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評電訊

網評:台灣對大陸好感度的歷史性轉變

2018-06-23 00:33:28
  中評社北京6月23日電/網評:台灣對大陸好感度的歷史性轉變 

  作者 陳少甫  台灣省 文字工作者 

  普遍被視為政治色彩深綠的台灣民意基金會,六月十七日發表最新民調,其中幾個數據相當有意思。發表民調當日,受邀的幾位專家,他們針對該民調結果的分析角度,若不是考量政治現實而顯得顧慮太多,說得太籠統;便是配合民進黨政府的政治正確氛圍,說出沒什麼意義的描述,比如董事長游盈隆。

  但這份民調的結果,其中幾項數據都相當有意思,尤其台灣對中國大陸的好感度以48.8%首次超越反感度43.9%,被稱之為台灣民意的“歷史性轉變”。考量近二十年來兩岸關係及台灣民心的變化,如此解讀,實不為過。因此,這份民調值得我們投以關注,並給予不同於台灣民意基金會官方解讀的另一種視角。

  從台灣人的好感排行榜,根據台灣最喜歡的國家,第一名為新加坡(88.2%),其次才是日本(84.6%),第三名為加拿大(82.3%),接下來是歐盟各國,然後才是美國。許多政治的觀察家和學術界的政治學者,普遍認為台灣人親日,而批台灣人過於媚日。但假若台灣真的如此媚日,第一名理應是日本,而不是新加坡。

  新加坡與日本相差3.6%,差距雖然不大,仍值得我們追問一個問題,為什麼第一名不是日本?如果我們再結合其餘前幾名的排序,得到的答案應該會更清楚。無論是日本、新加坡乃至歐盟各國,都屬於台灣人認知上符合環境整潔、社會井然有序(如星國),或者風景優美,歷史文化迷人(如歐盟各國)等條件的國家。

  由此來看,台灣人並非無知、無條件的媚日,固然親日者有之,媚日者有之,但考量台灣的地理位置,對日本的歷史文化存有好感,對日本的科技乃至次文化的嚮往,這樣的好感度排名,日本排名第二,應屬情理之中。假若台灣多數人真的盲目媚日,日本不但應該是第一名,而且好感度應大幅領先第二名。

  同樣在好感度排名裡,值得注意的是,為什麼新加坡是第一名?

  前面提到,新加坡給人環境整潔的印象,但更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的社會秩序,顯然被受訪者視之為重要的考量,否則新加坡便不應在排名上超過歐洲各國和加拿大。新加坡的脫穎而出,凸顯台灣人面對社會多年來陷於政治惡鬥,社會年年動盪不安,在心理層面上,對社會秩序和安定的深沉渴望,全部投射在新加坡上。新加坡名列第一,與台灣人對社會陷於失序的沮喪,直接相關。

  其次,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好感度排名。這份民調顯示美國排名在新加坡、日本、加拿大、歐洲諸國之後,這樣的結果也很有意思。蔡英文政府如今採取的親美立場,恐怕為歷屆政府中最為旗幟鮮明的;然而,老百姓顯然並未與民進黨政府同心同德,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對美國的好感度,甚至不如歐洲國家。

  若深究原因,自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後,諸多怪誕言行,直接導致美國民主自由的形象嚴重受損,無論民進黨政府採取如何親美的立場,如何聲稱台美關係“史上最好”,老百姓顯然不認同。從亞洲到歐洲,世界已失去對美國的信任。

  諸多有識之士不斷警告,美中衝突,台灣不應成為美國的棋子。假若台灣人信任美國,鑒於兩岸局勢日益惡化,民進黨政府在安全上特別渴望獲得美國的支持,老百姓看在眼中,縱然不被美國向來標榜的民主自由價值觀吸引,即便僅考量到安全和期望受到保護的因素,美國的好感度排名,至少都該進前三名。

  但事實是,美國的排名連加拿大和歐盟國家都不如,可見台灣人對美國並不信任,尤其美國自豪的所謂民主價值,已經無法再說服台灣人。從新聞報道上,看見美國總統特朗普毫不遮掩的商人言行,都萬難讓台灣人對美國產生信任感。

  再從民調的反感度排行榜來觀察,反感度第一名為朝鮮(70.9%),第二名為菲律賓(52.9),至於民進黨政府與之對抗的中國大陸僅排名第三,反感度僅43.9%。假若台灣如民進黨所言,年輕人都是天然獨,彷彿每個人都是台獨的支持者,考量兩岸關係惡化,大陸軍艦軍機繞台,台灣的國際空間受到壓縮,如此劍拔弩張的情勢,大陸理應排名第一似乎才合理。但我們先來看看朝鮮和菲律賓。

