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觀察
2008年7月號,總第127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兩岸關係健康發展的三大關鍵
譚中(美國)
旅美教授
  兩岸自然“同一”
     
  我在海外生活了半個世紀有餘,但中國人的相貌、中國人的思維、中國人的氣質和中國人的情感未有絲毫退化。每次我訪問大陸和台灣都是既熟悉又親切:使我覺得自己回到故土(雖然我沒在台灣生長,只訪問過五次,在台灣生活的總共時間不到一百天),覺得海峽兩岸是同一個民族、同一個國家、同一個社會。大陸和台灣是自然的

  “同一”,馬英九新政權的成立標志著任何國際、國內摧毀這一“同一”的企圖統統失敗了。

  最近在馬英九上任的期間訪問台灣,我更有三大直覺:(一)台灣民主體制富有活力,群眾對政治的關懷和認識水準都大大超過美國;(二)台灣社會富有中國傳統的人情味,川震災難在台灣社會激發出濃厚的“同根”之情是在海外其他地方所見不到的;(三)海峽兩岸政治成見很深,必須花大力來化解,如果各方面引導得法,兩岸將會有光明前途。

  懷著這種樂觀情調,我認為要使兩岸關係健康發展有三大關鍵,可以用十二個字來概括:“認清形勢、兄弟情誼、存同求異”。

  中國歷史發展的里程碑
     
  首先,要“認清形勢”,要看到二零零八年是中國歷史發展的里程碑,要看到這形勢的大轉變是由於台灣島內強大的動力所驅使,大陸只起了暗中配合、默默祝願的作用。回想起二零零零年由於國民黨執政集團內部分裂,在總統角逐中因為宋楚瑜、連戰和陳水扁鼎立而使民進黨僥幸執政,當時北京當局有點措手不及,對未知數陳水扁被動地採取“察其言、觀其行”的策略。今年馬英九挽狂瀾、搞了一場“顏色革命”(台灣政治從“綠”變“藍”),這是彰明較著的大好形勢,和八年前不可同日而語。《詩經》說:“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大陸和陳水扁是“道不同不相為謀”,和馬英九應該是“一流之人能識一流之性”,可以“同明相照”、“同好相留”、“同惡相助”、“同情相成”;用現代的政治術語來表達的話,北京當局有了和台灣泛藍元老連戰與宋楚瑜的“共識”,有了和蕭萬長與江丙坤等人的深層交心,已經可以把馬英九新政權當作戰略合作夥伴。大陸輿論要清楚地看到並且大張旗鼓地宣傳:北京當局和馬英九新政權之間已經不存在對抗性的“敵我矛盾”。

  我認為要“認清形勢”,對當前台灣局勢的巨大變化應該以“科學發展觀”採用兩個辯證的出發點:(1)“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2)“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如果不是馬英九而換了任何候選人,國民黨恐怕無法把台灣執政權奪回來的。當前的“英雄”是馬英九,這毫無疑問。我最近在台北看到處處是“馬上”、“陳下”,“馬”和“九”的符號已經進入市場文化、甚至滲透民間風氣,這一切都是“英雄造時勢”。然而,我們卻不應該忽略那“時勢造英雄”的重要一面。

  台灣當今的“馬英九現象”並非偶然產生,也不是某個人命註定,而是海峽兩岸形勢發展趨勢所必然形成的。發展趨勢的具體內容可以用十六個字形容:“中華崛起、台灣入局、手足難解、同根不煎”。在六十、七十年代是台灣和香港以“小龍”形象崛起,改革開放以後,中華“大龍”騰飛,中國變成亞太地區發展的龍頭。“中國造”遍天下,這“中國造”中就有台灣的貢獻。正當陳水扁之流倒行逆施、搞“去中國化”之時,一個有台灣參加的“中華民族的經濟圈”卻在形成。這是當今台灣副總統蕭萬長早就於二零零零五年十一月在廈門說過的,當時他還說了:“兩岸四地可以打造共同市場,進行經濟整合,是‘一加一’大於二”。馬英九的崛起其實是“中華崛起”與“台灣崛起”的表現形式。

  有觀察家認為:馬英九這次勝選,陳水扁是幫了忙的。如果陳水扁沒有把台灣經濟搞得一團糟、沒有積累四點六二兆台幣的赤字、沒有把國有資產掏空、沒有造成通貨膨脹等等,馬英九也不會贏得這麼輕鬆;馬英九的興起又是鑽了民進黨內部危機重重的空子。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陳水扁千方百計阻撓“三通”、搞“去中國化”而使台灣不能利用中國崛起、大陸日益興旺的大好形勢使台灣經濟走出困境,也使民進黨自絕於選民。這些都構成了“造英雄”的時勢。這種時勢證明海峽兩岸“手足難解”,要求海峽兩岸“同根不煎”。馬英九對這一形勢當然是看得清楚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