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評論中國

東方文化造就中國式創新:中國不再是模仿大師

2018-06-19 10:36:52
手機支付改變了日常生活。圖為新加坡一家商店的收銀台接受微信與支付寶支付。(卡塔爾半島電視台網站)
  中評社香港6月19日電/近來,全球對中國的創新抱有濃厚興趣,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中國獨特的數字平台、模式和文化迅速崛起。

  卡塔爾半島電視台網站6月17日載文《中國能創新嗎?》,文章說,就在幾年前,人們還普遍認為,中國是模仿大師,充其量不過是個蹩腳的創新者。就在2014年3月,《哈佛商業評論》刊登了一篇題為《為什麼中國不能創新》的文章。2014年8月,外交學者網站又發表了一篇有著相同標題的不同文章。

  這些對中國無法創新的誤解源於“歷史的短視”,也就是對中國的膚淺贊賞和狹隘刻板印象。要揭示中國創新的真正實質,需要深入探究龍的傳人的歷史、心態和獨創性。

  古代中國曾是工程、冶金、灌溉、農業、航海、造船和基礎設施領域的世界領先者。換句話說,在工業化前的時代,中國是技術上最有創造性和最先進的社會之一。

  作家理查德•尼斯比特在2003年的著作《地理思維:亞洲人和西方人有何不同》中分析了受中國影響的東亞思維方式與源自希臘的西方思維方式之間的差異。

  中國人天生就是體系思考者。對他們來說,不同部分之間的關系和整體的優化比不同部分本身更重要。相比之下,西方思維是離散和簡化的,它把問題或體系分成小部分,以便加以解決。

  簡言之,東方關注的是整體,西方關注的則是構成要素:相互依存與獨立,體系與原子。

  中國的生活方式——從道教、儒家思想、風水、針灸到政府制度——都把實現整體和諧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現在,應該將所有這些歷史和文化背景與中國創新的現代背景聯系起來。

  中國創新的質量和實踐仍然落後於世界頂尖創新者,但正在快速改善。中國人對戰略性長遠構想、投資未來以及致力於教育的古老信念有助於中國在長期競爭中取勝。
  中國人的思維乃至創新當中最鮮明的特征就是系統方法。從創新的角度來看,整合不同領域、供應鏈、客戶觸點和數據流的能力比單個應用的性能更重要。

  中國的微信最突出地體現了這一點。微信平台徹底改變了中國互聯網,并且使之與互聯網的其他部分截然不同。作為一款超級應用程序,它與亞馬遜、臉書、優步等許多西方應用程序極為相似,但還要豐富得多。

  另外,中國擴散其技術基礎的風格是關系型的,而不是對抗性的。中國不是以常規方式與國際承包商和供應商競爭,而是依靠建立國內與海外市場之間互利和不斷加強的聯系。同樣,這種做法把聯系放在比各部分更重要的位置。

  “一帶一路”倡議和中國科技巨頭向亞洲其他國家的擴張就證明了這一點。“一帶一路”是一個龐大的洲際網絡,由資本、能源、材料、商品、通信、知識和人員流動構成,將以前孤立的地方和人群聯系在了一起。中國人沒有(像亞馬遜、優步和其他西方公司那樣)在亞洲建立自有品牌平台與當地企業展開正面競爭,而是正在與它們建立相互依存的關系。

  中國的技術巨頭阿裡巴巴、騰訊、螞蟻金服和滴滴出行在當地科技公司中投入巨資,終有一天會與它們整合。可以說,這些搭建橋梁的嘗試相當於技術領域的“一帶一路”。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