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經濟時評

中美經濟博弈,要以百年計

2019-09-16 08:05:46
  中評社北京9月16日電/最近一直在思考中美經濟問題,前幾篇主要寫了政治外交層面的問題,關於經濟,是另一個大的問題,經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跨越人類現有認知的,經濟從歷史的角度看,並不是政治的延伸,經濟的延續性遠遠超過政治、外交、軍事等,因此,研究經濟問題,只能從更大的人性和歷史當中來尋找答案。

  前一陣,有一個紀錄片非常的火,名字叫“美國工廠”,這個紀錄片是由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監制,主要講中國商人曹德旺在美國設立福耀玻璃工廠的前前後後,裡面有很多值得思考和探討的東西,比如整體看下來,你就會發現,美國工人的紀律和效率都非常的低,權益意識卻很強,工會力量十分強大,跟中國工人沒法比。中國工人服從管理,整齊劃一,對各類利益和安全的意識比較淡薄,從拍攝者的角度看,中國工人就像是為工作訓練出來的“機器”。

  曹德旺說,本來是邀請他們拍攝一個福耀玻璃美國工廠的宣傳片,但後來拍攝方不同意福耀玻璃一方提出的拍攝要求(這在中國是不可想象的,乙方不按甲方的要求拍,還想不想掙錢了?),曹德旺還是一個比較開放的商人,最後就索性完全按照乙方的想法拍了,期間沒有做任何干涉,所以這個紀錄片,確實完全是一個美國人的角度。

  同期,我也重新看了一下2015年中國拍的一個紀錄片,叫《與全世界做生意》,總共七集,拍的很不錯,都是很普通的中國人,去全世界做各種生意,大部分是非常底層的生意。其中有一個商人在非洲開辦工廠,雇傭了非洲員工,剛開始的時候無法適應非洲員工的一些舉動,比如非洲員工經常遲到,動不動就請假,借口五花八門,比如要去祈禱等,剛開始不太理解。

  這個商人還提到一點,就是非洲大部分人,都特別容易滿足,屬於掙點錢,只要生活能過,就可以了,喜歡自由自在,特別不理解中國人這種工作狀態。

  當然,人類所有的奮鬥,都是為了美好的生活,如果工作不是為了更好的生活,那麼工作就失去了原有的意義。這一點是不可否認的,也就是說,中國在提高工人工作環境和各類保障方面,都需要進一步完善。

  但我今天要討論問題,其實不是這個。

  今天我要討論的是,美國如何應對中國這種正在高速進化,但又非常粗獷的經濟模式。一百年前,有一個對美國經濟影響巨大的傳奇商人叫亨利•福特,也就是發明流水生產線的那個人,曾說過“我雇的明明是兩只手怎麼卻來了一個人。”

  在真正的工業時代,其競爭是非常殘酷的,工人就是機器,不需要思考,只扮演機械臂的作用,而一百年後的中國,想要在西方已經完成工業化的基礎之上,參與工業競爭,本身就是一件更加殘酷的事情。

  如果把一百年前的亨利•福特放到今天,那麼他就是一個中國典型的製造業工廠的老板。但問題是,亨利•福特的成就是極其偉大的,大家可以在網上看一下對他的簡單介紹:他的生產方式使汽車成為一種大眾產品,它不但革命了工業生產方式,而且對現代社會和文化起了巨大的影響。美國學者麥克•哈特所著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書中,亨利•福特是唯一上榜的企業家。

  其實中國製造,也讓很多工業時代的奢侈品,變成了大眾產品。

  關於如何對待勞工的問題,是一個十分敏感的問題,因為會觸痛每個人的內心,但在美國,90%的經濟學家是反對工會過分擴大勞工權力的,這一點可能會出乎大家的想象。中國香港有一個知名的經濟學家,叫張五常,就旗幟鮮明的反對內地頒布的勞動法,張五常直接說,現行勞動合同法讓中國損失幾十萬億,取締現有勞動法中國經濟才有可為。

  關於這個問題,我絕對不會跟不懂經濟學的人討論,因為很容易陷入道德指責,百口莫辯。但其實道理很簡單,勞動法和工會,都是政治的產物,不是經濟的產物,沒有放在一起討論的基礎。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深入研究,這方面的資料有很多。大家可以認真思考一下,勞動法和工會到底是用來做什麼的,這個是很重要的一個問題。

