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風雲
2008年8月號,總第128期

【 第1頁 第2頁 】  
馬英九困局:理想與現實
喬新生(武漢)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馬英九困局的由來
  
  馬英九先生上台執政一個月,政績乏善可陳,民進黨羅列了十大罪狀。雖然國民黨內部強調團結,但是,不和諧的聲音、行為已經顯現。

  有人認為萬事開頭難,馬英九上台之初,即趕上了股市動盪,石油價格上漲,縱然有三頭六臂,也難以立即改變局面。祇要不使局勢更糟糕,就算交出了合格的成績單。但是,這樣的說法不符合“馬上就好”的競選口號。所以,台灣行政部門負責人把這句口號改為“馬上漸漸就好”,令人不覺莞爾。

  也有人認為,台灣的問題仍然是政治問題。馬英九雖然恪守本分,讓行政內閣官員放開手腳大膽施政,但是,台灣島內居民已經習慣於領導人發號施令,所以,在進退兩難之間,選民漸漸失望。看來,改變台灣的政治慣性,仍然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還有人認為,馬英九試圖超越政黨界限,在台灣島內實現政治和解,但是由於國民黨急於搶佔行政資源,要求論功行賞,結果在分配不均的情況下,通過立法程式,給馬英九難堪,這是台灣政治生態不良的表現。

  當然也有人認為,台灣當前所面臨的問題,部分原因應當歸責於大陸。大陸口口聲聲強調兩岸和平,但是在實質問題上絲毫不作讓步。這就使得馬英九的政治承諾難以兌現,從而拖累台灣的股票市場,進而影響到執政者的政治行情。

  這些觀點散佈於海內外報刊,不能不說沒有道理。但是,作為一個政治家如果只看到外因,而沒有看到內在的不良因素,那麼,就不會捫心自問,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一廂情願”丟失政治盟友
  
  從本質上來說,馬英九具有一統島內、做“全民總統”的勃勃雄心。他這種一廂情願的做法,非但沒有得到反對黨的大力支持,反而在國民黨內部產生了嚴重的糾紛,在執政一個月之後,便成了孤家寡人,除了在一群童子軍的簇擁之下上山下鄉之外,幾乎失去了所有的政治籌碼。儘管馬英九先生放下身段,邀請國民黨的立法委員進行座談,希望能夠挽回敗局,但是,他這種過河拆橋的做法,已經讓所有的國民黨黨員傷透了心。所以,從維護政治權力的願望出發,國民黨還會一如既往支持馬英九先生,不過,在政治上馬英九已經失去了可靠的政治盟友。

  兩岸的政策曾經是馬英九先生的政治優勢,通過加強兩岸經貿往來,可以促進人員交流,進而推動兩岸情感交流,並最終為未來的融合奠定基礎。但令人遺憾的是,馬英九出於控制行政權力的考慮,在關鍵崗位上任用了主張台獨的政府官員。而這樣一來,不僅使國民黨內的政治元老們在兩岸統一問題上噤若寒蟬,而且也使具體操辦兩岸事務的官員動輒得咎。現在負責兩岸事務的行政官員,大多奉行明哲保身的政策,不願意在兩岸事務上建言獻策。本來準備退居二線的馬英九在失去了發展兩岸關係的推動力之後,很可能會不得不親自出面主導兩岸政治事務,而這樣一來,又破壞了台灣現行的政治架構,從而使兩岸問題成為尖端性的敏感問題。

  馬英九先生當前的執政策略,就好像伸出五個手指頭抓跳蚤,結果由於分散精力,相互掣肘,最終都不得要領。

  國民黨實現了完全執政,但是國民黨不願意完全負責,究其原因就在於,台灣現在不是國民黨執政,而是馬英九執政。這種把政治黨派置於腦後,片面追求“全民總統”、大一統夢想的政治策略,不但逐漸冷落了可靠的政治盟友,而且使行政當局捉襟見肘。

  經濟問題與兩岸關係
  
  從開放大陸觀光客的案件就可以看出,馬英九為了眼前的利益,希望借助於兩岸的旅遊市場開放,改變台灣經濟的現狀。可是他不知道,經濟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具有長遠的規劃,才能保證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這種急於求成的做法,至少說明台灣的執政團隊缺乏遠見卓識,或者說,台灣的行政內閣官員祇會紙上談兵。兩岸經貿往來對於台灣經濟的發展固然具有促進作用,但是,台灣是一個全面外向型的經濟體,兩岸之間的貿易在台灣的貿易總量中,並不佔有絕對的優勢。假如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兩岸經貿往來方面,過分依賴大陸的利益輸送,那麼最終很可能會把經濟問題變為政治問題,由於經濟的波動而在政治上產生劇烈震盪。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