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華人網絡

留意學生現身說法小語種就業 如何抉擇?

2017-05-30 00:14:53
張越(左一)與客戶洽談。(法國《歐洲時報》意大利版)
孫曼科(右)與友人。(法國《歐洲時報》意大利版)
張慧。(法國《歐洲時報》意大利版)
  中評社香港5月30日電/《2017中國留學白皮書》(下簡稱《白皮書》)近日正式發布,這已是新東方前途出國第三年發布白皮書。調查顯示,海歸歸國就業已成大勢所趨,教育部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留學生人數已達54萬。而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經濟的迅速發展帶來了更多就業機會,73%的留學人群計劃完成學業後歸國就業。但是,隨著海歸人員的大量回歸,超八成海歸覺得“學非所用”,工作滿意度整體偏低。對於已經在中國“站穩腳跟”的海歸們是如何看待海歸就業?他們又有著怎樣的經驗和建議?

  留學加成因素勢微,但海外眼界不可替代

  據法國《歐洲時報》意大利版報道,孫曼科現任河北科技師範學院國際交流中心意大利語專業教師,負責學院和意大利的交流合作相關工作及意大利語教學。孫曼科高中畢業後便選擇赴意大利求學,因為自小便對意大利充滿興趣,高考之後便通過河北省教育廳下發的留學項目“馬可波羅”計劃赴意大利留學,在意大利佩魯賈外國人大學國際交流專業學習。

  孫曼科在意大利求學期間便為自己規劃好了未來的發展方向,她表示,“既然我學習的是意大利語和國際交流專業,我決定返華當一名教師。”與大部分尋求赴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發展的年輕海歸不同,祖籍河北的孫曼科篤定畢業後再回到家鄉發展。

  因此,孫曼科於2013年8月學成返華後應聘了河北科技師範學院並順利就職。

  已經帶過三屆意大利語專業學生的孫曼科對於小語種學生的就業情況有一定發言權,“找工作並不難,但想要找到一份專業對口的並且‘幸福指數’比較高的工作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孫曼科提到,意大利經濟的持續疲軟,也影響到了相關畢業生的就業。還有一個情況是,學習小語種的學生日益增多,由此帶來的競爭必定會愈加激烈。她坦言目前這種狀況並非意大利語專業獨有,據她了解,大部分小語種學生都在面臨這樣一種情況。

  對於專業和工作的匹配是否必要,孫曼科表示不一定要完全匹配,畢竟目前就業競爭比較激烈,小語種學生尤為明顯。“學生畢業後真正從事意大利語專業的越來越少。”孫曼科說,隨著電商全球化的趨勢,該領域成為很多具有小語種背景的學生畢業後的首選。

  談及近年來不斷壯大的海歸潮,孫曼科表示,不可否認海歸留學生的增加帶來了就業上的壓力,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薪資等各方面待遇的不斷提升,留學生海歸的現象會越來越多,而想要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勢必要面臨更為激烈的競爭。

  孫曼科表示,雖然海歸正面臨著更為激烈的競爭環境,但是她還是鼓勵有機會的人能夠出國深造,特別是學習小語種的學生,一定要“走出去”。孫曼科尤其覺得自己的學生和海外交流的機會非常有限,她表示,如果有機會去歐洲留學的話一定要抓住,這不僅對語言運用的提升很關鍵,而且除語言之外學習感興趣的專業,這樣學成歸來會更具有競爭力,現在只會語言的人很難在職場“吃得開”。

  雖然留學對於就業的加成因素正愈漸微弱,但海外經歷還是有利於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孫曼科表示,任何單位在招聘中最看重的還是相關人員能否為用人單位帶來價值,這就要看你的專業能力是否過硬,你的眼界是否開闊,在歐洲的企業是非常注重交流溝通能力的,而出國留學無疑會提升這些方面的能力。她建議工作不一定急著去找,是金子總會發光,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能力。

  工作不一定要和專業對口

  在本次《白皮書》調查中,“已畢業”的計劃留學人群占比,較2016年上升了4%。可見當前人們的就業壓力較大,更多的人希望通過留學的方式來尋求未來發展道路。

  對比2016年,決定留學人群出國留學的因素主要來自於內在自我提升的驅動:如拓展國際視野與豐富人生經歷是出國留學最主要的目的,占到了61%。相較之下,應試壓力、周圍人的影響、氣候等外在壓力因素則處於次要位置。

  新東方海威時代高級職業咨詢師,美國羅徹斯特理工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碩士王大啟表示,“留學生在海外獨自求學與生活的經歷,本身也會使他們在獨立決策、人脈拓展、跨文化協作、國際化視野與環境適應力方面相較於本土畢業生更勝一籌,而這些優勢也正是職場競爭力中個人與團隊職場通用技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整體而言,留學生在海外的求學經歷會使他們在求職中更具優勢。”

