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評論中國

中國“月餅經濟”有無保鮮期?

2019-09-15 09:20:07
資料圖:兩名來自匈牙利的青少年在上海浦江鎮的一戶農民家中學做月餅。
  中評社香港9月15日電/中國傳統的“月餅季”裡,月餅素來是觀察中國社會的一個小窗口。如果說過去流行的“天價月餅”,折射出中國官場的“濁態”,那麼近幾年隨著“天價月餅”遁形、月餅價簽回落,月餅已越來越回歸為月餅本身,更多體現的是經濟熱度、消費趨勢、文化潮流等方面的特點。

  美國《僑報》9月12日載文《中國“月餅經濟”有無保鮮期?》,文章說,今年的“月餅經濟”如往年一樣火爆,火爆之中又不乏新的時代氣息。概而言之,以“傳統底色”撑起主場,另有“創意加持”和“科技助力”的輔助作用,“月餅經濟”呈現旺盛之勢,包括月餅消費在內的節假日消費,料成為拉動本季度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先來說“傳統底色”的鎮場之力。中秋節是中華民族傳統佳節,其所寄寓的思鄉、團圓情愫,將“本土中國”和“海外中國”緊密聯結一起。月是故鄉明。中秋節,不僅有中國國內大城市的子女思念老家的親友,還有海外游子對鄉土、對祖籍國的惦念。“何以解憂,唯有月餅”,此非戲言——不僅中國國內民衆是月餅的消費大軍,海外華僑華人、留學生同樣是月餅的“忠粉”,中國月餅出口年年大單不斷,就是一個證明。

  月餅出口一般集中在中秋節前兩個月,今年多家廠家表示出口量同比攀升。據廣東中山海關統計,中山月餅已出口到3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量連續14年全國第一。阿裡巴巴國際站數據顯示,月餅在國際上的買家主要分布在美國、東南亞、 中東、韓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而出口月餅的商家主要分布於廣州、佛山、中山、上海、江蘇等地。在海外僑胞的帶動下,月餅還成為當地外國民衆喜愛的“中式糕點”,成為中國文化走向海外的一大載體。

  再來看創意對“月餅經濟”的錦上添花作用。“北京南廣,東蘇西滇”,是傳統上月餅界四大門派。傳統月餅歷經歲月沉澱,依然備受歡迎,固然有其征服當代人味蕾的“秘籍”。但不容忽視的,隨著80後、90後、00後成為中國消費群體的重要組成,看過更大世界、見過更多中西美食的年輕人,對傳統月餅的吐槽變多了。加上這幾年中國力推“新經濟”,柔性定制、個性化定制等理念扎根供應鏈各環節,餡料多元、小塊裝袋、包裝新潮的創意月餅逐漸成為年輕人新寵。
  冰皮月餅、冰淇淋月餅、流心奶黃月餅、法式乳酪月餅、榴蓮月餅、榨菜肉絲月餅……一批創意月餅經過市場的檢驗充實到月餅大軍裡。而一些噱頭過大的黑暗料理系月餅,比如酸辣粉月餅,僅是曇花一現,圖個熱鬧。今年走紅的一個詞叫“網紅月餅”,指那些依靠網絡紅人流量而炒出名聲,在微信朋友圈或短視頻網站上熱賣的月餅。一些省份的消費者協會已對這類改頭換面的“三無”月餅發出警告。可見,月餅創意并非無禁區,食品安全永遠第一位,并且要考慮普羅大衆的一般接受度。

  最後來看科技在“月餅經濟”中發揮的助推作用。中國電商平台這幾年迅速崛起,網絡購物這種方式,不僅讓消費者享受到便利,也為平台積累了寶貴的消費大數據。今年某電商平台的月餅買手,通過大數據分析預測不同月餅的消費者畫像、市場特征及銷售趨勢等來幫助選品,最終決定聯手故宮推出“國風”系禮盒,一上架即賣斷貨。此外,越來越多月餅老字號轉變銷售思路、積極觸網,根據電商大數據定制符合市場定位的高性價比禮盒、混裝禮盒,實現了銷量的躍進。

  今年月餅還蹭了一波“人造肉”概念的生物科技熱點。今年開始“人造肉”密集進入大衆視野,廠家推出少量“人造肉”月餅試水,一上市就被搶光。可以說,這是“人造肉”和中秋節相互借勢、互利共贏的一個嘗試。隨著人們的環保意識、健康意識不斷提升,在生物科技的助力下,可以暢想月餅越來越健康會是大趨勢。

  作為時節食品,月餅的售賣期、保鮮期很短,一過中秋節,意味著月餅生命的終結。但是置於整個時空坐標裡,中國的“月餅經濟”并不需要愁其保鮮期,這不僅在於消費的潛力,亦在於文化的張力、科技的助力。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