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2008年11月號,總第131期

兩岸三地需携手抵禦金融風暴
  十月初,美國參衆兩院均通過了總額達七千億美元的大規模金融救援方案。布什總統稱該方案對幫助美國經濟抵禦金融風暴意義重大,代表了政府爲緩解不斷擴大的信貸危機所采取的“决定性行動”。但究竟結果如何,還須進一步觀察,形勢也許未必如此樂觀。10月13日,歐洲歐元區國家又通過了總額達一萬三千億歐元的銀行拯救計劃,以防止金融體系陷入崩潰,穩定歐洲的銀行體系。

  此次美國金融風暴來勢凶猛,從去年下半年的次貸危機發展至今的嚴重金融危機,充分暴露了過度擴張的美國金融帝國軟肋。這個被格林斯潘稱爲“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追根究底,反映了借貸消費的美國式經濟增長模式的問題和致命的缺陷。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還債只是遲早的問題。絕頂聰明的華爾街金融家們對此不會不明白,但是欲望和貪婪戰勝了他們的理智,使他們鑄下大錯。

  美國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是十分深遠而重大的。雷曼兄弟的倒閉,兩岸三地雖各有不同的損失,但真正的危機還在後面。作爲經濟核心的金融體系出現嚴重危機,必然會傳導至企業,資金緊張將導致業務收縮、裁减薪資及員工;而企業的不景氣又會引發股市、樓市的進一步下挫,民衆財富大幅縮水,加上對未來的不確定及經濟的不安全感,將令消費急劇下降。而在消費占了GDP七成比重的美國,一旦消費熄火,其影響必將波及全球:所有以對美出口爲經濟發展主要動力的國家和地區,將遭受重大打擊!經濟寒冬的號角已經在西邊天上吹響了。

  在這份長長的名單上,兩岸三地的排名均十分靠前。經濟的問題只能靠經濟的方法解决,對于兩岸三地而言,要想抵禦金融風暴,維持經濟發展,不使自己陷入經濟衰退中,唯一的方法,是增加投資,擴大內部需求和促進消費。

  對于擁有十三億人口的中國大陸而言,擴大內需、促進消費還是有其騰挪空間的:目前中國大陸的消費僅占GDP比重的三成多,距五成以上消費比例的正常標準還有很大差距。因此,擴大內需、促進消費應是切實可行的。香港的問題也不是很大,由于自身經濟體質比較健康,加上與內地簽署了CEPA協定和“自由行”政策,所以儘管只有700余萬人口,但每年兩、三千萬內地游客的花費,使香港的內需和消費都有一定程度的保障。

  最大的問題可能在于台灣。由于李登輝執政後期和陳水扁政權以意識形態治島,閉關鎖國,弊端百出,錯過了搭乘中國大陸經濟高速發展的快車,浪費了全球經濟發展史上的“黃金十年”;導致台灣經濟踟躇不前,經濟體質弱化,人民生活水準普遍下降。馬英九上台以來,儘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拯救經濟,但國際經濟惡化的大環境及島內未清除李、陳餘毒,致使內部紛爭不斷,是非不清,造成這些努力一時難以奏效,距民衆的期待還有很大差距。

  正如台灣著名媒體人趙少康所言,“馬英九面對的是一個經濟大恐慌後最動蕩的變局,人民對未來充滿著恐懼、不安與不確定性。”在這樣的情勢下,企業家不敢投資,民衆不願消費;台灣要想憑一己之力擺脫經濟困境,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台灣出路何在?答案是顯而易見的:惟有兩岸携手!台灣執政者應該采取霹靂手段應對非常時期:果斷簽署兩岸綜合性經濟合作協議(CECA),從制度、法律層面保障兩岸合作;大幅開放陸資來台投資,以提振、帶動本地投資;大幅放開陸客來台,以促進、提升島內消費。由此觀之,海協會長陳雲林訪台非但不是執政者的“麻煩事”,而是台灣的幸事,是兩岸協商合作,共同抵禦全球金融風暴的大事!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