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評電訊

中評關注:兩岸學者共探清明文創與理念構想

2019-04-04 00:15:46
上海理工大學副教授魯虹(中评社 秦正阳摄)
福壽園生命服務學院院長伊華(中評社 秦正陽攝)
中華教育文化經貿促進總會張永山(中評社 秦正陽攝)
中華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周玠(中評社 秦正陽攝)
來自兩岸的文化研究學者、文創業者、紀錄片工作者、生命關懷事業工作者等各界人士,圍繞清明文化創新的理念構想展開討論。(中評社 秦正陽攝)
  中評社北京4月4日電(記者 秦正陽)第七屆海峽兩岸清明文化論壇於4月3日在上海奉賢舉行,來自兩岸的文化研究學者、文創業者、紀錄片工作者、生命關懷事業工作者等各界人士,圍繞清明文化創新的理念構想展開討論。

  福壽園生命服務學院院長伊華介紹了福壽園文創的發展理念與踐行,她指出,隨著時代的發展,殯葬行業的傳統形態已經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對“逝有所安”的服務需求。而文創的意義就在於能突破土地及墓碑的桎梏,完善公共服務有效供給,重塑殯葬服務有尊嚴、高品質、人性化的良好形象。

  伊華表示,文創正是福壽園著力拓展的藍海,希望能夠在未來形成生命服務業的文創生態圈。如果說“公墓變公園”、“告別變美麗”是現代殯葬行業的第一次“形”的改變,那麼第二次“神”的改變,就是用文創搭建平台,連接資源,形成更新、更廣的產業生態圈,“讓逝去的生命和精神活起來”,點亮屬於這個沉寂千年行業的“上元之夜”。

  上海理工大學副教授魯虹認為,相比其他領域,殯葬領域仍十分傳統,急需轉型。把具有“民德歸厚”特點的生命文化教育貫穿在殯葬活動和殯葬服務的全過程中,是新時代賦予殯葬行業的重要使命。與其他行業開展生命文化教育有很大的不同,殯葬行業的生命文化教育是以死亡為切入點的“向死而生”的生命文化教育。

  “所謂人生小電影,就是通過多媒體設備和手段,製作並播放逝者的生前視頻,記錄和表達逝者人生意義,在殯禮、葬禮和祭掃、追思等各個環節中得以應用。”魯虹指出,人生小電影是新時代的殯葬文化創新,是生命文化教育的重要現代手段。是彰顯人生價值、留住人生文化的極佳方式,是踐行“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理念的理想載體。

  中華教育文化經貿促進總會張永山指出,“殯”與“葬”是兩個不同概念,不宜混為一談。“殯”主要指禮儀、儀式部分,而葬則指具體埋葬方式。“殯”,這一儀式部分的意義非常重要。他也介紹了台灣醫院設置安寧病房進行臨終關懷的經驗。

  中華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周玠以台灣郭氏家族修訂族譜、重修陳永華衣冠冢等案例說明,兩岸雖然在政治、經濟體制等方面有一定差異,但對於祖先的崇敬卻有志一同。文化傳承對兩岸未來發展不可或缺,需要兩岸攜手共進,繼續深入探討。


  “當上海市公共關係研究院院長陳士良先生跟我談起製作人生‘微電影’、‘小視頻’時,我雙手贊成,我認為不要讓每個人的人生因生命的結束而結束。”上海市人大代表柏萬青表示,通過人生小電影可以將父母的一生用“微電影”“小視頻”記錄下來,讓子孫了解、學習他們,是傳承家庭教育的教科書,也是殯葬改革的創新。希望能夠通過政府推進,有識之士身體力行,讓人生“微電影”“小視頻”成為新型的殯葬禮儀。

  此次“第七屆海峽兩岸清明文化論壇”由上海市公共關係研究院與台灣眾藝益百人文關懷協會共同主辦,200餘位兩岸各界人士參加了此次論壇。論壇期間,兩岸嘉賓一同前往奉賢區青村鎮吳房村、青村老街等地進行了踏青活動和詩詞創作。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沙海林會見了前來參會的台灣嘉賓。上海市台辦副主任李驍東、奉賢區委常委包蓓英等出席開幕式並致辭。

  據悉,“海峽兩岸清明文化論壇”由上海市公共關係研究院於2011年創辦,以“弘揚清明文化,增強民族認同”為宗旨,每年清明節前夕在兩岸間舉辦,目前已舉辦七屆。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