  在紀錄片“美國工廠裡面”,有個鏡頭很有意思,大概是,曹德旺說,要是工會進來,我就撤資走人,最後工會沒有進駐到這個場子裡(現在不知道有沒有)。

  全球經濟的變遷和市場的運轉已經證明,對勞工保護越高的地方,人們越找不到工作。很多人需要做一個選擇,是受資本家所謂的“壓迫”,還是陷入找不到工作的困境,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這就是為什麼如今的諸多中國工廠,很多工人反而主動要求加班的原因,很多時候“資本家”的困境在於,工人要求加班被“剝削”,但老板手上卻沒有訂單來“剝削”工人,老板反而是顯得沒有能力。

  在這個問題上,我個人的觀點是,真正的勞工保護,是完善再教育,只有教育才是對底層國民最好的保護,另外就是發展自由經濟,給勞工更多的選擇,誰不能善待勞工和不能提高福利,誰就招不到人。

  作為勞工,誰不喜歡錢多事少離家近呢,只要“資本家”足夠多,足夠活躍,勞工就是稀缺產品,在這種競爭格局下,勞工的諸多利益自然就會得到保障。當然,政府需要用基礎的公共保障系統,來保證那些找不到理想工作人,擁有基本尊嚴和最低生活保障。

  好了,說這麼,到底這跟中美經濟問題有啥關係呢?

  這個關係非常大,中美經濟問題,是一個全方位競爭的問題。短期對經濟影響最大的是政治外交,但政治外交畢竟是一個階段性行為。

  長期發生冷戰的前提是,世界只存在兩個陣營。而目前世界是多極的世界,歐洲大陸在經濟上已經獨立,俄羅斯跟美國也處在政治外交層面的對抗當中,印度等新興市場,尋求的也是經濟方面的復甦,日本英國等國在經濟和政治問題上存在不同的訴求和利益,這種背景下,要形成中美大陣營對抗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因為中美兩國無法創造出當年美蘇的陣營體系,跟半個世紀以前冷戰初期不可同日而語。

  也就是說,熱戰和冷戰都很難成為中美關係當中的選擇,但經濟方面的競爭和對抗又是一個長期行為,這種行為甚至會超越政府,反而讓政府成為商業競爭的工具,這一點很多人慢慢會反映過來的,不是國家主導中美經濟,而是中美經濟主導國家行為,所以這種競爭,是以百年來計的,跟誰執政已經沒有太大關係。那麼這種背景下,美國未來的策略是什麼呢?

  我總結了三個層面。

  第一個,短期持續製造中國政治層面的不穩定預期,干擾全球資本在中國的長期投資;

  第二個,推升中國製造業的成本;

  第三個,引導中國把錢花在不該花的地方。

  我們分別做一個分析。

  第一個,用各種政治手段來干擾全球資本在中國的長期投資,並不是說美國就不希望資本在中國投資,其實美國真正要的是,資本不要把中國變成“故土”,這是其目的,也就是說,大家都可以去中國掙錢,但同時會想盡各種辦法抹黑,來告訴你要警惕中國面臨的各種問題,最終會給資本一種心理壓力,而無法長期留在中國,適當的時候返回美國等,這是真正的目的。

  如果這種辦法不奏效,還有更極端的辦法,特朗普此前威脅說要啟動特別法律,要求美國企業從中國撤出,這不是一句戲言,其實是在警告美國企業,在中國掙錢可以,但你們不要忘了你們是美國企業,美國政府有權把你們撤回來。

  美國在崛起過程當中,有兩波紅利是不得不說的,因為一戰、二戰等原因,吸引過來的科學家,另一個是吸引過來的猶太人和企業家。美國非常清楚,如果中國長期穩定,而市場如果再超越美國,那麼就意味著,一些企業會把總部放到中國,所以一方面要威懾企業家,一方面要拼命保護落戶美國的企業家。

  這裡我跟大家舉個例子,大家知道,在此次美國對中國公司發起的調查和打擊大眾,有一家國際化比中興等還強的企業並沒有遭遇美國打擊,這家企業是聯想,原因很簡單,聯想的總部已經遷至美國,設在美國紐約北卡羅來納三角研究園,同時在中國北京和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的羅利(Raleigh)設立兩個主要運營中心。這個信號是非常明顯的,如果中國政府保護不了華為等,未來很多企業避免被美國整的方式只有一個,就是把總部搬到美國。而美國企業就更不敢輕易搬離美國了。

