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導報

中評鏡頭:訪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農耕智慧

2023-05-25 00:58:07
旱作石堰梯田(中評社 陸文煜攝)
田間有農戶和毛驢在耕作(中評社 陸文煜攝)
供農民休憩的石頭房子(中評社 陸文煜攝)
旱作石堰梯田經過鑿石壘堰、集雨蓄水(中評社 陸文煜攝)
農民在梯田勞作(中評社 陸文煜攝)
無人機航拍梯田示意圖(中評社 陸文煜攝)
  中評社涉縣5月25日電(記者 陸文煜)“太行山上看鄉村振興”兩岸媒體豫冀行聯合採訪行24日探訪河北省涉縣井店鎮王金莊村旱作石堰梯田核心區,目睹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魅力,感受河北農民開荒造田的毅力和智慧。

  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位於河北省邯鄲市涉縣東南部的井店鎮、更樂鎮和關防鄉三個鄉鎮,涵蓋46個行政村,總面積204.35平方公里,是當地先民通過適應和改造艱苦的自然環境發展並世代傳承下來的山區雨養農業系統,是北方旱作石堰梯田典型代表。據悉,涉縣旱作石堰梯田於2014年被認定為“全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023年5月20日被正式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山高坡陡、石厚土薄、十年九旱"曾是這裡的真實寫照。為了生存,先輩們鑿石壘堰、集雨蓄水,建造出規模龐大的太行梯田,同時椒糧間作、輪作倒茬,探索出一套“集雨保墒、輪耕間作、用地養地”的旱作農耕技術。既給當地人提供了穩定生計,也為缺土少雨的北方石灰岩山區打造了生態循環可持續農業樣板。

  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有兩大亮點:一是完整保留了傳統農耕,中評社記者現場看到,至今仍以人工和毛驢為主要勞動力,演繹著現代農村版的傳統農耕圖。在梯田系統中,毛驢不僅是生產工具、運輸工具,同時還起著養分循環的功能——消耗量梯田生產的農作物秸秆,轉化成有機肥返還到田間,為農作物生長提供養分,所以梯田生產的糧食、蔬菜是純有機產品,因此毛驢又被稱為“梯田精靈”。

  二是梯田的生物具有多樣性。據悉王金莊保留的傳統農作物老品種有171種,以玉米、穀子等為主,涉縣梯田生物多樣性也於去年入選了全球100+典型案例。

  據瞭解,如今農民種地的積極性普遍降低,以傳統農耕為特色的旱作石堰梯田更難以土地情懷留住農民。面對種地村民年齡大、生產效率低、投入產出比不划算等情況,當地計劃一方面利用“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這一金字招牌,推動研學發展,建設特色鄉村旅遊基地,帶動特色鄉村旅遊,拉動地方經濟,讓老百姓享受到品牌的紅利;另一方面開發梯田系列農產品,引導農戶集中種植,統一加工、品牌和包裝,將農產品提檔升級,推向高級消費市場,創造更高的價值。據悉,除花椒、核桃外,梯田中還出產小米、玉米、大豆、黑棗等農林產品,形成了藏糧於地的耕作技術、存糧於倉的貯存技術和節糧於口的生存技巧。

  由中央台辦主辦,河南省台辦、河北省台辦聯合承辦的“太行山上看鄉村振興”兩岸媒體豫冀行聯合採訪活動於18日於河南鄭州啟動。在9天的行程裡,來自海峽兩岸和香港的28家媒體和多位自媒體人士將沿太行山脈從河南行至河北,體驗和宣傳鄉村振興取得的成就、台資企業助力當地經濟發展、兩岸深度融合等情況。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