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焦點

陸學者:閩南原鄉文化在兩岸南洋間交流傳承

2017-03-01 17:54:25
廈門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鄭莉(右)分享“明清時期海外移民的廟宇網絡”研究成果。(中評社 趙家麟攝)
成大邀大陸及越南學者探討閩南文化的發展,成大並與越南河內國家大學所屬人文與社會科學大學簽約推動學術交流合作。(中評社 趙家麟攝)
廈門大學學者鄭莉在成大分享“明清時期海外移民的廟宇網絡”研究 成果。(中評社 趙家麟攝)
越南學者贈孔老夫子的“郁郁乎文”書法給成大中文系。(中評社 趙家麟攝)
成大「東南亞閩南廟宇及貿易網絡」計劃合作工作坊,由財團法人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獎助。(中評社 趙家麟攝)
越南河內國家大學所屬人文與社會科學大學副校長黃英俊(右)訪問成大。(中評社 趙家麟攝)
成功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兼人文社會科學中心代理主任陳益源。(中評社 趙家麟攝)
廈門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鄭莉。(中評社 趙家麟攝)
  中評社台南3月1日電(記者 趙家麟)廈門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鄭莉1日在台南成功大學分享“明清時期海外移民的廟宇網絡”研究成果時指出,從兩岸與東南亞整個區域來看,閩南原鄉文化隨著移民在海外得到延續,又透過廟宇信仰文化持續不輟的原到回鄉互動交流互動,這正是大陸華南、東南沿海區域的文化特徵。

  由成大社會人文社會科學中心主辦的“東南亞閩南廟宇及貿易網絡”計劃合作工作坊,由財團法人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獎助,是4年期的跨境研究計劃,將在今年6月結束,迄今舉辦8次合作工作坊,並已在兩岸與東南亞各國的閩南文化研究領域,彙整、累積了豐碩成果。

  1日在成大中文系召開的第8次合作工作坊,邀約中國大陸廈門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鄭莉分享“明清時期海外移民的廟宇網絡”,同時還有越南河內國家大學所屬人文與社會科學大學副校長黃英俊、文學系主任范春石、副主任阮秋賢等人發表越南的華人文化研究。

  鄭莉表示,她根據東南亞現存的華人碑銘資料,考察海外華人早期廟宇網絡的創建過程,探討中國海洋傳統在海外華人社會中的延續與發展機制,發現東盟6國有大量的華人歷史,考察傳統中國的海洋傳統,早在鄭和下西洋之前,民間的海洋文化從宋元時期以後就已相當活絡的一面,藉由海外的華人會館、廟宇、義山等進行研究,就可以找出發展脈絡。

  鄭莉說,華人海外移民,從掛香火到落地建廟,讓原鄉文化在海外得到延續、傳承,這個現象在東南亞各國、在台灣,特別是在台南又特別明顯。

  她指出,從海外廟宇網絡文化系統中,綜觀兩岸與東南亞整個區域的廟宇信仰、普渡,在大陸原鄉早已存在;另一方面,這個區域的南洋華僑與台灣民眾又不斷藉由媽祖、保生大帝等廟宇信仰文化,返回原鄉交流互動,進而影響原鄉的社會文化變遷,也正是中國東南沿海區域存在的文化特徵。

  “東南亞閩南廟宇及貿易網絡”計劃合作工作坊現由成功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兼人文社會科學中心代理主任陳益源主持,陳益源是馬政府期間最後一任台灣文學館館長,去年7月返回成大教職。

  陳益源為推動台灣文學與文化的越南語文翻譯出版工作,促成了越南河內國家大學所屬人文與社會科學大學副校長黃英俊訪問成大,並於1日與成大中文系系主任教授林朝成簽訂兩系學術合作協議書。

  1日的合作工作坊還邀請中文系助理教授李淑如報告2月中旬該研究計劃訪問團拜會馬來西亞柔佛州金同廈會館、新加坡等5天參訪調查的成果。包括2月10日、11日由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主任丁荷生、研究員許源泰安排參訪當地大伯公廟、富有閩南文化色彩的南音表演,又乘船到烏敏島、龜嶼島上的大伯公廟、拿督姑娘廟、觀音廟等,研究華人碑刻的文物史料。

  2月12日,訪問團走訪咖啡山華人義山,數量多達4萬以上,現場看到許多“金門”與閩南各地的墳墓,見證了金門與閩南先民參與新加開發的歷史事實。2月13日拜會馬來西亞柔佛州金同廈會館、中華商業總會、天后宮、南方大學華人與族群文化研究所、馬華文學館等,與相關人員交流研究心得。
電腦版移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