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風雲
2008年8月號,總第128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馬英九困境:執政初期的跌跌撞撞
王崑義(台灣)
台灣戰略學會秘書長
台灣海洋大學通識中心兼任教授
  馬英九就職五十天的時候,他帶給台灣人民的不祇是一堆疑問句,還有更多的驚嘆號!

  台灣的股票連跌四十幾天,祇有兩、三天是上漲的紅盤,跌幅超過百分之二十,不但是全球跌幅最大的股市之一,也比陳水扁在二○○○年剛上任的時候跌得還慘;馬英九的聲望也從初就任時的百分之六十六,跌到百分之三十五以下,這種聲望幾近“腰斬”的情況,並不比韓國總統李明博好到哪裡。

  那麼甚麼因素讓馬英九剛就任就走得跌跌撞撞呢?特別是在內外環境沒有國際戰爭,沒有兩岸關係惡化,也沒有強力的反對黨進行杯葛的情況下,馬英九與國民黨掌握“完全執政”,卻還出現這種聲望急遽下跌的現象,實在不能全部歸咎於國際經濟因素所造成的因果,祇能說是馬英九誤認了他上台以後台灣政治環境隨著潮流在變得本質,讓他的政策與作為反而變成一種“作繭自縛”的“馬英九困境”。

  當然,這種困境的起源,就像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石之瑜在“中國評論”網路版一篇題目稱為“馬英九如何用一個月失掉民心”的評論中所說的:“馬英九一上任就試圖討好台獨選民,導致陣腳大亂,於是各方立刻改採觀望態度,並趁機質疑他之後的其他任命,他破記錄變成一個沒有蜜月期的民選領袖。這一切,都是馬英九自己心裡有鬼作祟。他贏了選舉,但因為沒有贏得百分之百的選票,他心裡還是覺得沒贏,因為他相信的是,這五百多萬沒有投他票的選民,才是決定要不要赦免他這個外省人的最終決定者”。簡單的說,馬英九聲望“腰斬”,石教授認為是因為馬英九背著“外省人”的十字架,導致他的“心裡有鬼作祟”,所以必須討好“台獨選民”所造成的惡果。

  從石教授的說法中,也可以反向的思考民進黨必然會把馬英九快速推出的“親中政策”,認定不過是為了“討好”泛藍與大陸的“昧中”心態作祟,這就觸發了綠營支持者更深的焦慮感,繼續對馬英九投下不信任票。

  所以,馬英九上任初期的政策與作為,既未獲得泛藍的持續支持,也沒有爭取到綠營的掌聲,這也是導致他上任初期要陷入“馬英九困境”的主因,我就以這個思考來分析馬英九上任初期走得跌跌撞撞的成因吧!

  民粹台灣與泛藍之“亂”

  第一個要解釋“馬英九困境”的成因,可以從“民粹台灣”與泛藍之“亂”來進行思考。當然,首先要先聲明的是,這裡所謂的泛藍之“亂”,是指泛藍藉著“民粹主義”在自亂陣腳,或說他們在搞內亂也可。

  事實上,在台灣政治發展的過程中,“民粹主義”一直是伴隨民主化而行,如果沒有“民粹主義”相生相隨,台灣並無法快速的推動民主化的巨輪。雖然過去許多的論述都認為“民粹主義”對台灣政治是一種禍害,但如果沒有“民粹主義”的存在,也不可能讓台灣的民主發展走得那麼快速,所以與其把“民粹主義”完全看成是禍害,還不如正視“民粹主義”對台灣民主化發展也有它的正面功能存在。

  當然要討論“民粹主義”對台灣民主化的正面功能,我們就先從“百度”的解釋來瞭解一下“民粹主義”的意義。在“百度”上的說法是“民粹主義”(Populism,又譯平民主義)的原文涵義是個中性的單字,固然民粹有可能對社會產生負面的影響,但沒有必要把它看成本質的惡,否則極可能會誤解民粹的意涵。民粹是一種人民不滿現狀的意識形態,民粹主義者往往認為精英階級所代表的統治團體,既腐化又墮落,因此寧願要人民相信自己,也不願相信這套制度,所以民粹主要的特質就是對政府的怨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