  很多人覺得這是陰謀論,但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在國際資本博弈的過程中,莊家是國家,做過交易的人都非常清楚,莊家為了獲得絕對的收益和控制力,想出來的辦法和手段散戶可能夢都夢不到。
  
  第二個,推升中國製造業的成本。這也是我為什麼一開始要說“美國工廠”這個紀錄片的原因。中國目前諸多對外出口,實際上民營企業占比已經超過了50%,如果持續的用不正當的政治手段打壓中國企業,美國可能從道義上站不住,畢竟美國是一個保護全球貿易,且商業立國的國家,那麼要想降低中國製造業的競爭力,其實只有一個途徑,那就是提高成本。

  工會和勞動法等制度,在美國經濟學家的理解層面,實際上就是一種打擊競爭對手的方式。當諸多工業巨頭都發展起來之後,他們發現有很多小的工廠,生產的東西非常具有吸引力,因為價格便宜,而要想讓這些工廠關門,需要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那就是保護勞工,這就好比在中國,為什麼國有企業不在乎什麼勞動法,社保和公積金都是頂格上,因為國企要麼是壟斷企業,要麼有國家輸血,而民營企業如果你要它增加這方面的支出,就只能面臨裁員,企業競爭力一下子就被瓦解掉了。

  我本人不反對保護勞工利益,大家先別罵我,我只是講一個你不願意聽,但很可能是對的道理。如果你去仔細研究很多國家為什麼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也就是為什麼進入中等收入的時候,很多國家突然間就開始衰敗了。阿根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你再去研究一下巴西等,其工會運動直接搞慘了整個國家經濟的競爭力,自己沒發展起來,但要得到跟發達國家一樣的所有待遇,結果就是國內的企業完全喪失競爭力。

  我研究了諸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和跨越過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工會運動”,誰能壓得住,誰就會跨越這個陷阱,比如日本韓國等就壓住了。為什麼日本韓國經濟依然具有競爭力,在日本韓國企業工作過的人都知道,尤其是日本企業,工作強度有多大了,就在剛剛,日本還發布了預防過勞死白皮書,裡面說,有日企月加班超80小時。很多華人都受不了日本企業的加班。

  前一陣,中國還興起了一股討論“996”的熱潮,大有聲討資本家的架勢。這其實僅僅是一個開始,從熱議“996”到“美國工廠”的熱播,未來可能會興起一股“勞工運動”,就看如何演變了。

  當然,還有很多辦法來提高中國的整體經濟成本,比如推升原材料價格,製造貿易壁壘等。其實我們在各種礦產進口方面,已經吃過很多虧了,澳大利亞等礦產出口國的經濟近些年來主要就是靠中國的進口支撐的,更搞笑的是,中國進口鐵礦石過程中,還出現了人家的間諜,導致在鐵礦石等進口價格談判方面長期處在劣勢,如果不信的話大家可以去查一下胡士泰這個人。6年裡,力拓的商業間諜“迫使中國鋼企在近乎訛詐的進口鐵礦石價格上多付出7,000多億元人民幣的沉重代價”,這相當於“澳洲10%的GDP”。再想想我們幾十年來廉價出口的稀土,和高價進口的鐵礦石一對比,真是心酸啊。

  再跟大家舉個例子,在衛星地圖上,大家去看看羅布泊那個地方(對,就是試爆原子彈的那個地方),有個廠子,是中國的鉀肥廠(因為只有在那個地方發現了鉀肥原料),在中國沒有這個廠之前,進口這種肥料,一噸6000,等中國建了之後,進口價格就直接降到了2000。

  目前中國主要的進口是原油和芯片,芯片中國消耗了美國製造商60%的量,把數家美國的芯片製造商市值推升了數十倍。原油的話,美國存在更多的利益目標,俄羅斯、伊朗等對手都是產油國,否則如果供油方只有美國盟友的話,原油價格可能早已不是現在這個數。

