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經濟時評

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

2023-06-05 08:43:08
  中評社北京6月5日電/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作出部署,強調“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滲透性、複雜多樣性、技術密集性等特徵。積極適應全球產業分工模式、產業鏈布局、產業創新模式、產業組織範式、產業驅動力、產業核心要素等維度發生的深刻變革,需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聚焦主體融合、要素融合、產業鏈互動和產業生態繁榮等,不斷促進技術、市場與政策供給的緊密耦合。這既是應對新發展階段大國競爭的必然之舉,也是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的應有之義。

  經濟日報發表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於喆文章表示,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方面,有利於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穩定經濟基本盤、增強經濟發展韌性、帶動激活國際循環,通過不斷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另一方面,有利於增強供應鏈彈性和韌性,形成滿足國際國內多樣化需求的強大供給能力,通過增強產業發展的接續性和競爭力,有效鞏固提升中國在全球分工體系的地位,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戰略支撐。與此同時,還有利於強化原始創新和顛覆性創新,通過著力突破供給約束堵點、搶占未來發展戰略制高點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氣候變化等挑戰,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提升供給結構對有效需求的適配性,把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

  文章認為,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既要堅持底線思維,又要契合中國發展實際,保持戰略定力,還要充分考慮產業發展特點和規律,明確發展目標、任務、重點以及重大規劃、重點改革、重要舉措,明晰推動工作的重點思路。

  堅持問題導向和系統觀念。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產業基礎相對薄弱,需在日益激烈的競爭和複雜多變的內外部環境下統籌發展和安全,準確把握行業變革方向、發展大勢,圍繞難以適應需求變化的供給約束堵點、卡點和脆弱點,堅持系統觀念、區分輕重緩急,制定產業融合集群發展的專項工作方案,設置聯合論證專項機構,分階段分步驟分區域,加快補齊短板、練好內功、站穩腳跟。

  強化政府引導和政策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影響效果廣、關聯因素多,具有先導性、戰略性等特徵,需要充分發揮產業政策的戰略引導作用,廓清科技快速發展對產業邊界、產業業態、產業結構、產業組織、產業治理、產業布局的影響,系統有力精準施策,科學處理產業融合集群發展中的當前與長遠、基礎與前沿、自主與開放等方面的關係,著力在補短板、強弱項、固底板、揚優勢上下功夫,以自主可控、高質量的供給適應滿足現有需求,創造引領新的需求。

  堅持分類指導和創新驅動。戰略性新興產業涉及領域廣,具有複雜多樣性、技術密集性等特徵,需要針對行業的不同特徵、發展階段、發展基礎和區域禀賦,圍繞主要矛盾和重大關鍵環節精準發力,設計不同領域的產業融合集群發展路徑,把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堅持補短板和鍛長板並重,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把握主動。

  文章強調,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不斷增強產業創新力、市場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需在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完善生態構建和場景應用、加強數字平台建設等方面發力。

  一是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聚焦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確保關鍵節點的穩定性,打造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基地,加快建設產業融合集群發展生態圈的創新服務支撐平台,大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推動短板領域補鏈、優勢領域延鏈、新興領域建鏈,形成經濟循環暢通的戰略支點。為此,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鏈主優勢、平台效應和示範引領帶動作用,利用其產業鏈生態位優勢、話語權與資源整合能力,實現產業鏈價值鏈利益相關方的交互賦能、責任傳導並形成緊密耦合發展模式和發展合力,持續推動科技創新、制度創新,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的共融和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助力中小企業培養專注於細分市場的獨創性、加速創新的自主性、適應變化的靈活性以提升參與產業融合集群發展的能力。構建“以大帶小、以小促大、廣泛合作”的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產學研融合發展格局。著力突破供給約束堵點、卡點、脆弱點,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形成富有創造活力、利於創新發展的良好產業生態。

  二是完善生態構建和場景應用。聚焦更好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產業鏈供應鏈開放合作,打造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高地,鼓勵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強化產業技術跨域跨界深度融合,大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促進產業鏈提質擴量增效。為此,要強化政府投資對全社會投資的引導帶動,支持各地圍繞禀賦優勢、著眼未來發展,前瞻布局謀劃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重點行業領域的融合集群發展,打造細分領域的標誌性產業,以產業需求牽引教育、科技、人才發展,推動前沿技術多方向多路徑探索和跨學科跨領域交叉應用,開辟出新的巨大增長空間,打造國際競爭新優勢,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競爭力和安全性。

  三是以數字平台建設促進數實融合。聚焦提升基於數據要素的態勢感知、需求對接、分析決策能力,確保牢牢掌握戰略主動,打造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的“數據空間”,統籌數據資源整合共享和開放流通,推動數據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為此,要以數字化為基礎,依據產業特點、發展階段、發展基礎和融合集群發展需求,集合行業上下游相關企業、行業科研機構和政府公共部門等創新力量,構建“針對特定行業、提供多種功能”的細分行業領域“數據空間”,提供共性技術、政策咨詢等綜合性、集成性、專業性服務,推進資源整合、激發創造活力,實現系統集成、資源互聯共享。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