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評論中國

教育進步——德國可以向中國學習什麼?

2023-04-07 09:51:09
資料圖:2022年6月22日,華中科技大學舉行2022年畢業典禮。(新華社)
  中評社香港4月7日電/德國已經失去對教育的渴望,輟學率保持在高位。另一方面,中國成功地激發了學習的熱情,教育在那裡同聲望相關聯。

  德國《世界報》4月6日載文《教育進步:德國可以向中國學習什麼》,文章說,不同社會制度的發展機遇不僅取決於地緣戰略或經濟問題,也越來越多地取決於其創新能力。這主要基於一個有效的教育系統。高度的學習意願有助於下一代獲得重要知識和實用方法,這對於社會的未來活力具有決定性意義。在德國,這個事實似乎有點被遺忘了。教育研究人員注意到教學和學習標准下降,輟學率略低於10%,文盲率高達12%。而且看不到任何改善,但這似乎并沒有特別困擾德國的教育家。

  但在當今中國,國家教育政策的效果如何?目前有超過4000萬人在中國2000多所高等院校學習。它通過在西歐可能不再強制執行的競爭性考核標准運行。教育被視為一種價值。頂尖學府向一流的高中畢業生開放。

  你可以和中國學生深入探討斯塔爾夫人對德國形象的描述,探討湯因比的歷史研究,追溯歌德對“世界文學”的定義。即使像亞述學這樣的冷門學科,也能在中國找到。中國學生對歐洲大事和文化史的了解程度也高得驚人。
  這是從早期開始并努力推廣教育的結果。最重要的是,中國奉行平等但以成績為標准的教育政策。通過教育取得進步的事情在社會中真實地發生著。獎學金很常見,學費也很低。來自各個社會階層的年輕中國人都在學習。對知識的興趣和學習的意願在中國占主導地位。但對成績的巨大期望也被視為一種負擔。有的學生減少睡眠,以便有更多時間學習。

  對中國的主要誤解之一是錯誤地認為這個國家的快速發展主要歸功於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的大規模投資。然而,經濟成功的先決條件過去是現在仍然是,深深植根於中國社會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意願。在21世紀以創新驅動的知識型社會中,這無疑是一個巨大優勢。如果相應的教育理念和基礎設施存在并進一步擴大,那麼一個國家更容易獲得智力資源。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