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傳真
2008年8月號,總第128期

【 第1頁 第2頁 】  
冷卻塔倒掉之後:朝鮮核危機的階段性反思
沈逸(上海)
复旦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講師、博士

炸毀冷卻塔,朝鮮棄核重要一步。


  二○○八年六月二十七日,朝鮮再度成為世界主流媒體的聚集之地,就在這一天,朝鮮炸毀了著名的寧邊核反應堆那高聳入雲的冷卻塔。冷卻塔的如期倒下,標誌著朝鮮對於核設施去功能化的階段性進展,朝著“最終廢棄”的目標邁出堅實的一步。

  倒下的冷卻塔揚起了巨大的塵埃,塵埃落定需要時間;雖然漫天塵埃讓人看不清方向,不過也提供了難得的冷靜思考的時間。從一九八七年寧邊五兆瓦石墨反應堆建成,到二○○六年朝鮮進行的疑似地下核試驗,然後是二○○八年摧毀冷卻塔,現在確實是一個對朝鮮半島核危機或者說核問題進行階段性反思的機會。

  國內政治需求是支配朝鮮
  在核問題上行為的根本原因

  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第一次朝鮮半島核危機開始,朝鮮行為的動機就始終是人們爭論的焦點。有人認為,朝鮮追求的是“安全”,開發核武器也是為了保障自身的安全;換言之,如果有能夠讓朝鮮滿意的解決方案,核武器也不過是個準備用來放棄的籌碼。有人認為,朝鮮追求的是“實力”,就是要真實地掌握和擁有核武器,即使面對國際社會的壓力,朝鮮也會堅持到底。就二○○二年至今的朝鮮核危機發展進程,以及朝鮮在六方會談內外的表現來看,基本可以判斷:朝鮮的國內政治需求是影響朝鮮在核問題上行為的根本原因。

  所謂國內政治需求,就是塑造並強化金正日個人的權威,通過將其塑造成為一個超凡魅力型權威,來穩定朝鮮的國內政治局勢。金正日成為朝鮮最高領導人的原因是因為他是金日成的兒子,金日成具有豐富的戰爭經驗,其權力來源於個人的經歷,屬於韋伯所說的魅力型權威;金正日剛剛上台時,其權力來源於傳統,子承父業的傳統。要把一個傳統型權威轉化成為魅力權威,需要某種能夠通過宣傳機器進行放大,加工和塑造的材料。帶領朝鮮人民做到金日成都沒有完成的事情,造出原子彈,徹底保障朝鮮的安全,這是最好的政治宣傳材料。這一國內政治的需求,使得“朝鮮對於核武器的追求”,以及“朝鮮已經擁有了核武器”這兩個“話語”成為了一種不容否定、不容置疑、不可觸碰的禁忌。

  這一國內政治的需求,可以通過整個談判過程中,朝鮮方面表現出來的特殊行為加以證明:一方面,朝鮮在各種公開發表的文件中,以及面對面的交談中,以某種特殊的咬文嚼字的精神來尋求各方,尤其是美國對於朝鮮“核”地位的確認;另一方面,如果能夠滿足朝鮮方面的特殊需要,即不從口頭上公開挑戰朝鮮“已經是個核大國”,那麼在實際的行動中,朝鮮並不介意採取摧毀核反應堆冷卻塔這樣的措施,並向美國提交大量的內部文件。即使這樣意味著朝鮮失去了最主要的成熟的核原料的來源,意味著向美國敞開朝鮮極其脆弱的乃至並不存在的核武庫的大門。 從某種意義上說,美國談判代表希爾就是看準了這一點,通過在字面上的讓步,即不再使用“放棄核武器”的字眼,而使用了更加模糊的“核設施”、“核材料”、“核設備”等術語,在滿足了朝鮮方面對於“核武器”的心理需求之後,才推動了後續的發展。

  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祇要外界能夠滿足朝鮮的國內政治需求,即滿足朝鮮最高政治領導人的心理安全與鞏固個人政治地位的心理需求,那麼朝鮮方面並不介意在談判中做出重大的讓步;換言之,朝鮮既不願意為了核武器而不惜一切代價,也不心甘情願地在北面為中國站崗放哨。這種心理需求在外交領域的表現,就是美朝進行直接的雙邊談判,朝鮮為此採取了特殊的手段。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