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思潮
2008年8月號,總第128期

【 第1頁 第2頁 】  
兩岸和平海權新思維
劉達材(台灣)
海軍退役中將
中華戰略學會特約研究員
中華鄭和學會首屆理事長
  亙古以來,人類從最原始戰船的海洋鬥爭到馬漢《海權論》問世,有計劃海洋爭霸的競逐,造成人類世界的巨大災難。但是,我們通過前幾年舉辦鄭和下西洋六百週年系列活動,欣喜地看到中華文化特色的﹁和平海權﹂的崛起與“海權新思維”的誕生。
  
  鄭和下西洋的和平海權
  
  重溫海洋歷史,我們對海權有了更深的認識。明初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歷史上最偉大的壯舉,鄭和以“宣揚國威,敦睦邦交”為主要目標,非以贏利為目的,所至之地到處留下和平友好的盛名,世界各國莫不譽為“和平之旅”。因為他從未強佔別國的屬地,據為殖民地。

  誠若英國歷史學家李約瑟博士明言:“當年是中國國力最強大、國家財富最富足、航海造船技術領先各國、海軍實力超過世界各國之總和”,中國從不以國勢強大欺侮侵略弱小國家,也從未向外發展強佔殖民地,不似西方列強國家強勢以武力向外霸佔殖民地。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的海權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全面對外拓展海洋經濟,至今已滿三十年,取得了非凡成就,也改變了整個國家的命運,讓世界刮目相看。

  中共“改革開放”最大的特色是從未向外發展爭奪殖民地,亦未侵略欺侮弱小國家民族。中共以和平手段發展經濟,同樣能造成經濟空前的繁榮,這也是一種“非殖民海權”的最大成就,有別於西方國家往昔的“炮艦外交”,以犧牲小國的利益來達到本身的野心。我們認為這是一種“和平海權”的高度表現。

  西方國家學者認為,中共對外的和平政策是遵循當年鄭和下西洋和平航海精神的產物,同時也認為這是一種“柔性國力”的展示,就像中國文化的太極拳一樣,是一種“柔功”,不以武力硬性實力為後盾,完全採取和平的手段,共謀彼此雙贏而能得到全球各國的合作與認同。
  
  “台灣經驗”的海權
  
  台灣四週環海,是一個海島型社會,一切要靠對外海上交通與貿易而生存。半個世紀來,我們借助外力及本身的努力,確保了台海的安全。這一切都是靠以往政府的正確領導和二千三百萬同胞的智慧與勤勞奮鬥得來。當然,台灣得天獨厚的條件,本身優越的地理位置,得海洋之利,加上全體同胞上下一致的努力,創造了台灣經濟的奇蹟。

  按照馬漢的海權思想的道理,海權的三大支柱“生產—航運||殖民地”,台灣經濟成功的奇蹟,不是靠殖民地,台灣沒有向外侵佔,也沒有過殖民地的記錄,但同樣也能致富,達到“錢淹腳目”的地步。“台灣經驗”的海權,應可歸類為“非殖民海權”的一種。

  台灣經濟發展,從人力密集的產業進入資本密集的產業,再進入到高科技產業的過程充分顯示了台灣的國際觀,能夠吸收世界先進的技術並發揮高度的創意,累積了豐富的經驗與智慧而得來。

  中華文化特色的“和平海權”
  
  綜上所述,從古以來,無論明朝鄭和下西洋的遠航抑或中國大陸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以及“台灣經濟發展之經驗”的海權,均足以說明沒有殖民地同樣能達到海權致富的目的,這也是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和平海權”。
今天中國大陸已到達大國崛起的十字路口,世界正在期盼“龍的傳人”能領導未來的世界和平。我們期盼這是人類“永久的和平”。

  今天,“殖民海權”時代已宣告終止,世界不再受到“殖民海權”的統治,因此也不會為爭奪殖民地而引發無數的戰爭。更進一步著想,世界再不會因爭奪殖民地而受到戰爭的威脅,也不會再帶來戰爭的苦難與災難。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