  總體來說,推升中國企業的成本,降低其競爭力,這可能是一個長期的戰略目標,因為只有這樣,美國的製造業才能有所回歸。

  我們再來說第三個,引導中國把錢花在不該花的地方,這個是當年美國針對蘇聯的一種極限玩法。就是美國拼命研究蘇聯政府最敏感的到底是什麼,然後加以刺激,後來發現蘇聯對空間防禦非常敏感,所以美國就制定了星球大戰計劃。

  舉個例子,美國研製出了B1轟炸機等,然後蘇聯就不得不耗費巨資更換自己的防禦系統。後來蘇聯陷入了阿富汗戰爭,美國就給塔利班等反蘇組織提供價格低廉的“毒刺”肩扛式導彈。這個造價一枚只有5萬美元的導彈,竟然擊落了蘇聯超過100架造價超過500萬美元的直升機機和固定翼飛機。

  未來如何消耗中國的財富,比如讓中國花不該花的錢,使得美國付出極小的成本,中國就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去應對,這方面可能軍備競賽是其一,如何引發軍備競賽,這就要看接下來美國的具體操作了,至少重啟登月計劃、花巨資製造新一代核潛艇、部署中導、建立太空部隊等,都已經明確部署。

  另一個應該是觸動全球債務國,傳播中國投資的威脅論,使中國海外投資無法收回。比如美國持續抹黑中國在非洲的投資,鼓動非洲國家不要給中國還錢等,現在看是少部分議員的提議,但很有可能在未來演變成一種運動,尤其是當中國經濟增速下滑,對非洲等的進口降低,非洲等資源型經濟重新陷入困境的時候,中國就要十分警惕了。

  那個時候,非洲人會說,中國帶來了環境破壞,然後留下了經濟蕭條等等,出來幾個意見領袖,再稍微親美一些,美國會用各種方式來解釋這些國家不還錢的正當性,讓老賴變英雄的能力,美國是具備的。

  這方面大家可以再好好思考一下,以後有機會再講。接下來我們再來討論一個終極問題,中國和美國的經濟競爭,最終誰會獲勝呢?

  我在前文中已經提到了一點,經濟並不是政治的延續,但經濟一定是歷史、信仰和文化的延續。美國這個國家,是非常特殊的一個國家,是由清教徒建立的國家,這種信仰對美國的崛起起到了決定性作用,而在這個信仰裡面,最重要的是什麼呢?建立一個理想當中的國家,然後持續的創造財富,每個人奮鬥到死。

  這種教義預示著,人們對信仰的虔誠,不是看他做多少禱告,而是要看他是不是用心地做自己的工作,因為工作是天職,用一生的勤奮、信用創造出來的財富,是上帝最大的獎賞。

  那麼我們再回過頭來看,能夠在商業領域,長期對抗這種信仰的國家並不多,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國家,早已經開放,但就是發展不起來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人性底層的信仰是不一樣的,非洲人賺一天錢就可以好幾天不工作,印度人需要有足夠的時間朝拜等等,還有一些宗教,甚至可能認為財富和賺錢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是一種肮臟和無可奈何的行為。

  在美國,雖然很多底層民眾已經沒有足夠的這種清教徒信仰了,但執掌著美國,和引領美國經濟的,依然是清教徒。這就是為什麼巴菲特這樣的人,到死才退休的原因,創造財富在這些人眼裡,是一種最偉大的對信仰的回饋。

  中國拿什麼跟美國長期競爭,我想,這就要回到中國人的信仰問題。我暫時還沒有答案,因為談論這個問題,又是一篇長文,又是一種新的爭論,跟這次要寫的主題脫節,就不說了。但有一點是有共性的,中國數千年的文化裡面,對勤勞致富、奮鬥終生的推崇,對好奢淫逸和驕傲自滿的斥責,也是滲透到骨子裡的。

  因此,中國跟美國之間的經濟競爭,將是一場難以想象的,曠日持久的競爭,但最終可能會殊途同歸,只是我們這一代人恐怕只能在激烈的競爭裡度過。

  當然,這種競爭將無限的激發兩國經濟層面的潛力,美國目前非常需要一次強大的動員,把國民的懶散給治了。當年正是由於美蘇冷戰,美國才有了外部的壓力,動員起來了全部的創造力,為互聯網經濟等新興技術的興起建立了儲備。也就是說,雙方都需要一場經濟的博弈來考驗各自的信用和激發各自民眾的潛能。

  因此,一切剛剛好。

  來源: 和訊名家   作者:肖磊看市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