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評電訊

智庫建設:傳統媒體轉型發展的戰略選擇

2018-06-23 00:22:50
  中評社北京6月23日電/在傳統媒體轉型發展的道路上,智庫化建設有助於強化媒體的戰略研究能力、思想傳播能力、輿論引導能力、社會服務能力,提升其業務層級和專業程度。本文通過多家媒體與智庫融合的實際探索,分析了從“媒體型智庫”到“智庫化媒體”的模式及存在的問題,並提出媒體智庫化發展的有效途徑。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傳統媒體向新型媒體轉型發展的步伐也在穩健提速。在以提升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為目標指向,以加快新舊媒體融合發展為主要標誌的媒體轉型中,一條以媒體融合為基礎的新的路徑選擇正在逐漸清晰,並日益引起業界廣泛關注。它緣起於多家媒體的自發舉動,其作用和價值正隨著國家發展的智力支撐訴求加劇而更加凸顯。這條路徑,就是媒體與智庫的優勢叠加、融合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掀起熱潮的戰略背景下,越來越多傳統媒體積極打造基於自身特色的“媒體型智庫”,以智庫功能的發揮為核心業務注入更多智慧因子,逐步向著“智庫化媒體”的方向轉型。分析可見:媒體,尤其是傳統媒體的智庫化轉型,有其本質職能和內生訴求的堅實支撐,一條富有中國特色的媒體與智庫融合發展之路趨於形成。但是,轉型面臨的瓶頸也現實存在,需要不懈探索,尋求破解之道。媒體智庫化轉型之路光明在望,卻也任重道遠。

  一、認識不斷深化:智庫化建設是傳統媒體轉型發展的可行性選擇之一

  近年來,隨著治國理政理論與實踐的不斷完善,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受到黨和國家高度重視。作為保障決策科學化民主化程度、提升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增強國家軟實力的重要舉措,智庫在中國決策體系中所起到的輔助、咨詢作用日益凸顯。在走訪調研中,多家媒體負責人談到了近年來黨和政府對於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高度重視與切實推進,這為媒體向著智庫化轉型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支撐與外部環境。

  在中國智庫的迅速發展中,智庫機構體現出鮮明的類型多樣化、發展差異化、功能互補性特征。黨政部門、社科院、黨校行政學院、高校、軍隊、科研院所和企業、社會智庫“七路大軍”相互區別而又緊密聯繫,共同構成了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體系的初步格局。在這一進程中,“媒體型智庫”的快速崛起引人矚目,被稱為中國智庫建設中“令人驚喜的收獲”。

  從只看到媒體對智庫的傳播功能、智庫對媒體的“思想賦能”這一傳統視角跳脫出來,今天,中國智庫界、媒體界對於彼此的生態關係已經有了深刻認識:智庫與媒體之間,不是“誰依附誰、誰要求誰”的單向度關係或簡單的功能交叉,而是共生的、有機的、相互依存的“命運共同體”;不是偶發性、短時性、工具性、淺表性的合作,而是有著可持續、深度化、逐步走向融合發展的內在邏輯。

  這種“智媒一體化”趨勢,是由雙方的本質屬性、核心職能所決定的。

  首先,從智庫的特有屬性看。思想創新和輿論傳播是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發展的兩翼,共同作用於智庫機構的核心競爭力。智庫的核心功能是生產資政啟民的思想產品,這些產品除了內部遞送,很大一部分必須面對大眾廣泛傳播,才能影響社會、引導輿論。有的政策建議先在公眾中形成影響,繼而進入決策層視野,更好地起到溝通民意、輔助決策的作用。

  其次,從媒體的傳播職能看。媒體所傳播的除了信息和事件,更有思想和觀點。尤其是一向以深度、權威著稱的主流媒體、黨報黨刊,今天在新媒體、自媒體浪潮的衝擊下,更加強調具有觀點性、思想性的內容生產。這些思想觀點很大程度上來自專家學者,尤其是其中問題意識、現實導向、政策熟悉度更為突出的智庫專家。

  最後,從智庫和媒體的共性看。主流媒體被視作“時代航船船頭的瞭望者”,而智庫作為非盈利組織,必須客觀、科學地對國家發展、經濟社會建設進行分析研判,提供思想創新與政策建言。智庫和媒體的價值選擇都是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都肩負一定的社會責任。這種內在一致性為媒體和智庫深度融合提供了可能性前提。

