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傳真
2008年9月號,總第129期

【 第1頁 第2頁 】  
馬政府與獨派的互動與衝撞
古明章(台灣)
台灣戰略學會研究員

馬英九是魅力型領袖,雖然政治能力受到質疑,但他的政治信任和政治道德卻備受肯定。


  台灣戰略學會研究員

  馬英九從五月二十日上任“總統”到八月二十七日滿百日,台灣社等本土社團在百日後第一個週末發動自五二○以後最大規模抗議。馬政府上任後一連串“親中”政策,導致獨派團體隱忍已久,由於新政府上任都有蜜月期,獨派選在“馬”上一百天之後誓師大規模“嗆馬”,有其意義,也是觀察台灣政局的指標。

  台灣社秘書長羅致政表示,對岸學者曾對他說,祇要國民黨再執政,經過四年或八年,“台灣人將變成中國人”。之前國民黨副主席關中雖否認說過國民黨執政,統一水到渠成,但不可諱言,國民黨執政後,中共對“促統”的樂觀,獨派反而如同之前中共對扁“聽其言,觀其行”,要對馬政府“聽其言,觀其行”。

  筆者用國家認同與族群情結的衝撞、文化霸權與台灣意識的衝撞、治理能力與社會動員的衝撞三個面向來分析獨派的反撲。

  國家認同與族群情結的衝撞

  馬英九政府的上台,對於國民黨人而言,這是上接兩蔣的正統,相對於李登輝與陳水扁時代,所謂李、扁的“本土政權”,馬政府才是一脈相承的中華道統。中國政治文化最強調正統與道統,如三國的蜀漢與曹魏互爭正朔、南宋衰弱朝廷也以正統自居。馬英九政府的“親中”路線,不但逆轉李扁二十年執政所逐步建立的“台灣國民意識”,且重新建構“中國認同”。這種“國家認同”是一種歷史斷裂式的認同,馬政府一再否定陳水扁政府的各項政策,反而高度肯定兩蔣時代功大於過。

  國族認同是民族國家出現後的產物,BenedictAnderson對於民族主義的定義是“想像的共同體”(Imaginedcommunities),指新國家的“建造民族”(nation-building)政策之中同時看到一種真實的、群眾性的民族主義熱情,以及一種經由大眾傳播媒體、教育體系、行政管制等手段進行的有系統的,甚至是馬基維利式的民族主義意識形態灌輸。所以馬政府一上任,台灣的軍報就把為台灣而戰改回為“中華民國”而戰,“外交部”通令“訪台”變“訪華”,台灣郵政再回復為中華郵政,種種措施都再度延續中國人認同,考試中提高中國文史的比例,這對於獨派而言是不能忍受的。就有本土學者蕭新煌痛批馬英九把李扁建立的“台灣國民意識”化為烏有。這也是為何中國大陸樂觀地認為,一旦馬英九執政四到八年,又將使中國意識高漲。

  獨派對於馬英九的不信任,另與馬的族群背景有關。台灣族群概況為:外省族群指一九四五年後來台大陸省籍人士,又以一九四九年隨國民黨中央政府撤退來台軍民為多數,約佔人口的百分之十三;本省族群為明、清或更早“唐山過台灣”之移民,以福佬人(閩南人)最多,佔總人口數七成以上,客家人次之,約百分之十三至百分之十五;另外原住民族為最早居住這塊土地上的族群,約四十至五十萬人。這也是政治人物、大眾媒體所塑造的四大族群身份認同。

  台灣內部的族群一直是外來統治者操弄的對象,從漢原之間的爭奪,漳、泉和閩、客械鬥到今日本省、外省問題,由於民進黨的成立與興起主要以本省人為主體,而獨派也是以台灣本地人為多數,獨派反馬很容易被操作為族群之爭。

  對中國大陸而言,外省菁英比較可以放心,這是因為政治社會化過程中,外省族群對中國的感情還在,相對下不會走上台獨之路,而馬就是外省菁英的代表。在過去兩蔣時代,外省菁英是台灣政府的骨幹,這種背景加上馬曾說出“終極統一論”,父親遺言也是“化獨漸統”。因此馬雖然倡言“不統、不獨、不武”,不過三不中,馬英九一貫政治立場,不可能走獨派路線,而不武非操之在我,唯一有意義的是“不統”。如何防統,這就是獨派為何要走上街頭的原因,固然無法改變馬政府作為,但會形成不可忽視的力量。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