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論語
2008年8月號,總第128期

【 第1頁 第2頁 】  
奧運促進香港愛國主義的發展
劉廼強(香港)
本刊學術顧問
全國人大基本法委員會香港委員
  分管香港事務和奧運的國家副主席習近平,於七月六至八日來港視察香港舉行馬術比賽的準備工作。在視察之後發言中,特別要求“行政長官在籌備工作的重大問題上,要親自掛帥、親自過問”。之前,有關工作只由政務司司長唐英年作為奧運馬術委員會主席,擔任監察角色。在這事件中,可以管窺北京與香港對待奧運態度上的落差:中央認為奧運是國家頭等大事,不容有失,所以由國家副主席親自督師。香港方面對此工作不能說是不重視,但較平常心,覺得由第二把手監督即可。打個比例,中央好像打理一盤有直接利益和感情的家族生意,全情投入,事必躬親。香港這一邊則是專業經理的心態,但求“做好這份工”。家族企業的老闆覺得底下的夥計們未夠盡心,是十分常見的現象。

  港人對國民身份的
  認同急速上升

  在香港,市民對奧運的態度其實與政府十分相似,一般不是不支持,也不是不興奮,但卻不能達到中央宣傳和內地群眾那麼激動。這裡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就養成了“老子有什麼未見過”那種“處變不驚”的大都會市民風範。到餐廳吃飯,成龍坐在大堂,沒有人會土氣地走過去要他簽名的。正確的表現是當他透明,自吃自的;這就是香港。其他國際都會的市民都有這樣的氣質,上海人就有,更不說紐約、倫敦、東京了。舉辦馬術比賽,以“見慣大場面”的香港人心態,小事一宗而已,我們遊刃有餘。奧運嘛,我們在電視上看過多少次了,健兒們拿獎牌,國歌奏起,國旗徐徐上升,我們也會感動,但也沒有什麼大不了。我們同樣欣賞別國的運動員的表現和得獎。香港人普遍以這樣開放的心態而自豪,並且認為整個中國都應該如此。

  這種心情,在另一方面,也是回歸十一年“公民教育”的結果。一九九六年,即是港英撤退的前一年,它頒布了“公民教育”指引。“國民教育”被視為“公民教育”的一個部分,要求教育學生對中國有“認同感”,從而產生“自豪感”和“責任感”。這前朝的指引,於從英國殖民地過渡為中國特別行政區之後的十一年,依然有效。主事者包括官員在內,都認為做得很有成績,並且舉了不少數據作支持,包括自今年以來,香港市民對國民身份的認同,以及對中央政府的好感,都在急速上升,至自回歸以來的新高。
  
  港人的愛國心與內地
  同胞有微妙差別

  無可否認,這多少是包括聖火傳遞時同讎敵愾等的奧運效應體現,再加上汶川抗震救災的感人場面,確實提高了不少香港市民的“認同感”,以至“自豪感”。不過尤其是在受過去“公民教育”影響的青年中間,這裡有很大成份的見外感,和以邊緣身份投入那種投機感。這些香港市民自覺處於抽離和有選擇的狀態,有做“中國人”、“香港人”、“中國香港人”、“香港中國人”等理性上的選擇,對中國可以“認同”,也可以“不認同”。因此,中國強大,或者做出一些成績,我們就“自豪”,如果中國衰弱,或者有些地方做得不好,我們就要批評它,甚至到外國去“唱衰”它。而香港的媒體,更大義凜然的以“監督”的態度,專門“報憂不報喜”。因此,香港不少媒體和政客,對於習近平來港時所說的“管治團隊要精誠合作,行政、立法、司法三個機構,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共同珍惜我們來之不易的這樣一個香港繁榮穩定的大好局面”這所謂“三權合作論”,覺得完全不可理解,甚至認為離經叛道。

  對內地任何一個同胞來說,做中國人並非一個選項,本來就是如此。因此根本不存在“認同”與否的問題,不是中國人是什麼?而做中國人與上海人、蒙古人等,是完全一致的,沒有矛盾的。因為十三億同胞是一個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既然是個共同體,那就唇齒相依,榮辱與共,只有在一致對外時,才有“自豪”的感覺。而“子不嫌母醜,狗不厭家貧”,國家好的時候,作為中國人,固然要愛它;國家不好,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我們更加要愛它,而且有責任去使它一天比一天好。簡單來說,這就是香港不少市民的愛國心,與內地同胞愛國心的微妙分別。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