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評電訊

張麟徵評馬英九:李推“台獨”、馬隨波逐流

2017-03-24 00:18:55
張麟徵。(中評社 張峩寧攝)
呂謦煒、張亞中、張麟徵、林忠山、林定芃。(左至右)。(中評社 張峩寧攝)
孫文學校舉辦“孫文要聽”系列論壇23日晚間7時許在國民黨中央舉行“。(中評社 張峩寧攝)
孫文學校舉辦“孫文要聽”系列論壇23日晚間7時許在國民黨中央舉行。(中評社 張峩寧攝)
  中評社台北3月24日電(記者 張峩寧)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榮譽教授張麟徵23日指出,馬英九執政八年終極統一態度改變,讓人失望;馬輕忽台灣內部認同問題,加深台灣去中國化根基;施政過程抗壓不足,對延攬王金平手腕不夠;拔擢人才過程不透平,圈子過小。她還表示,馬在關鍵時刻、坐上關鍵職位、卻沒做出關鍵的成績,歷史最後會記載馬無法解決台灣的認同問題、記載馬深重的外省原罪。

  孫文學校舉辦“孫文要聽”系列論壇23日晚間7時在國民黨中央舉行“國民黨領導人歷史評價(四):馬英九”講座。孫文學校總校長、台大政治學系教授張亞中主持,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榮譽教授張麟徵主講、國民黨“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林忠山、孫文學校北院院長林定芃、青年中常委、青年團總團長呂謦煒參與座談,歷時近3小時,參與人數約百人左右。 

  張麟徵首先表示,馬英九早期表態說他是中國人,主張終極統一,遭到質疑後馬上退縮了,不談終統問題,甚至兩岸和平協議也不談。

  張麟徵表示,她最不能接受的是馬英九新三不:“不統、不獨、不武”。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中華民國”的“憲法”什麼時候不統呢?

  她指出,李登輝推動的本土化就是“台獨”,有層次、有節奏、逐步地分裂國民黨,造成新黨、親民黨出走。對國民黨造成實質改變,成為台灣國民黨,而馬英九是隨波逐流。最後,只經不政政策讓核心價值流失,對兩岸關係終極解決實質改善沒有太大幫助。

  第二,她認為,馬英九輕忽認同、沒看透李登輝留下的紛擾、沒翻轉這20年的去中國化政策撥亂反正,反而還變相地使去中國化根基更牢固。且在課綱委員會裡,馬英九也沒用心,讓像張亞中、王小波這類的人在當時的課綱委員會裡舌戰群綠,最後只能卑微地修了課綱。

  她表示,這是馬英九當時能做、該做而不積極做的,最後讓去中國化的根鬚欲鑽愈深,使認同問題持續發酵,導致台灣內部藍綠勢力消長變化巨大、民進黨壯大,國民黨衰落。

  第三,張麟徵表示,馬英九政策本意雖好但未經縝密思考,像油電雙漲等政策出台時機不對、配套措施不足、溝通不夠,造成馬英九一被民進黨逮到小辮子、被批評時就縮回去。這是馬英九施政過程抗壓不足。

  再來,她指馬英九和王金平兩人樑子結得深、個性南轅北轍。馬英九個性剛直、王金平擅打太極拳。如果馬英九要把王金平這石頭搬掉也需做好萬全準備,但馬不懂得人和、不懂禮賢下士、不懂得要延攬王金平這類佔到推行政策關鍵位置的人。

  第四,張麟徵認為,馬英九時代拔擢人才圈子過小,多半在學術界,讓沒歷練、不懂抗壓、不懂為政策辯護的白紙書生做官。馬英九還拔擢些到現在不見成氣候的人進國民黨,造成到現在為止國民黨檯面上不見青年才俊爭大位。

  另外,張麟徵指出,馬英九用人邏輯也讓人覺得莫名其妙。當馬英九啟用賴幸媛(時任陸委會主委)時,她覺得莫名其妙,搞不清馬英九啟用賴幸媛用意何在?“是想平息綠營?還是要賴幸媛怕兩岸暴衝?”

  她指出,馬英九很可惜,在關鍵時刻、坐上關鍵職位、卻沒做出關鍵的成績。馬英九在乎他的歷史定位,歷史會還馬英九一個公道,給馬正面評價,例如在兩岸對峙50年後,馬英九打開僵局,兩啟兩岸非常火紅的經貿、人員交流,締造兩岸領導人在第三地舉辦高峰會的歷史紀錄,給馬按讚加分。

  她說,歷史很公平,也會指出馬英九沒有辦法解決台灣嚴重的認同問題,使得台灣的分離主義者在分裂國家的道路上愈走愈遠,使得“台獨”“尾大不掉”取得台灣的執政權。因為馬在內政上施政魄力不夠、能力不足、用人不當或人和欠佳,造成民怨四起,使國民黨支持向背。憑良心講,2014年縣市選舉,馬沒負面影響嗎?否則為何所有人都不願馬去站台?。

   張麟徵認為,歷史會記載馬深重的外省原罪,這使馬對“台獨”的政黨百般牽就讓步,自身也逐漸遠離國民黨的核心理念的堅持,延續、深化李登輝對國民黨下的“把中國國民黨台灣化”的蠱,這結果導致國民黨支持者寒心潰散,國民黨再度失去政權,兩岸對峙再現,相信這些歷史負面評價都不是馬英九的初心,馬的用意雖不是這樣,但很不幸台灣現實結果就是如此。

  她期待國民黨在後馬英九的接棒者,不要忘記孫中山創黨的初心,團結奮鬥、振興中華,在逆境中站穩立場,發揮制衡的功力,遏止“台獨”、結束兩岸對峙,與大陸共同締造兩岸雙贏的新局。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