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休閒觀光

中評側記:兩岸記者甘肅行驚艶深思

2023-07-22 00:14:04
“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活動由國台辦新聞局與中國記協台港澳工作部共同舉辦(中評社 海涵攝)
“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活動由國台辦新聞局與中國記協台港澳工作部共同舉辦(中評社 海涵攝)
  中評社酒泉7月22日電(記者 海涵)由國台辦新聞局與中國記協台港澳工作部共同舉辦的“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活動已進行至第七天。幾天時間裡,兩岸及香港23家媒體的43名記者從蘭州出發,歷經武威、金昌、張掖、嘉峪關,如今已經抵達敦煌。

  採訪團一行走過的路線主要位於河西走廊中段,這裡生態地位突出,區位優勢明顯,文化底蘊深厚,既是中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也是中國交通、能源、電信、物流戰略大通道和“一帶一路”建設重要路段,自然景觀、歷史文化、能源資源極為豐富。沿途看風景、聽歷史、品美食、觀產業,海峽兩岸記者收穫滿滿。

  初見驚艶——“首來者”的震撼

  “第一次、第一次,這裡所有的一切對我來說都是第一次,”台青李宣第一次來到甘肅。李宣是名為“台灣番茄紅了”的台青新媒體團隊中的一員,這個團隊主要通過視頻記錄兩岸生活,以期讓更多台灣民眾加深對大陸的瞭解。7月初,李宣在浙江參加了今年的“浙台周”活動,而後又趕來甘肅參加此次行程。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李宣已經踏足了大陸的東部沿海和西北內陸,見識了截然不同的自然風光、風土人情。

  在甘肅,李宣第一次見到黃河、第一次見到網紅文物銅奔馬、第一次吃到蘭州牛肉面、第一次看到山丹馬、第一次見到丹霞地貌、第一次看到雪山⋯⋯也第一次感受到氣候的乾旱和南北方飲食文化的差異。

  諸多第一次讓李宣總是元氣滿滿、熱情萬丈,對於美景美食,她從不吝惜自己的讚美。在山丹馬場,李宣從下車開始快門就從未停過,還大方地向記者模仿馬的呼吸;在觀看張掖丹霞地貌時,她來不及穿防曬衣就衝去拍照,還熱情地呼籲台灣同胞“拜托一定要來這裡看看”;在品嘗蘭州牛肉面後,她嘗試去拉面,還把蘭州牛肉面評為她來甘肅後吃過的最好吃的三樣美食之一⋯⋯

  台青林惟綱經營著自己的自媒體賬號“來自寶島的綱鋼”,這也是他第一次來到甘肅。每到一個地方,林惟綱都用視頻記錄下當地的基本情況和他當下的感受與心情。在夜游黃河的船上,林惟綱說,最美的風景叫“百聞不如一見”,聽到的或看到的網圖,都不如親自踏上這片土地。林惟綱說,“希望通過我的視角,讓大家看到大陸。也希望兩岸交流能恢復到正常狀態。”

  再見傾心——“再來者”的深思

  第二次來甘肅的《台海》雜誌社社長、主編連月美和台灣東森新媒體ETtoday副董事長馬咏睿都有感於隴上大地的變化。連月美說,故地重游的心情仍然很澎湃。“距離上次來甘肅已經過去了7年,這次來有兩個很大的感受,一是街道變得更加乾淨了;二是現代科技和創新技術在這片廣袤大地上扎了根。”馬咏睿說,“這次來到蘭州,發現蘭州的機場旁邊建起了很多高樓大廈。距我上次來這裡大概有將近8年時間,可見這裡建設發展得很快。”

  故地重游除了能更直觀地感受到當地的發展和變化,也會使人多一些看待事物的視角和思考問題的角度。台灣中國時報記者藍孝威也是第二次行走在“河西走廊”上,看了諸多有著中西融合元素的文物,他很有感觸,“我們應該借鑒古人的智慧。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中西方文化在各種領域的交流都非常重要,雙方應該互相取長補短,而不是互相對壘、屏蔽。”

  是參訪,更是交流

  “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團的成員來自天南海北,經過幾天的相處,彼此已然十分熟絡。參訪途中,海峽兩岸記者一起陶醉於所見所聞,互相分享心得體會;更會在閑暇時聊電影、聊音樂、聊劇集、聊娛樂明星等。

  幾次聊天下來就會發現,兩岸記者在看同一批電視劇、追同一批娛樂明星、聽同一撥樂隊的音樂,比如,在大陸很火的影視劇《甄嬛傳》《知否》《琅琊榜》等同樣受到台灣記者的喜歡,而優質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等也是大陸記者熬夜追過的好劇;台灣記者說她會看大陸春晚的片段,而台灣的偏小眾樂團老王樂隊也是大陸記者愛聽的樂隊之一。茶餘飯後,兩岸記者還會交流一些國外電影在大陸和台灣的不同譯法,也會互相教對方一些家鄉的方言,甚是有趣。談笑間,兩岸記者像是認識多年的老朋友,毫無隔閡。




記者參訪時認真記錄(中評社 海涵攝)
台青林惟綱和李宣(中評社 海涵攝)
台青李宣(中評社 海涵攝)
“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活動由國台辦新聞局與中國記協台港澳工作部共同舉辦(中評社 海涵攝)
“絲路風采 如意甘肅”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活動由國台辦新聞局與中國記協台港澳工作部共同舉辦(中評社 海涵攝)
記者沈浸式體驗(中評社 海涵攝)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