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觀察
2008年8月號,總第128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東海共識:謹慎邁出第一步
金熙德(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六月十八日,世人翹首以待的中日東海問題共識“千呼萬喚始出來”。此後,兩國輿論做出了十分複雜的反應。這再次證明,東海問題是一個“剪不斷、理還亂”的棘手問題。

  走向“共同開發”的路程

  東海大陸架位於中、日、韓三國之間。中國主張,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關於陸地領土自然延伸原則,東海大陸架是中國大陸領土的自然延伸,沖繩海槽是中日之間的分界線。日本則主張以中間線劃分大陸架,認為沖繩海槽僅是兩國大陸邊緣延伸中偶然的凹陷。

  近年來,中國先後在東海大陸架上發現了七個油氣田。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定,中國主張在自己的大陸架範圍內開發油氣田是行使主權權利。

  二○○四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本經濟相中川昭一乘坐海上保安廳飛機在中國“春曉”油氣田上空視察後,向中國提出責難,並表示要在其單方面主張的中間線以東進行海底資源調查。中川成為引發中日東海問題升級的始作俑者。日方提出的東海“中間線”,從未得到過中方的同意,不具有法律效力。

  二○○四年十月十九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章啟月在新聞發佈會上宣佈中日將就東海油氣開發問題進行磋商。章啟月指出,中日在東海劃界問題上存在爭議,但中國是在近海進行石油勘探和資源勘探,屬於中國主權範圍內;出於維護與發展對日關係,中方提出願意就此事進行磋商。十月二十五日,中國外交部亞洲司司長崔天凱與日本外務省亞洲大洋州局局長藪中三十二在北京就東海問題進行了首輪磋商。

  從磋商過程可以看出,中日雙方在東海劃界問題上的主張尖銳對立,而且在短期內沒有實現突破性進展的可能。因此,中日東海問題磋商逐漸聚焦在能否首先就“共同開發”達成協議上。

  在中日復交前的一九七二年七月二十八日,周總理在與公明黨委員長竹入義勝的談話中說:“釣魚島問題也沒有必要涉及。它和恢復邦交相比,就算不得什麼問題。”這是中國領導人首次提出“擱置爭議”的思路。而釣魚島問題與海底資源、東海劃界等問題是密不可分的。九月二十七日,中日復交談判第三次首腦會談將近結束時,田中首相詢問中方對“尖閣列島”問題的態度。周總理說:就因為那海底發現了石油,台灣拿它大做文章,把這個問題搞得很大。田中說:好,不需要再談了,以後再說。

  一九七八年八月十日,來華進行締約談判的園田直外相又向鄧小平提出了釣魚島問題。鄧小平首先強調釣魚島是中國領土。然後,他提議把釣魚島問題擱置二十年三十年,日方沒有表示異議。同年十月二十五日,訪日中的鄧小平在與福田赳夫首相進行會談時說:“比如你們叫尖閣列島,我們叫釣魚島的問題,就是有一些看法不同,可不在會議中談。我同園田外相說過,我們這一代人不夠聰明,找不到解決的辦法,我們下一代會比較聰明,大局為重。”

  一九七九年五月三十一日,鄧小平副總理在與來訪的鈴木善幸議員交談時重申了中國對釣魚島的主權,並首次完整地提出了“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建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