  意大利海歸留學生張慧(化名)目前在意大利國家旅遊局北京辦事處工作,這是她的第三份工作。

   談起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張慧表示,當時經人介紹,在山東的一家翻譯公司工作,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體驗發現該工作與自己並不適合。隨後她辭去工作前往北京,因為暫時沒有找到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工作,張慧經朋友介紹前往一家IT公司就職,在這家公司的兩年時間裡,張慧主要的工作是負責公司品牌推廣、與相關專利機構合作對接以及內部數據統計工作。初入職場,張慧表示,“雖然這份工作對我來說並不是最理想的工作,但是對我本身也有益處,它讓我積累了一定社會經驗,也對職場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並掌握了相關基本工作溝通方法。”

  但這份工作的主要工作語言是英語,放棄學習多年的意大利語讓王思慧深感可惜,她還是希望自己所學能有所用。當她通過網絡了解到意大利國家旅遊局的招聘啟事後,便辭去了當時的工作前往該機構應聘並最終通過考核入職,入職以後,豐富多彩的旅遊行業工作讓張慧找到了渴望已久的歸屬感。當然,有機遇必然有挑戰,從坐辦公室到四處奔走,再到組織參與各種活動以及與外籍員工的溝通,張慧一切都要從零學起,在度過最初的適應期後,一切開始慢慢步入正軌,她在處理各項工作時也愈加得心應手。張慧說,對於目前的工作狀態還是比較滿意的,“100分的話,我會給現在的工作打80分。”

  提起出國留學,張慧說,“首先要真心喜歡,自己要感興趣,否則留學生活會很煎熬。其次,在出國之前要充分了解所修專業的具體內容,也許這個專業內容會和想象中的差距非常大。”

  談及《2017中國留學白皮書》所涉及的超八成海歸覺得“學非所用”,張慧有自己的看法,“我並不覺得工作一定要和專業對口,就我個人來說,其實我本身是學新聞學的,因為對意大利比較感興趣,所以才修意大利語。而且從事不同類型的工作還能學到新的知識和能力,當然如果能夠對口更好。”張慧同樣不否認,在招聘過程中,中國企業還是會看應聘者的專業的,但是他們更看重的是應聘者的能力,能力足夠的話即使專業不是完全對應,最終也有很大希望被錄用。

  只憑語言就業非常被動

  張越(化名)於2010年至2013年赴意大利留學,因為一直對足球感興趣,所以返華後在恒大集團足球預備隊從事翻譯等相關工作,不久之後,因工作與理想差距較大,並且父母希望其回到北京發展,便於2014年前往北京某國有汽車股份公司應聘並最終入職,現在擔任該公司經理,主要工作是協調與意大利企業進行車輛製造相關項目的洽談。

  張越表示,很幸運當時企業正在走國際化路線,正好需要相關專業人才,所以正巧和自己“無縫對接”了。那段時間張越經常在意大利和中國兩地往來,通過不間斷地溝通,使兩地企業迅速建立起了聯繫,得到了各方面的認可。薪資待遇也在穩步提升,當時張越相信憑借自己的勤奮,汗水終究會得到回報。

  本以為工作會順風順水地進行下去,可令張越沒想到的是隨著意大利經濟環境地持續不明朗以及中國經濟形勢變化,項目進展並不順利,始終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

  隨著張越於2016年結婚成家,因為需要兼顧家庭和事業,所以出差的時間明顯減少。同時,他所主攻的項目最終沒能達成成果,心灰意冷的張越開始考慮尋找新的工作。但對於新工作的方向,張越顯然還有一些“糾結”,“我還是希望能夠從事意大利語相關領域的工作。在大學實習期間我曾經在相關媒體行業實習,但是我發現這份工作不是特別適合我,所以雖然有這類企業曾找到我,最終我還是拒絕了。”另外,對於具有外語優勢的人來說,語言培訓領域通常也是就業的一個不錯的選擇,但張越對此有自己的看法,“我有朋友在意大利從事藝術培訓工作,現在各種培訓機構如雨後春笋般成立,質量良莠不齊,整個大環境不是太好。”而赴各種翻譯機構任職更是張越不會考慮的工作。張越戲言,“從事純語言類的工作猶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歐洲整體環境不太穩定,無疑給了相關就業者更多挑戰,張越表示,“歸根結底,還是經濟環境太差了。我前一段時間出差去意大利,發現之前的很多門店都關門了。”張越稱,雖然陸續有一些知名的外資企業和國企招聘,但或是因為薪資問題有差距或是工作地點較遠,或是因為工作內容有差異,他最終都放棄了。而且考慮到家庭因素,換工作所承受的壓力也比較大,所以他一直都是比較慎重的。

  張越表示,之前沒想到現在的就業環境壓力之大,而曾經稀缺的小語種,隨著中國師資力量的不斷壯大,相關人才培養正逐年增多,中國國內市場似乎已經趨於飽和。而張越也在一直留意北京的招聘信息,發現適合的工作並不多。

  對於出國留學,張越表示,“一定要慎重,要選擇好專業,通過綜合衡量再決定是否去留學,要去哪個國家的學校深造。”他同時表示,留學最重要的還是語言關,所以去之前一定要把語言學好。而且留學期間不能偷懶,要充分利用有限地時間學習。