  綜上可見,相關媒體負責人認為,近年來,隨著今天媒體格局、輿論生態、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傳統媒體,激活媒體固有的資政啟民、輿論引導等“智庫基因”,加強“媒體型智庫”建設、推動“智庫型媒體”發展,是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的內在訴求,是以手段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必然要求。

  “媒體型智庫”不斷湧現,是智庫體系更加完善、智庫生態更為健康、智庫整體水準進一步提升的外在表現。媒體的信息渠道較為暢通,對政策的敏感度較高,能夠提升智庫研究選題的前瞻性、精准性;媒體的資源凝聚能力較強,能夠快速組建實力雄厚、結構合理的跨學科研究團隊;媒體公信力、號召力較強,其產品的政策影響力、社會影響力、輿論引導力也較為突出,能夠更好地引導社會輿論,為公共政策制定與實施營造良好氛圍。

  “智庫型媒體”趨於形成,是面對發展浪潮的有力回應與理性選擇。今天,媒體轉型在技術、渠道、平台層面已經取得顯著成效——媒介融合不斷深化,思想傳播的軌道不斷拓寬,方式與手段日漸多元。激活並強化媒體內在的智庫功能,有助於調動其在內容生產方面的深厚積累,使其在戰略研判、方案供給、政策咨詢方面綻放獨特光彩。繼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提出中央重點新聞媒體等有條件的地方可“先行開展高端智庫建設試點”之後,新聞出版業“十三五”時期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加快智庫建設,提供智力支持保障,完善新聞出版科技專家庫,充分發揮科研機構、高等院校、技術企業、新聞出版企業在新聞出版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3月20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關於加快新聞出版行業智庫建設的指導意見》,為進一步鼓勵、規範和引導新聞出版行業智庫健康發展提供了指南。《意見》指出,要加強新聞出版行業智庫建設整體規劃,統籌推進新聞出版行業智庫協調發展,努力構建布局科學、結構合理、規模適度、定位清晰的行業特色新型智庫體系,建設一批定位清晰、特色鮮明、布局合理的行業智庫、專業智庫和媒體智庫。《意見》明確鼓勵主流新聞出版單位建設媒體型智庫,“建設有較大影響力和知名度的智庫品牌”。

  二、舉措逐漸多元:從建設“媒體型智庫”到打造“智庫化媒體”

  媒體功能與智庫功能的融合發揮,其形式隨著各家媒體的實際情況、特色定位、目標指向而有所不同。通過幾年來的自主探索,主要體現為如下幾類:

  1.延伸固有的新聞報道功能,聚焦智庫領域,為智庫報道、智庫研究、成果發布開辟專門性陣地,定期推出主題報道、理論文章、研究成果

  這種形式往往伴隨著媒體智庫化轉型的起步同時進行,體現出媒體涉足智庫領域的探索與準備

  在主流媒體中,率先為智庫報道開辟專門版面的是光明日報。2014年12月25日,光明日報理論周刊《智庫》版正式創刊。三年多來,這塊版面已推出170期左右,逐漸成為各類優秀智庫建言獻策、施展智慧的思想陣地。2015年5月,光明日報又開設智庫研究與發布中心,組織專家團隊開展調研、舉辦活動、推出成果,致力於打造智庫成果與聲音的發布平台、智庫發展與建設的研究平台、智庫風采與成長的展示平台、智庫聯繫服務公眾的溝通平台,在更深廣的維度、更全面的方位上為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付出努力。

  繼光明日報之後,經濟日報、新華日報、中國社會科學報等傳統主流媒體也開辟了智庫專版,並依托版面進行智庫發布與活動。這些版面指向一致而各有側重,同時都有其融媒體轉化呈現形式,為智庫傳播搭建了具有傳播力、公信力的綜合性平台。對媒體自身而言,這些版面、平台密切了其與智庫之間的溝通交流,逐步深化了其對智庫的認識,為之後的深度轉型奠定了基礎。

  2.以媒體為母體,組建專門的智庫機構,以資政啟民、思想供給為主要目的開展研究、組織活動,強化媒體的政策研究能力與治理服務能力

  從強化智庫屬性到打造智庫機構,從研究智庫、報道智庫走向自己建設智庫,從宣傳其他智庫研究成果到生產媒體自有的研究成果,這是主流媒體智庫化中較為常規、不可或缺的一種形式,其作用是:能夠比較明確地區分開媒體職能和智庫職能,以固定機構承擔相對制度化的研究任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智庫研究的常態化、機制化、持續化,不被常規新聞業務擠占資源及空間。

