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評電訊

余東暉與中評青年對話:我問我存在!

2017-12-19 00:34:33
余東暉與中評社青年合影
余東暉與中評青年分享自己在華府的採訪經驗。
小夥伴們真正聽余老師分享經驗。
青年記者向余東暉請教採訪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中評社國際部主任郭至君主持對話會
  中評社香港12月19日電(記者 臧涵)中評社駐華盛頓特派員余東暉日前在香港總部與中評社、中評智庫青年記者、研究員展開對話,分享了他在白宮、美國國會、國務院、各大智庫的採訪經驗和在美生活的有趣經驗。對話會由中評社國際部主任郭至君主持。

  余東暉告訴大家,自己從21歲開始進入媒體工作,入新聞行業已經有28年的時間了,他說,新聞是需要有理想才能進入的行業,是需要有理想支撐的,同時,理想是年輕的,因此,作為一個新聞人,每天都要保持一顆年輕的心去面對每一天,要以嶄新的眼光看待每一次採訪活動與每一位採訪對象。“當一位媒體人看到什麼東西都熟視無睹,很沒意思的時候,那就是已經到了轉行的時候。”

  余東暉說,作為記者積累人脈很重要,首先要做到認識你所採訪領域的專家學者,然後要做到互相之間比較熟悉,能說上話,再進一步互相信任,這麼做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強化了媒體的角色。他提到,因為中評社的獨特定位,自己積累了許多人脈資源。“你要跟主流社會接觸,將美國主流社會的聲音客觀全面地反應出來,從而提供客觀建議與符合實際情況的信息,而不是站在某一立場上,只發出一種聲音,要真正媒體發揮的作用。”

  余東暉還告訴各位在場的青年記者,在參加各種活動的時候要勇於提問,“我問我存在”,盡可能多得爭取各種機會提問,還可以會後對專家學者進行專訪,創造一對一對話的機會,逐步與學者之間建立信任關係。

  有青年記者問,應當如何更好地提問?余東暉說,不能僅僅為問而問,問題的表述需要注意,不要咄咄逼人,問你想問的問題,帶上熱點。“就是要問到點子上。”在參加活動前,事先要準備一連串的問題,一個問題不滿意再追問,根據平時的積累判斷知道對方是否將自己提出的問題很好得回答。

  總的來說,就是要創造機會,然後抓住機會。

  此外,因為媒體自身獨特的定位,若不能直接參與報道大型會議的時候怎麼辦?結合在華盛頓採訪的相關經驗,余東暉說,在這種情況下,要在後方做前線式的報道,“雖然你在後方,你做出來的文章要讓讀者讀了之後覺得你是在現場的。”

  “當你在一線的時候,現場很亂,不可能聚精會神查很多數據,但如果你在後方,心裡踏實,可以看各個媒體的報道,加上自己平時新聞材料的積累以及事先的準備,結合後,會產生後方前線式報道。”余東暉說。

  但是當你能參加的現場報道的時候,余東暉建議,要把五官全部調動起來去發現有趣的東西,不要死盯住一個地方,耳朵要聽著,四面八方的情形都要關注。“特別能現場採訪比較有個性,有爭議性,傳奇色彩的人物的時候,不要浪費個機會。對於該人物的採訪,最好把他寫成個人專訪,包含背景、故事、往事等,要寫出像人物特寫一樣的文章。”

  “新聞事實是客觀發生的,沒有不能報道的問題,只能是怎麼報的問題。”余東暉說,他還特別提出,作為中評社這一智庫型媒體,記者們不要滿足於看什麼寫什麼,而是要對採訪的行當有個了解,爭取成為專家型記者。要懂得把握趨勢性脈搏,從眼前的蛛絲馬跡中分析出未來的趨勢。

  分享結束後,有青年記者問道,如何撰寫新聞的標題讓報道更加吸引人?余東暉說,標題不應歪曲事實,在撰寫新聞的時候要注意標題與導語,尤其是導語非常重要,吸引人的部分都要在裡面提出來,對於全文所要表達的意思,也要全部呈現出來。

  另外,對於青年記者提出的關於比較海外與國內報道經驗的問題,余東暉表示,在海外做新聞需要更加“open-minded”,意思就是開放思維,全面報道,需要主動按照新聞規律做事情。任何記者都有立場,我們要以國家利益為上。

  “中國的記者就要以中國的國家利益為上,站在中華民族的立場上說話。”余東暉說,中評社作為跨兩岸的媒體,能夠包容不同的聲音,在做國際報道的時候,要有標杆,注意底線,在此基礎上多傳達我們自己的聲音。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