  對於下一份工作,張越有自己的期許,“我本身性格比較外向,想在國際貿易方面發展,畢竟我已經在意大利聚集了一定的人脈資源,如果放棄還是覺得非常可惜,而且畢竟學習了這門專業,對於意大利文化和與意大利人交流溝通都比較了解,相比其他人更有優勢。而坐辦公室不是我所追求的生活,感覺現在就像在過60雖的退休生活。”

  張越表示,想要出類拔萃自身素質還要過硬,目前他正努力在工作之餘學習金融貿易相關知識,希望在未來工作上能夠派上用場。而只憑語言會非常被動。

  張越些許無奈地表示,成家之後需要考慮的方方面面就更多了,不能想去哪裡就去哪裡,而做貿易明顯南方更有發展潛力,但是他暫時還不會考慮。

  “我不想混口飯吃而已”

  在日漸增長的海歸大潮中,除了有初入職場的海歸“菜鳥”,同樣還有不少在職場中“拼殺多年”後選擇繼續深造的“老江湖”或有過不止一次留學經驗的海歸“前輩”。

  同樣是留學生,娜娜其實有著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與剛剛走出校園的大學生不同,她曾在北京有一份輕鬆穩定的工作,“在一家雜誌社,每月稅前工資1.5萬元吧”。兩年前,她辭職去英國讀研究生,為了換個環境充個電,更重要的是拿個海外文憑能給履歷加分。

  廣州《21世紀經濟報道》報道,娜娜家境普通,出國留學花去了她的全部積蓄,還向父母伸手要了“贊助”。她返華的目標很明確:“學以致用,抓緊變現。”

  畢業前半年起,她就開始在網上向中國心儀的單位發出求職信,也明顯感受到了嚴峻的就業形勢。

  畢業前一個月,她早早訂好機票飛到北京,時差都沒倒過來就趕著去筆試面試。成功殺過最後一關,還沒來得及高興就被“潑了一頭冷水”。新工作稅前月薪8000元,同時附加嚴苛的要求:工作時長不定,要有每天工作16個小時的準備,每個月出差10天左右。

  思前想後,娜娜放棄了,“我不是想混口飯吃而已”。她覺得,自己出國留學付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在攢能力、攢經歷和攢人脈。既然朋友圈裡都是一群有海外留學經歷的人,乾脆利用自己的資源和人脈在創業之路上“殺出一條血路”。她目前已經醞釀了創業項目的雛形,決定沉澱一段時間四處考察,尋找志同道合的夥伴一同創業。

  在舍與得之間求平衡

  楊路(化名)選擇辭職到英國留學,有一個不能否認的重要原因,即時間短,申請相對容易。

  人民網報道,楊路表示,時間,在很多工作幾年後辭職出國的人看來,都是在做選擇時的重點考慮因素。楊路是趕在學校截止日期的最後一天提交的申請,從申請到入學報到,不過兩個月的時間。而如果選擇去美國,或者留在中國考研,從準備報名到最後畢業,可能需要3年。時間不等人。她在工作兩年後辭職出國的主要動機,是想趁著生活逐漸穩定下來之前,能有機會再出去一趟。否則未來隨著年齡增長,顧慮增多,責任和負擔也更重。

  楊路稱,在海外的學習和生活中,也遇到了所有初到海外的人所碰到的困難,租房子、交賬單、孤獨、想中餐等。而能讓她把學業堅持下來的原因,是她對這個世界強烈的好奇心。她的學科屬於社會科學範疇裡的交叉學科,需要對多個領域有了解。每當啃下一篇論文,了解了偉大學者們的經典理論和思想的時候,她就會格外地興奮和滿足。不過就像很多人所懷疑的,1年的研究生經歷,確實學不到太多的知識。等返華找工作時,這一年的研究生經歷給履歷所加的分數可能很有限,這也是她想警告正在準備留學的朋友們的一點——我們早已過了把“海外留學”等同於“鍍金”的時代。而這半年中她認為最大的收獲,是學會了獨立、多角度的思考,是更寬廣和包容的內心,是踏實而不浮躁的處世態度。

  楊路表示,有了工作經歷再選擇出國留學,首先在專業的選擇上會更自主更理智。比如她本科的專業是阿拉伯語,但是在電商公司工作兩年後,發現了自己對於互聯網領域的興趣和長處,於是研究生選擇了攻讀Digital Media and Culture(數字媒體與文化)這一專業。正因為這一選擇是自己做出的,而不是家長的期望,更不是像一些本科畢業生那樣為了逃避就業而留學,所以本著對自己負責的態度,學習也更有動力。

  其次,“辭職留學”的人生活經驗更豐富,為人處事更成熟。工作時,她當過北漂租過房子,加之要維繫跟同事和上司的關係,這些能讓她在跟同學、老師以及其他人的關係處理上更加從容。再有,“辭職留學”的人更容易交到“有質量”的朋友。尤其是碰到同樣經歷的人,大家會更加惺惺相惜,也能為自己返華後的人脈儲備做鋪墊。如果朋友不是中國人或不打算返華,至少也能有一種思想和精神上交流的愉悅。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