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魁解剖
2006年8月號,總第104期

【 第1頁 第2頁 】  
巴切萊特:智利首位女總統
汪明敏(洛陽)
本刊特約撰述
  
  女性優勢與時勢造就巾幗英雄
  
  巴切萊特之所以能夠以百分之七的優勢當選智利首位女總統,與她的女性身份很有關係。她代表的中左翼黨派「爭取民主政黨聯盟」和中右翼黨派候選人皮涅拉在競選過程中提出的執政目標十分類似,都是要減少貧困,改善教育和醫療體制等等,只是在具體的操作上有所差別。但是巴切萊特的女性形象,帶給人更多的革新氣息。
  
  首先,巴切萊特在擔任衛生部長和國防部長時,展現了作為女性的獨特視角和施政能力。就任衛生部長期間,巴切萊特開展了改善醫院診所形象運動,大大縮短了病人在醫院候診的時間。巴切萊特出任國防部長這一年,首都聖地亞哥遭受特大洪災,她坐著坦克開進洪泛區,指揮軍隊救災。她的能力和膽識迅速獲得軍隊的尊重,一身戎裝指揮部隊的形象深入人心。巴切萊特的當選要歸功於眾多的女性選民。智利目前百分之三十的家庭由女性做主,一半以上的孩子由單身媽媽照料,女性承擔了重大的社會責任,但是在社會上的地位卻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同行業內,女性工作者的薪水要比男性低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四十。巴切萊特在競選中的口號是「為了婦女,為了窮人」。智利婦女們都相信,一位單身母親身份的女性總統執政,會更好地考慮婦女的境遇。就巴切萊特目前的表現來看,她並未食言。在她準備任命的內閣中,有十名女性部長,佔到內閣的一半。更加博得選民青睞的是巴切萊特傳奇的經歷。皮諾切特獨裁政府下犧牲者的身份喚醒了選民對那個時期的痛苦記憶以及對她的同情。巴切萊特在接受採訪時曾說,「我是仇恨的犧牲品,但是我決心要消除這種仇恨。我不會忘記這段經歷留給我的苦痛,正因為所有智利人都遭受過同樣可怕苦難的經歷,我才不願意歷史重演。」
  
  巴切萊特之所以最終成為智利總統,除了她個人的奮鬥和政治魅力之外,則是拉美以及智利的時勢造就和成全了她。近年來,南美中左派勢力漸成氣候,有席捲拉美政壇之勢。阿根廷總統基什內、烏拉圭總統巴斯克斯、巴西總統盧拉、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去年十二月成為玻利維亞當選總統的莫拉萊斯以及離任的智利總統拉格斯均出於左派政黨。他們治理的國家人口已經超過五億。如同整個南美國家,智利政治舞臺的中左政治力量日益強大;卸任的總統、中左派政治家拉格斯執政六年,在推動經濟發展,與貧窮鬥爭,促進民主進程方面做出成績,民望一直在百分之六十以上,為左派執政獲得良好聲譽。人們看到,左派政治家不僅能獲得選舉,也能治理好國家。
  
  左翼政治傾向備受關注
  
  巴切萊特的勝利創造了一段歷史──在一個最保守的天主教國家當選第一位女總統;同時她又續寫了一段歷史──使拉美地區的政治氣氛進一步「左傾」。外界認為,巴切萊特當選智利總統將進一步加強拉美政治左傾的趨勢,而這種政治生態將形成一股制衡美國的強大力量。
  
