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論壇
2008年5月號,總第125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開創兩岸關係新局
主 辦:中國評論通訊社

主持人:黃肇松(台灣中國時報集團常務董事)

策 劃:俞雨霖(台灣中評社社長)

評論員:(依姓名筆劃排序)
    林祖嘉(政治大學經濟系教授)
    張榮恭(國民黨大陸事務部主任)
    鄭安國(前香港中華旅行社總經理、
        前“陸委會”副主委)
    蔡宗易(遠雄企業集團副總經理)
    蘇宏義(立榮航空董事長、台北
        航空運輸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

執行人:林淑玲(台灣中評社總編輯)

時 間:二OO八年第五次(總第一百二十五次)

地 點:中評社台北會議室

  黃肇松:開場白

台灣中國時報集團常務董事黃肇松

  今年可謂是politically speaking,不過幾個月的時間,世界各地政治的版圖在移動,泰國、西班牙、台灣、韓國(去年選,今年就任)都適逢大選期,中國大陸的兩會也才剛完成換屆交替、美國即將來臨的總統選舉也受全球矚目;這期Newsweek雜誌封面故事提到,亞洲今日所產生的新領導人─馬英九、李明博、他信、胡錦濤的新班底,都說明亞洲政治轉向實用主義,帶給民眾很多期望。

  馬先生當選後,人民關切與兩岸有關的事務。馬先生當選翌日在國際記者會上,針對國際社會所關切的兩岸問題強調“兩岸在一中各表下可擱置主權爭議,雙方就經濟與和平議題展開談判,這已經不是要不要的選擇,而是如何進行的問題”。當然他也加了但書,希望中國大陸不要把台灣視同西藏、香港,他表示“中國大陸對台灣是威脅也是機會,身為台灣的領導人,應該將威脅降到最小,將機會提升到最大”。同時,馬先生也承諾“用開放的態度面對對岸,上任後以協商為重點使經濟正常化,以和平協議討論台灣的國際空間”。

  這幾段話就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重點,中國大陸與台灣如何並存發展?要怎麼做?能不能做到?馬先生標誌著兩岸關係將揚棄過去八年的閉鎖、緊張對立的關係,朝向開放、和平、穩定的方向前進,這非一蹴可及、也不能一步登天。今天我們邀請到的評論員,既有新聞工作者,也有學術界、實務界的朋友、或者長期觀察兩岸事務的專家,我們就根據馬英九提出“閉鎖到開放”的願景來討論。

  我們先談談兩岸三通是否會有變數?變數何在?再就三通與開放大陸觀光客來台對兩岸關係的意義做探討,如何避免又發生變化?再來是關於民眾對於陸資來台的期望與憂慮,希望大家想辦法集思廣益。第四、五項可合併來談,兩岸政治性協商是否該有前提存在?也順便請大家解讀馬先生肯定“九二共識”的意義與影響。 

  林祖嘉:開放三通及大陸觀光客
      對台灣經濟有直接影響

政治大學經濟系教授林祖嘉

  開放三通與觀光對台灣經濟影響是直接且強大的,尤其是開放觀光客來台,更會產生立即性的效果。我們曾粗略估算過,一天開放一千人,若一星期花費五萬元新台幣,一年就是一百八十一億,一百八十一億看起來好像沒什麼;但如果我們再放大成十倍,總值就超過一千五百億,這占台灣的GDP的百分之一點五,我們的經濟成長率就可升高百分之一點五,那馬先生每年百分之六經濟成長率的目標就不難達成。不過,以目前台灣的觀光業來說,一下子要消化三百萬人其實也有困難,我們一年的觀光客也差不多是這個數字;所以馬先生說從一天一千人,到三千、到一萬人逐步開放,似乎是比較可行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