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評電訊

減稅降費要著力發揮好引導預期的作用

2019-09-16 08:06:10
  中評社北京9月16日電/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劉尚希在日前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9專題研討會上表示,減稅降費要著力發揮好引導預期的作用。穩預期的減稅降費,能夠更好地激發微觀主體活力。

  穩預期的減稅降費能更好激發微觀主體活力

  劉尚希通過梳理近些年來的減稅降費將其歸納為三種類型。一是擴內需的減稅降費,二是降成本的減稅降費,三是引導預期的減稅降費。這三種類型的減稅降費也可以指三種效應,可能有擴內需的效應,可能有降成本的效應,可能有引導預期的效應。三種效應也可以理解為三種政策目標,一個是擴內需的政策目標,一個是降成本的政策目標,一個是引導預期的政策目標。

  劉尚希對這三種減稅降費類型進行了分析。首先,擴內需的減稅降費是最容易操作的。政府的稅收收入少了,老百姓和企業的可支配收入就增加了,也就擴大了內需。其次,降成本的減稅降費有一定的針對性。這種方式更多的是針對企業,在稅種的選擇上也要針對企業來考慮。由於企業在不同的產業,在設計減稅降費時要考慮產業類型,是普惠式地降還是結構性地降,這也是不一樣的。最後,穩預期的減稅降費的操作難度是最大的。以前的減稅降費,減了就意味著增加了可支配收入、擴大了內需、減輕了企業負擔。但引導預期就不一樣,既要考慮短期預期,也要考慮長期預期,這就涉及減稅降費的方式問題。

  “要發揮引導預期的作用,這就對減稅降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是只把稅減了、把費降了就行,而是如何讓減稅降費真正地降低不確定性,給企業創造一個更具確定性的、風險更低的環境,從而增強企業對未來盈利的可預期性。”劉尚希表示,從當前來看,微觀主體面臨各種各樣的風險,並且這些風險都是企業無法防範化解的,這就變成了預期不穩定。在這種情況下,通過減稅降費,去對衝一些不確定性因素,降低企業的短期風險和長期風險。

  劉尚希進一步指出,過去減稅在稅基上的操作比較多,如稅前扣除,對小微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在抵扣上的政策支持等。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業負擔,擴大了內需。但通過稅基來減稅,很難起到引導預期的效果,因為在稅基上的減稅,透明度不高,政策容易碎片化,會有很多人不清楚如何享受減稅政策,不利於整個社會心理的穩定,對企業來說操作成本也比較大,難以達到穩預期的目的。而當前從稅基減稅轉到從稅率減稅,從過去的特惠式改成普惠式減稅,從理論上看更有利於穩定企業的未來預期。

  通過降低稅率來減稅,其影響是多方面的。首先,從社會心理層面來講,心理效應更大。稅基式的減稅和稅率式的減稅方式,從結果上來看,可能減少的稅收差不多,但給社會心理帶來的影響是不一樣的。其原因就是稅率上的減稅將減稅擺在了明處,大家能感受到稅率的變化,短期的獲得感更強。其次,減稅透明度變高,這樣有利於引導預期。最後,確定性更強,有利於增強企業對長期的可預期性。

  劉尚希表示,這種稅率式的減稅同時還能實現減輕企業負擔、降成本,增加納稅人可支配收入等。能穩預期的減稅降費,勢必也會產生擴內需、降成本的效應。所以,從當前更需要穩預期的角度來考慮,從稅基式的減稅轉向稅率式減稅是正確的選擇。此外,從特惠式減稅轉向普惠式減稅,也更能有效引導預期。

  政策與改革結合形成整體的預期引導效應

  如何判斷減稅降費的效果?在劉尚希看來,從短期觀察,大規模的減稅降費對經濟產生了積極作用。今年增值稅稅率降低實施以來,對一些行業和企業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如利潤增加、研發費用增加、雇傭人員增加、工資提高、生產規模擴大、銷售價格下降等。但從整體看,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企業預期不穩仍是最突出問題。如何增強信心,進一步穩定企業預期,是當前宏觀政策,也是減稅降費政策完善的方向。

  劉尚希認為,要考慮整個稅制與產業結構的關聯性,以及社保給付的標準、年度的增長率以及整個社保體制、中央與地方的事權和支出責任等。對這些因素進行綜合考慮、整體設計,才能真正完善稅制和社會保險制度,既能減輕企業負擔,又能有效引導預期。

  劉尚希說,稅收制度的完善,要從整體出發,逐步實現整體性重構。當前減稅,就結合了稅制改革,而不僅僅是將其作為一項短期政策來實施。從完善稅制的角度去考慮減稅政策,把稅負降下來,實現短期政策目標,同時稅制得到改善,使稅制簡化,透明度更高。如何重構稅制,形成“創新友好型”的稅收制度,是稅改的重大任務。“低稅率、寬稅基、嚴征管”的稅制架構應是未來稅改的目標模式。通過稅收制度的完善、征管能力的提升,微觀主體可以更好地來規劃未來、明確預期,這樣才能從整體環境的優化上更好地促進微觀主體預期的穩定。從這點考慮,減稅降費要結合政策、稅收制度、征管制度、社保制度、徵繳制度等來綜合考量,形成整體解決方案。因此,減稅降費與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一攬子方案,更有助於穩定預期。

  此外,穩預期不僅要考慮市場預期,也要關注如何穩定地方政府的中長期預期。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收入劃分、地方稅體系健全、可持續養老保險等方面的改革都是難題,要有前瞻性考慮,加快啟動相關改革,以改善地方的中長期預期。

  來源: 經濟參考報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