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評電訊

蔡仁堅拋出“中華民國第三共和”說

2015-11-11 00:44:07
蔡仁堅以哈佛教授紐斯達(Richard Neustadt)所說的Power is persuasion“權力是說服力”,認為走入深水區,新的領導者要說服大家,更要有堅定的信念。(中評社 黃文杰攝)
前民進黨新竹市長蔡仁堅針對兩岸未來關係,每天讀書思考,建議新領導者可以走入「第三共和」。(中評社 黃文杰攝)
蔡仁堅已經在新竹好幾場公開場合,向年輕世代宣傳“第三共和”概念。(中評社 黃文杰攝)
蔡仁堅隨手拿出一本書,是大陸編寫的「中華民國史」大辭典。(中評社 黃文杰攝)
蔡仁堅的新竹書房,白板記錄著2016大選的時程,即將誕生新的領導人。(中評社 黃文杰攝)
針對台灣2016即將產生的新政府,面對兩岸關係,前民進黨新竹市長蔡仁堅建議,可以走入「第三共和」。(中評社 黃文杰攝)
  中評社桃園11月11日電(記者 黃文杰)針對台灣2016即將產生的新政府,前民進黨新竹市長蔡仁堅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基於兩岸關係已經走入“又黑又黏的深水區”,基於要讓“中華民國”論述更完整,他建議新領導者可以考慮“‘中華民國第三共和”,即使困難度很高,但“權力就是說服力”。

  針對11月7日落幕的“馬習會”,曾經是綠營要角的蔡仁堅,提出許多建言。他說兩岸的首腦會,凡是關心台灣命運的人包括領導者,都必須認真思考,如何建立長期性、可能機制,可能計畫,可能目標,花太多時間在政治口水沒有意義。

  蔡仁堅花更多時間在闡述,對於2016新政府的期待,尤其政黨輪替可能性高民進黨對於“中華民國”的解讀、解構、解構後的新構,進一步要普遍化深化。

  他認為,蔡英文仍然說競選“中華民國”的總統、“中華民國”的“憲法”、“中華民國”的“憲政”,這還停留在宣示性,問題是,長期在野的綠營,包括獨派在內,對於“中華民國”仍然是陌生、疑懼、尚未認同。

  蔡仁堅說,對於“中華民國”論述,是避免不了的工程,不管對內治理、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都必須把“中華民國”論述能夠完整,作為一個基本普遍的基礎,在這種目標之下,可以考慮“‘中華民國’第三共和”。

  中評社問,這是否意味民進黨可以透過“中華民國”第三共和,讓台獨“借殼上市”?

  蔡仁堅強調,“絕對不是”,這是“中華民國”解構之後,新構“中華民國”第三共和,來團結“國家”、面對兩岸。

  他解釋“第三共和”的概念,早在李登輝時代,東京大學若林正丈教授就提出,東大教授認為,從孫中山“中華民國”元年一直到兩蔣時代,這是第一共和,李登輝開啟第二共和,一直在第二共和,經過扁馬,現在應該要開啟第三共和。

  第二種說法是“中研院院士”張玉法,跟若林正丈教授的認定不太一樣,張玉法認為的第一共和,從“中華民國”元年到北伐未統一,接著是蔣介石北伐形式的統一到現在,比較屬於國民黨本位思考。

  蔡仁堅說,其實一樣新興民主國家,韓國已經邁入第五共和,當然第三共和也不是隨便講,“我覺得必須走入第三共和,‘國家’才能繼續往前走”。

  他認為,開啟第三共和,才有機會把社會裂縫彌補縫合,“國家認同”混亂能夠澄清,把整體國民的意志彰顯。

  中評社問,獨派可以接受“第三共和”說法?

  蔡仁堅說,領導者必須拿出領導力,必須要有很強說服力,“國家意識”的重新建立。

  他以哈佛教授也是大師紐斯達(Richard Neustadt)所說的Power is persuasion“權力是說服力”,你有說服力才有權力,現在兩岸已經走入深水區,又黑又黏,雙方需要更善意,更有說服力,當然也要有堅定的信念。

  中評社問,“第三共和”能讓大陸接受嗎?

  蔡仁堅表示,那是“中華民國”的問題(等於必須從源頭去解),但他誠心建議北京政府,不能再說“中華民國”已經滅亡於1949年。事實上,馬習會的舉行,已經間接推翻這個說法,大陸固定史觀應該要改變,“中華民國”止於1949年史觀要解決,才能繼續走下去。

  “當然,這是很大問題!”蔡仁堅說,因為陸方不願意放棄“中華民國”,又不願承認“中華民國”。

  對於2016以後的台灣政局?蔡仁堅說,國民黨如果選後崩解,“民進黨也會是頑固的保守黨”,這些非國民黨的在野力量,會茁壯成制衡與反對力量。

  中評社問,第三勢力的政治光譜是哪種顏色?

  蔡仁堅說,或許需要顏色做實驗,公民意識興起的團體,有深綠也有白色,甚至國民黨崩解之後,深藍的好朋友也可以加入。

  他預測現階段是公民力量萌發的初階段,2016會不會進入第二階段?有待觀察。

  但如果國民黨崩解,民進黨上台執政,體質與性格,注定會變成頑固的保守黨,屆時不是由國民黨制衡,這群第三勢力的公民團體,會主導未來兩岸的發展。

  由於蔡仁堅已經在新竹好幾場公開場合,向年輕世代宣傳“第三共和”概念,中評社好奇問,太陽花年輕世代如何看第三共和?

  蔡仁堅表示,年輕人對於“第三共和”覺得很新鮮,願意坐下來思考,他再度否認“第三共和”是為了製造分歧與分裂。

  他說,第三共和是當然要有條件與內涵,是一個政治新時期的宣示與實質,當然可以再論,畢竟過去“中華民國”修憲,只有增修條文,本文都沒有動到。

  蔡仁堅說,如果能夠營造足夠共識,達到憲法本文的修正的共識,未嘗不可,不過這是高難度,但絕對不能進一步惡化分歧與分裂,“第三共和”是為了團結。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