  新華社是首批國家高端智庫中唯一的一家媒體智庫。為了整合以往分散的智庫功能,以高質量、規模化的調查研究向中央報送信息和咨詢報告,全社成立智庫辦公室,設立了國情與戰略研究中心、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瞭望智庫)、世界問題研究中心、經濟研究中心、輿情研究中心、現代傳播研究中心等6個研究中心,組成新華社高端智庫的主要研究力量。

  人民日報成立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等智庫機構,並重點打造依托人民網輿情監測室成立的人民網新媒體智庫。該智庫主要從事互聯網與國家治理重大課題調研,以及“一帶一路”、國際輿論場和全球智庫研究,定期出版智庫讀物和藍皮書。

  光明日報於2017年4月整合報社各部門下設的文化產業研究中心、教育研究中心等多個智庫機構,通過組織重構和生產流程再造建立“光明智庫”。按照《光明日報高端智庫建設工作實施方案》,光明智庫將堅持走專業化、特色化建設之路,打造以思想文化為主要關注點的新型專業化媒體智庫,以思想觀念現實映射、熱點輿情動態追蹤、意識形態安全防範、社會思潮趨勢研判、思想理論建設發展等關係國家上層建築的重大問題為主要研究領域,兼顧經濟社會發展的其他重要問題,並延續智庫研究與發布中心已有優勢,開展智庫研究、評價與信息化建設,更好地助推中國智庫凝聚內力、強健筋骨。

  經濟日報於2015年9月成立了中國經濟趨勢研究院,研創發布中經指數、中農指數、財富指數、中小微企業指數等一系列智庫研究成果。

  除了中央主流媒體,地方主流媒體建立媒體型智庫的步伐也在加速。

  南風窗傳媒智庫2015年9月25日在廣州成立。智庫下設公共政策研究部、決策數據研究部、國際關係與戰略研究部、大學生社會實踐調研部等機構,致力於為政府、企業提供有價值的智力服務。

  2015年10月,羊城晚報報業集團與百度、國雙科技等機構聯手,成立羊城晚報智慧信息研究中心,通過一系列媒體產品,發展高端定制化數據咨詢和政企機構服務。

  2016年5月,由沈陽日報社主導的新型媒體智庫——“盛京匯智庫”成立。該智庫擬建設企業家聯盟和企業服務有限公司,形成產學研聯合的服務平台。

  新華報業傳媒集團攜手南京師範大學,打造新華傳媒智庫,專注於“社會治理現代化”“媒體融合發展”兩個角度的研究。該智庫構建了以新華報業資深編輯記者和南師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骨幹教師為主的百人智庫研究員、輿情分析師、輿情觀察員團隊,並與省內24家重點智庫共建江蘇新智庫聯盟。

  2018年2月,南方都市報成立南都大數據研究院,打造基於大數據平台的新型媒體智庫。

  2018年4月,四川日報大數據媒體智庫宣告成立。該智庫將利用大數據、雲計算和AI技術,打造全新融媒體智庫平台,並通過行業資源整合,形成大數據產業生態圈。

  3.將智庫理念貫穿到整體業務發展中,成為整個報業集團戰略與指引,致力於打造“智庫化媒體”

  2016年,光明日報提出了“智庫化辦報、辦新媒體”的思路,與“推動內容生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並立,確立了智庫化建設的基本原則。打造智庫型媒體,其目的是促進智庫產品的深度開發,實現智庫資源的效益最大化,使專家資源、思想產品成為光明日報社提升宣傳報道核心競爭力的力量之源。

  2017年底,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提出“智慧轉型”概念,旨在以技術賦能、數據驅動推進集團媒體和產業的智慧化轉型,打造新聞資訊領先、傳播手段先進、服務能力突出、產業形態豐富,擁有強大輿論引導力和市場競爭力的智慧型文化傳媒集團。在此框架下,不斷壯大的媒體智庫矩陣將成為集團對外提供智慧型服務的全新平台。

  盛京匯智庫成立之後,推動了沈陽日報的智庫化轉型,為沈陽日報成為東北全面振興的思想孵化器、決策參謀者、經驗發掘機貢獻了智庫力量。

  三、未來仍需發力: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釋放深層發展活力

  得益於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智庫春天”的大環境,傳統媒體的智庫化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方面,在智庫界,越來越多的媒體型智庫進入大眾視野。以新華社內參等為代表的決策咨詢產品,以人民網新媒體智庫“一帶一路”研究報告等為代表的公開出版物,以光明智庫與南京大學聯合主辦的“中國智庫治理論壇”為代表的品牌活動等,均成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中的特色標識;另一方面,在媒體界,“智庫型媒體”的打造雖仍在路上,卻也顯示出喜人跡象,為傳統媒體增強競爭力提供了有效助力。

