如將中高層公務員的薪酬降低10%至20%,並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津貼開支;有學者認為,此舉將能為政府每年節省約百億元支出,對於彌補赤字的作用可謂相當明顯。

  中評智庫認為,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對準市民憂慮經濟下行、樓市不振等痛點作出有力回應,全面撤銷針對樓市的各項辣招並放寬按揭成數、取消壓測,增強了市民重投樓市的信心,不僅在短期內對投資消費有正面刺激,長期而言也有利於整體經濟的穩定發展,值得肯定。不過,特區政府也需正視近年來不斷增長的財政赤字,不能過度依賴發債手段彌補財政缺口;應著重從節流方面入手管控好開支,遵循量力而為之道維持財政健康,並順應民意切實展示共渡時艱的決心。

 (記者:林昊,分析師:陳日嘉,工程師:吳悅檸,研究員:林東陽)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