  由於台灣媒體普遍習慣照抄美國媒體的觀點,因而朝鮮在台灣人的心目中,確實完全符合專制、殘暴、迫害人權等所有能想像的到的負面元素。固然朝鮮在2018年始一連串戲劇性的外交突破,包含金正恩與特朗普在新加坡的歷史性會面,皆成功地提升朝鮮的國際形象。但畢竟媒體報道朝鮮的觀點並未改變,朝鮮外交上的成功,不僅無法在民調中反映,也不足以讓人相信朝鮮已經改變。

  假若台灣人真的反中,即便朝鮮排第一,第二名總該是中國大陸了吧?但第二名卻是菲律賓。為什麼是菲律賓?這是非常有趣的現象。按說,無論在藍營或綠營選民的心中,應該都不容易說出菲律賓對台灣展現出什麼敵意,這兩年台灣與菲律賓之間,也未出現重大衝突。然而,在民進黨十餘年來強力宣傳反中、去中、仇中的意識形態下,台灣反感菲律賓的程度,卻仍高於中國大陸。

  原因必然是複雜的。然而,台灣幾乎絕大多數的老百姓,不分職業、年齡、性別乃至政治立場,都早已普遍強烈意識到台灣整體從政治到經濟層面的困境,也對未來表示出負面的悲觀情緒,這對於台灣人過去長年自嘲“如果再內耗下去,有一天台灣會變成菲律賓”的說法,或在心理層面起到相當的刺激作用。

  縱然深知台灣處於困境之中,台灣人普遍仍具有強烈的優越感,這種優越意識,曾於2014年太陽花學運時,配合民進黨的反中而爆發出來。但畢竟兩岸實力落差太過懸殊,經過兩年的沉澱,過激的情緒相當程度得到緩和,台灣人的優越感,轉而投射在近鄰的菲律賓上。菲律賓符合台灣人想像中的環境骯髒、社會秩序動盪不安、不文明等刻板印象,而台灣人的優越意識,自始自終都夾雜著危機感、焦慮、甚至種族歧視。台灣人反感菲律賓,是情緒的直覺反應。

  最關鍵也最受關注的指標,當然是台灣人對中國大陸的態度。對中國大陸有好感度的比重為48.8%,首度多於抱持反感的43.9%。這當然是民進黨的警訊。

  按民進黨的世界觀來理解,台灣失去國際空間,在各個層面受到強力打壓,邦交國接二連三的斷交,針對性的軍事演習,以及軍機和軍艦時不時的繞台,台灣人是否理應和民進黨政府同心同德,共患難?起碼,在台灣島內應該更為支持民進黨,更加厭惡主張和中國大陸親近的國民黨,但事實卻非如此。民眾對藍綠兩大黨的好感度,始終徘徊20幾%,國民黨甚至在部分民調優於民進黨。

  這樣的結果,顯示不僅中國大陸對台灣的政府和人民採取差別對待,明確將兩者區分開來處置,一手對民進黨政府示之以威,另一手對台灣百姓示之以惠;更為關鍵的,是台灣人民顯然也對中國大陸明確區分的態度做出理解性的回應。換言之,中國大陸針對台獨的各式威嚇,台灣的老百姓並未如民進黨期待的,被其順利的內化轉化吸收為支持民進黨的力量,而是採袖手旁觀的態度。

  這種袖手旁觀的態度,展現在大陸軍機軍艦繞台時的鎮定自若,也展現在國際空間受到壓縮,乃至台灣喪失邦交國時的冷漠,更展現在台灣青壯年針對中國大陸接連推出的惠台政策的積極響應,乃至於高階人才和青年的大規模西進。

  確實,從大陸的電影、電視劇受到台灣人歡迎,再到綜藝節目如中國好聲音,科技產品如OPPO和小米等,乃至消費時越來越多人使用淘寶,年輕人愛玩的抖音,甚至在次文化上,比如電玩世界玩家在遊戲時,台灣人對大陸人的親近感,都已從過去的強烈敵意,出現根本的變化。因而,董事長游盈隆評論好感度的反超為“這是一個前所未見的現象,一個歷史性的轉變”,實非言過其實。

  兩年多前,隨著民進黨的成功奪權,台獨聲浪乍看空前高漲,一度似乎蔡英文及民進黨口中的“天然獨”現象已然成真。在當時的浪潮中,連國民黨內部都陷入是否應改黨名,去掉中國國民黨的中國二字,以求在台灣的政治環境裡生存下去。一時被視之為不可逆的天然獨浪潮,最終,不免變成派對式的泡沫。

  放眼未來,國民黨不僅不再需要煩惱改名的問題,民進黨反而需要調整其兩岸路線和政治主張。否則,民進黨勢必極難贏得2020乃至2024的領導人選舉。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