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會百態

中評鏡頭:膠東花餑餑“蒸蒸”日上賀新春

2024-02-09 00:31:42
大小聖蟲、棗勃勃和葫蘆(中評社 吳雨菲攝)
棗勃勃和葫蘆(中評社 吳雨菲攝)
葫蘆(中評社 吳雨菲攝)
精美製作的花餑餑(中評社 吳雨菲攝)
  中評社海陽2月9日電(實習記者 吳雨菲)在膠東地區,新年的氛圍總是與一道特別的傳統食品緊密相連——那就是花餑餑。中評社助理記者深入海陽市何家村,親眼目睹家家戶戶都在忙碌製作這道寓意新年蒸蒸日上的美食。當地人們將美好的祝福融入面粉,以精湛的手藝和獨特的造型,將這份期待化為一道道色彩繽紛、形態各異的花餑餑。
 
  與常見的饅頭不同,花餑餑的製作過程遠比想象中的複雜。走進一戶人家,中評社助理記者觀察到,即使是最簡單的大餑餑,也需要經過至少六七道工序的精心製作。而更複雜的花餑餑,更是需要數十道繁瑣的步驟才能完成。記者在現場採訪時瞭解到,大餑餑需要經過至少兩次至三次的醒發過程,每一步都蘊含著製作者的匠心獨運,從戧面到大力揉面,每一個細節都決定了最終餑餑的口感和質地。

  除了技藝之外,製作花餑餑還需要無盡的創意。膠東人民從日常生活汲取靈感,用新鮮蔬菜汁作為天然顔料,巧妙地剪出各種形狀,或用筆勾勒出細膩的圖案。中評社助理記者在現場看到,這些色彩斑斕、形態各異的花餑餑,仿佛一件件栩栩如生的藝術品,讓人贊嘆不已。在膠東,製作花餑餑被視為重要活動,春節期間的花餑餑更是象徵來年興旺發達、富足美滿。

  記者注意到,人們會特意製作一些寓意深厚的花餑餑,如“大聖蟲”、“小聖蟲”、葫蘆、棗餑餑和團圓餅等。小“聖蟲”放在面缸裡,大“聖蟲”放在米盆裡,象徵著豐收和糧食充裕;葫蘆被放置在窗台上,寄寓著對財富增長的希望。這些不僅僅是節日食品,更是祭祀先祖和海神的重要供品,以祈求海神庇護,保佑出海平安。

  如今,花餑餑帶來的獨特“儀式感”已經融入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手藝人的不懈努力下,膠東大餑餑已經從各家各戶的鍋灶蒸制走向規模化、標準化、定制化生產。目前,海陽市已有超過二十家企業從事花餑餑的加工和生產。通過網絡銷售和客戶定制,花餑餑的魅力已傳遍全國。

  從傳統節日的慶祝到日常生活的點綴,從手工藝術的傳承到現代創意的展現,花餑餑以其獨特的魅力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成為傳遞中國傳統美食文化的重要載體。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