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休閒觀光

台胞游大召寺 嘆規模之大藏品之精

2023-08-07 00:35:43
參訪團於大召寺外合影(中評社 徐媛攝)
大召寺(中評社 徐媛攝)
  中評社呼和浩特8月7日電(助理記者 徐媛)8月6日,“守望相助 共話治理”台灣基層交流參訪團來到呼和浩特的大藏傳佛教寺院大召寺,在講解員的帶領下游覽了寺院,台胞們都對“鎮寺三絕”——銀佛、龍雕和壁畫贊嘆不已。

  大召寺其中的“召”為藏語寺廟之意。漢名原為“弘慈寺”,後改為無量寺。大召寺是由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領阿拉坦汗於明朝萬歷七年(公元1579年)主持創建的,公元1580年建成,是呼和浩特最早興建的喇嘛教寺院,也是蒙古少有的不設活佛的寺廟。因康熙皇帝曾在此住過幾日,為了表示對皇帝的尊敬,僧侶們取消了活佛的轉世規定。

  大召無量寺的珍藏品極為豐富,銀佛、龍雕、壁畫是大召寺著名的藝術“三絕”,是明代的歷史遺物。寺裡還藏有康熙皇帝的“萬歲龍牌”,龍鳳孔雀傘,皇宮裡的珍珠八寶宮燈,乾隆賜的鎏金財神,明清兩代唐卡以及宗教活動使用的各種法器等,這些都是極為珍貴的歷史文物和藝術珍品。輝煌的召廟建築、珍貴的文物和藝術品,構成了大召獨特的“召廟文化”。

  大召的平面布置採用漢廟形式,占地面積3萬餘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為八千多平方米,大殿是整個寺廟中唯一一座漢、藏結合風格的廟,有雙層三開間的前殿,經堂和佛殿緊緊相連在一起,通稱為大殿,佛殿內有造像和壁畫。那座銀佛像經歷四百年的滄桑變化,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來到玉佛殿,迎面是一尊高4.4米、寬3.3米、重20餘噸的玉佛,身上鑲嵌有48000顆寶石,對應釋迦牟尼的誕辰農曆四月初八。這尊玉佛雄偉高大,寶相莊嚴,台胞們有的在此駐足細細觀察,有的雙手合十虔誠許願。

  一位台胞在游覽後對記者說,“大召寺好壯觀,而且那些佛像和法器走近看都做得很精細。台灣也有寺廟但是宮殿沒有這麼多,規模也相對小一點,所以過來看一看心情很激動。”

  目前的大召寺已經成為一片商圈和旅遊景點聚集區。圍繞著大召寺附近坐落著塞上老街,明清一條街,席力圖召,阿拉坦汗廣場等景點。從大召寺出來後,參訪團前往塞上老街游玩,品嘗獨具蒙古特色的地方小吃,欣賞琳琅滿目的蒙古族傳統手工藝品。

  “守望相助 共話治理”台灣基層交流參訪活動由內蒙古自治區台辦主辦,呼和浩特市台辦、包頭市台辦、鄂爾多斯市台辦承辦。活動邀請台灣高雄市、台南市村里長和社區工作者共39人,兩岸基層工作者將通過參觀、座談、家訪等形式,分享經驗、互學互鑒,增進對彼此基層治理體制和治理模式的瞭解,探討提升基層治理能力新模式,推動兩岸基層治理水平共同提升。
“黃太平”樹,寓意太平和美。佛教寺廟一般種菩提樹,但是在北方地區,天氣幹燥不適合菩提樹的生長,所以用“黃太平”來代表菩提樹(中評社 徐媛攝)
位於大召廣場的阿拉坦汗銅像。阿拉坦汗是土默特部落的傑出首領,他和三娘子共同建設了呼和浩特(中評社 徐媛攝)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