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27日電(評論員 陳鴻斌)不久前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在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時指出,要鞏固和擴大新能源汽車發展優勢。而在4月27日閉幕的上海車展上,中國新能源車的優勢已得到充分展現。
由於疫情原因上海車展停辦了3年。在這短暫的幾年時間內,中國造車新勢力集體發力,鞏固了中國在這一領域不可撼動的優勢。以至參展的歐美日高管們對中國的這一進展看得目瞪口呆。
先看一個數據:去年全球的新能源車總銷量是1010萬輛,而中國的銷量竟達688.7萬輛,全球占比高達68.2%!美國去年新能源車的銷量僅為81萬輛,18個歐洲產車國家的銷量之和為153萬輛,而傳統的汽車大國日本的銷量僅為7.1萬輛,僅略為中國的1%多一點!美國、歐洲和日本的新能源車銷售占比分別為6%、15%和2.1%,而中國的這一比例高達29%。
在過去的漫長歲月中,傳統的燃油車領域內,中國汽車行業雖然竭盡全力,奮力追趕領先的美歐日汽車廠商,但由於中國汽車工業的底子實在太薄,這一差距始終無法縮小。當年中國力邀豐田公司來華生產汽車,熟料對方竟然不看好中國汽車市場的前景,謝絕這一邀請,於是德國大眾大舉入華,在中國市場賺得缽滿盆滿。此後雖然豐田等日系車企相繼進入中國參與市場競爭,但已喪失了先發優勢,後悔莫及。
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限制燃油車的尾氣排放是勢在必行的,許多國家相繼確定了燃油車退出市場的時間表,於是新能源車也就應運而生,並被中國造車新勢力演繹得風生水起。既然在原來的賽道上趕超對手難度太大,那我們就換一個賽道玩新能源車。這一來,那些老牌燃油車巨擘頓時優勢盡失,而中國新車企卻披堅執銳,一馬當先。從原先跟跑都很累的明顯劣勢演變為匹馬領先,一騎絕塵。
法新社對上海車展的評價是:中國電動車企業推動了整個行業的變革,遠遠領先外國同行。法國《回聲報》的報導標題是:中國汽車在上海進行令人印象深刻的實力展示!文章指出,奔馳、大眾和寶馬的高管們在上海車展上高度關注比亞迪、理想、蔚來和小鵬的巨大展台,觀摩中國製造商的最新電動車型。
寶馬中國市場部副總裁夏輝表示:他們都瞪大了眼睛,因為中國汽車近年來發展迅速,湧現了一大批他們從未聽說的品牌,以至寶馬要求上百名高管立即從慕尼克趕往上海。目前中國電動車共有94個品牌,300多個車型。
英國《金融時報》則如此指出:經過三年新冠疫情後,此次回到上海車展的大批外國高管對中國汽車製造商在這段時間取得的進展感到震驚。大量新型中國電動汽車和電池技術出現在車展上,所有人都明顯感受到那些老牌車企面臨的挑戰。
慕尼克行業諮詢師法比安·勃蘭特從2019年以來就沒有來過中國,他認為全球汽車製造商目前處於“關鍵時刻。”他指出:快速推出電動汽車所產生的規模效應,加上世界級的電池技術創新,使中國車型具有很強的競爭力,這使得老牌汽車製造商承受巨大的成本壓力。
中國相關企業在電動汽車供應鏈方面的主導地位也讓西方企業高管和政府煩惱不已。因為在用於電動汽車電池的許多關鍵材料中,中國佔據了80%的市場份額。
2021年全球的汽車零部件銷售額為1.51萬億美元,而中國的銷售額高達7100億美元,目前中國很可能已超過一半。中國主導了電動汽車供應鏈,因為3/4的電池都是中國生產的,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在全球占比就超過半壁江山,中國還控制了2/3以上的電池生產組件。
國際能源署的數據表明,中國擁有全球70%的陰極和85%的陽極產能,這些都是重要的電池組件。全球一半以上的鋰、鈷和石墨加工與精煉產能都在中國。因此與西方相比,中國電動汽車生產擁有20%的成本優勢,這是由於完整的供應鏈降低了物流、勞動力和土地成本。
中國在其他汽車零部件方面也取得了突破和進步。電動汽車依賴智能系統,而地平線等企業在人工智慧芯片全球供應鏈中代表了中國。
《紐約時報》對上海車展的報導是這樣的:在展示蔚來、小鵬、極氪和其他數十家中國企業生產的電動汽車展位前人頭攢動,參觀者擠得滿滿當當,而展示外國傳統燃油車的鄰近展位前卻是門可羅雀。上海車展主題鮮明:電動汽車已經站穩腳跟,中國汽車廠商在該領域處於領先地位。意大利賓尼法利納集團是一家擁有上百年歷史的汽車設計公司,該公司CEO在上海車展得出的結論是:燃油車的時代結束了,消失了,一去不復返了。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此前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65萬輛和158.6萬輛,同比分別增長27.7%和26.2%,市場佔有率達到26.1%,即新能源車在新車銷售中占比已超過1/4。
海關總署此前披露的數據則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國電動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合計出口2646.9億元,同比增長66.9%。汽車出口達到99.4萬輛,全年超過日本躍居全球汽車頭號出口大國已是板上釘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