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華人網絡

反歧視獲尊嚴糾偏見 華僑華人應敢於發聲

2018-03-23 11:08:02
  中評社香港3月23日電/3月21日是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

  中國僑網報道,在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20日在聯大紀念會議上發表講話,呼籲人們杜絕仇恨言辭,不以膚色、宗教信仰或者性取向為標準排斥他人。

  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的緣起是為紀念1960年3月21日年發生在南非的“沙佩維爾慘案”。但眾所周知,為反抗歧視獲得尊嚴,一代代華人走過了一條漫長而艱辛的路。

  在種族主義大旗之下,美國政府出於現實利益考量,於1882年出台臭名昭著的《排華法案》。

  法案實施如同打開“潘多拉魔盒”,針對華人的血腥暴力事件日益增多。短短三年時間,超過5萬名華工離開加州或被迫害致死。1885年發生在懷俄明州的“石泉礦慘案”更是成為美國排華史上最為殘暴的事件。

  同樣是在1885年,為阻擾華人向加拿大移民,加政府對中國勞工徵收“人頭稅”。數年時間,人頭稅金額從50加元增至500加元,相當於一名中國勞工當時兩年的工資收入。

  38年之後,加拿大政府開始實施《華人移民法案》。法案致使加拿大移民的大門對華人徹底關閉。無數華工與妻兒從此天各一方,再難團聚。

  19世紀下半頁,當華工們用汗水創造財富之時,澳大利亞政府卻用極其不公正的方式剝奪華工權益。1901年通過的《移民限制條例》更是將華人和其他有色人種隔絕於外。

  甚至在中國,也曾出現“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恥辱標語。

  面對歧視和不公,一代代華人艱辛打拼,捍衛尊嚴。從早期的華工、淘金客,到後來的留學生潮,再到近期的技術移民和投資移民,華人在異國他鄉勤勞致富、積極融入,逐漸贏得了主流社會的尊重。

  而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政府也分別就排華歷史道歉,華人的生存境遇已不可同日而語。

  但不可忽視的是,時至今日,雖然從制度上歧視華人幾無可能,但基於歷史的陋習和人性的弱點,針對華人族群的歧視並未真正消弭。

  2014年11月,紐約華裔警察梁彼得在漆黑樓梯巡邏時,誤殺非裔男子格雷。陪審團裁決梁彼得過失殺人罪等五項罪名成立。而此前數月,在連續幾起白人警察殺死非裔案中,白人警察多被免於刑事起訴。

  2017年除夕夜,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一些中國學生宿舍門上用拼音標注中文名的牌子被撕,而標注英文名字的門牌卻安然無恙。

  就在最近,意大利兩名中國留學生遭到群毆,施暴者叫囂“跪下,不然就打你們,你們這些華人”

  當然,我們不宜把遭受的任何不快都貼上“種族歧視”的標簽。同樣的,一味的抱怨或者“玻璃心”也並不是遭遇歧視後的正確應對之法。

  就個體而言,自信與底氣永遠是自己給的。面對不友好行為,摒棄“弱者心態”,自尊自強,展現一個更優秀更強大的自己,也就沒那麼輕易被“歧視”。

  作為社會的一員,糾正偏見,改變社會陋習亦是自己的責任。當遭遇歧視,華人不應像鴕鳥把頭埋在沙里,無視無合理現象繼續下去,應學會合理利用華人組織,拿起法律武器回擊。

  此外,華人應熟悉當地的“遊戲規則”,努力創造機會,與主流社會進行廣泛的交流和溝通,珍視多元文化社會的和諧包容,共同創造一個更加平等、多元的社會環境。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