  1.傳統媒體智庫化建設的普遍特征

  (1)現有的媒體型智庫,往往高度依賴於自身的媒體屬性與傳播優勢,在智庫研究與活動中,新聞傳播、深度報道、輿論監督、輿情監測等占據較大比重;

  (2)因為資源聚合能力強大而自有研究力量缺乏,傳統媒體多以廣泛合作、“小核心大網絡”的方式建設自身智庫,乃至致力於構建智庫聯盟或共同體;

  (3)傳統媒體在轉型需求的倒逼之下,對信息化有較強的敏銳度,普遍重視大數據開發與應用。例如,廣州日報報業集團與麥可思數據有限公司就大數據產品開發、分析、營銷和數字新聞傳播等領域開展合作;瞭望智庫正在建設“新華社大數據新型智庫雲”;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啟動新華傳媒雲智庫平台;光明日報聯合騰訊公司、京東集團成立“思想文化大數據實驗室”,首份產品《從閱讀指數看城市氣質》研究報告於2018年世界讀書日推出,引發較好反響。

  2.媒體智庫化發展的途徑

  由於先天局限和轉型挑戰,媒體智庫化發展也存在現實瓶頸,必須針對性地加以破解,促進未來發展:

  (1)體制機制是智庫化建設的制度保障。傳統媒體固有的體制機制以服務新聞生產為核心目的,無法滿足智庫建設與發展的需求。應進行高效兼容的頂層設計,著眼智庫功能,對原有的科研機制、財務機制、人力薪酬機制、考核激勵機制等進行調整甚至重構,確保智庫建設和媒體內容生產並舉共進,避免智庫功能和媒體核心業務割裂化、“兩張皮”。例如,很多媒體型智庫並非實體機構,應大力推動其實體化、專業化,促使智庫成員在身份明確、責權明晰的前提下開展研究、產出成果。

  (2)研究力量是智庫化建設的核心資源。絕大多數媒體的公共政策類專家、數據分析師等專門人才儲備不足,尚未形成自有、穩定、專業的研究力量,甚至難以從自有力量中選配首席專家、領軍人才。而外界兼職專家難以持續穩定發揮作用。這直接制約了智庫的研究能力與產品質量。因此,媒體的智庫化建設必須抓住人才這個根本,一方面從采編團隊中遴選、培養研究型人才,推動有條件的成員由“媒體人”向“媒體-研究複合型人才”轉變;一方面團結“外腦”,吸納社會各界智庫專家、知名學者加盟,並依靠良好的制度設計和項目調動,增強專家和智庫互動的緊密性、粘合度。

  (3)成果體系是智庫化建設的具體呈現。媒體擅長策劃推出新聞報道,在資政啟民的成果設計方面缺乏產品思維、受眾意識,往往不能充分發掘自身資源優勢,打造豐富多樣、滿足不同層級需求的成果體系。應立足自身專業特色,科學設計課題、咨詢、論壇、調研、圈層等各類產品、服務,優化並加強具有核心優勢的成果類型,合理延伸智庫的產品鏈與價值鏈,並進一步強化智庫運營管理團隊,暢通成果轉化渠道。

  (4)大數據是智庫化建設的技術保障。呼應大數據、雲計算、信息化時代的決策咨詢需求、公眾閱讀偏好,新型智庫應當在數據庫建設、信息平台打造、數據產品生產等方面穩居前沿。但當前大多數媒體的大數據平台建設尚處於謀劃或起步階段。應當通過技術開發、資源合作,加緊建設有實用價值的數據庫,積累支撐研究研判的數據資產。可以結合移動采編技術平台,建設專家庫、資料庫、稿件庫、輿情庫等,並以此為基礎,讓數據“智能化”“活起來”,打造定量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智庫成果、深度報道,提升自身的分析研判、戰略推演能力。

  新時代呼喚新作為。事實證明,在傳統媒體轉型發展的道路上,智庫化建設有助於強化媒體的戰略研究能力、思想傳播能力、輿論引導能力、社會服務能力,提升其業務層級和專業程度。我們期待智庫與媒體在更加良性的秩序中融合發展、相互托舉,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提供強大智力支撐。

  (來源:新聞與寫作;作者:光明日報社智庫研究與發布中心副主任 王斯敏,光明日報社副總編輯 陸先高)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