  巴切萊特也以自己的言行印證著這種預測,在多年的政治風雨中,她始終是不向右派政權妥協的鬥士、智利政壇左派的一面旗幟。幾十年來,不管是軍人獨裁的腥風血雨和政治高壓,還是右翼黨派的打壓誹謗;不管她在黨的基層,還是作為黨的領導核心成員,她始終都是黨的堅定分子、有為的活動家。當巴切萊特被民主聯盟黨推舉為總統候選人後,她深情地回憶為智利社會主義事業奮鬥的前賢和烈士,表示了她對自己信仰的堅定和忠誠:「這是我的家,我永遠的家。這是正義之家,左派之家。這是馬特、格羅維、貢薩雷斯的家,是我們親愛的阿爾梅達的家,是阿連德總統的家……是拉格斯總統的家」(她提到的名字都是智利社會主義著名左派黨人)。在第一輪選舉中,她多次強調了她的執政理念,表示要繼續前總統拉格斯的左翼政治路線,要讓更多的有才華的婦女進入政權機構。在國際問題上,她強調「我們與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保持良好關係,但是我們將與拉美中左派政府保持更親近的關係,以推動拉美一體化」。第二輪選舉開始前,她還在電視辯論中特意穿了一身紅色職業裝,以顯示其政治立場。
  
  巴切萊特左翼政治人物的身份也一直是美國關注的焦點,因為她的當選勢必進一步加劇拉美的分化──一邊是支持自由貿易的國家,如墨西哥;一邊是懷疑自由貿易、鼓勵與美國保持距離的國家,如委內瑞拉、烏拉圭、巴西等。雖然智利前任總統拉戈斯比較認同美國的自由貿易政策,在南美國家中第一個與美國簽訂了雙邊自由貿易協定。但是,有分析人士認為,巴切萊特更關注國內事務,很可能站到主張與美國保持距離的左翼國家的一邊。巴西、委內瑞拉、烏拉圭、阿根廷和新近「左轉」的玻利維亞也為她「左傾」提供了氛圍。
  
  肩負重托  任重道遠
  
  巴切萊特獲勝的消息一經曝光,智利首都聖地亞哥的大街小巷立即沉浸在興奮快樂之中。出租車司機按響汽車喇叭以示慶賀,智力人民對這位女性總統寄予了厚望。
  
  盡管巴切萊特信心十足,擺在她面前的任務仍然異常艱巨。首先,智利國內存在比較嚴重的發展不平衡問題。這種不平衡一方面體現在貧富差距越拉越大上。智利的貧富懸殊程度在世界排第九位,這必須引起足夠重視。雖然巴切萊特的前任給她留下了運轉良好的經濟體系,智利的經濟近兩年保持了近百分之六的增長率,是拉美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但是,收入不公的問題始終未能得到有效解決。另一方面,智利的教育發展也極不平衡,私立學校和公立學校之間的教育質量懸殊,這顯然不利於智利的可持續發展。解決這些問題將是對巴切萊特執政能力的嚴峻考驗。
  
  其次,關係全局的養老金改革任重道遠,巴切萊特須小心應對。智利從皮諾切特執政開始實行「養老金管理私有化」,這項措施不僅有效減輕了國家和企業的負擔,同時大大優化了投資結構,一度成為社會保障基金改革的經典案例。但養老金管理私有化也存在很多問題,最突出的一點是,養老基金的商業化使很多養老基金管理公司投入大量人力、財力和物力用於促銷廣告活動,加重了投保人的管理費用。近兩年來,智利國內對於改革目前養老金制度的呼聲越來越高,此次大選中養老金問題是幾大焦點論題之一。盡管巴切萊特表示將會著手改革,但她並沒有提出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案。養老金問題關乎民生根本,稍有不慎很可能會引起社會動蕩。
  
  此外,巴切萊特面臨的另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智利的經濟發展問題。作為拉美社會發展的楷模,在最近的三十年中,智利在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方面付出了艱苦的努力,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在目前,智利社會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或者面臨的挑戰還有很多,其中最突出的便是三十年的改革還沒有實現經濟結構的徹底轉變。智利經濟依然是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並不完全是依靠技術進步實現的。核心競爭力還沒有建立起來。智利企業家胡安.查瓦裏亞斯感嘆道:「我們還處在爬樓梯的階段,而別的國家已經開始乘電梯了。」自此看來,女總統身上的擔子還是相當重的。

  (完)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