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風雲
2009年1月號,總第133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台灣政治發展與2009年縣市長選舉
古明章(台灣)
台灣戰略學會研究員
  縣市長大選是台灣政治發展的風向球

  1997年民進黨在縣市長選舉中大勝,把國民黨的地方版圖打成只剩外島、花東和雲嘉農業縣,綠營“地方包圍中央”而有2000年的首度政黨輪替。2005年國民黨在縣市長選舉中大贏,反觀民進黨只剩下西南一隅,造就2008年二次政黨輪替。以上經驗,可見縣市長大選是台灣政治發展的風向球。

  摩根索說“所有政治都是權力之爭”一語中的,選舉不外政黨、候選人、議題,在台灣目前有實力的兩大政黨就是國民黨和民進黨。回顧歷史,1997年的選舉正逢台灣連續發生前桃園縣長劉邦友官邸血案、民進黨前婦女部主任彭婉如命案和知名藝人白冰冰女兒被綁架撕票案,治安敗壞加“陳水扁旋風”,使得國民黨一敗塗地。2005年則是高捷弊案加上“馬英九現象”,令民進黨潰不成軍。

  2009年的百里侯之爭,究竟有何議題、有何政治明星或發生什麼重大事件影響選情,是觀察今年台灣選舉的指標。

  綠營政治人物的危機感


綠營政治人物充滿危機感


  2008年11月11日陳水扁被聲押,隔日被收押,距離政權交接不到半年,前任“總統”就淪為階下囚;而之前10月28日嘉義縣長陳明文和11月4日雲林縣長蘇治芬也被收押;至於扁心腹邱義仁、馬永成等人更早入看守所,一時之間綠營人士紛紛在司法之前中箭落馬,引發全黨同仇敵愾。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這是國共內戰時,共軍攻破國民政府首都南京時,毛澤東下的豪語。如今的綠營人士也有被國民黨趕盡殺絕的寒蟬效應,擔心下一個輪到誰要被押,而民進黨中央一反對扁案的保留,對蘇治芬、陳明文全力相挺,反映出民進黨擔心一旦2009年縣市長3合1選舉再慘敗,綠營恐永無翻身之日。

  陳水扁的政治操作

  先論扁的涉嫌洗錢案,去年8月爆發以來,初期確實引起綠營的震憾,台獨聯盟主席黃昭堂要扁珍跳海、獨派學者李筱峰撰文批“這一家人比國民黨更可惡”,但是扁9月起由高雄出發,用綠營樸實的傳播媒體,所謂地下電台展開反攻,民進黨的支持者,很多是中下階層的勞工、農民和計程車司機,廣播電台成為最大的消息來源和發言管道。

  扁果然是操作政治的高手,他很快的把藍色政媒的政治追殺,轉成最大的政治資源,對深綠民眾而言,統派媒體不可信、法院是國民黨開的,扁可能有道德瑕疪,但台灣獨立建國是最高的道德標準,瑕不掩瑜下,挺扁的聲音(建國金庫說)湧現,民進黨公職人員也向扁靠攏。

  如今扁已成深綠教主,民進黨如何切割,但扁已非2000年時攻城掠地的超人氣政治領袖,民進黨的支持者主要是挺台獨和反黑金,當民進黨清廉不在時,自然流失淺綠和中間支持者,所以李登輝在總統大選前誇讚馬英九比較“干淨”,對民進黨的形象大傷。

  蘇治芬的危機與轉機

  但蘇治芬與陳明文和陳水扁大不同,蘇治芬是第一位的民進黨籍雲林縣縣長,她的父親蘇東啟在戒嚴時代參選縣長遭打壓,成政治犯;其母蘇洪月嬌是當年台灣省議會出名“南北雙嬌”的南嬌,也曾在1993年參選雲縣長以些微差距落敗。

  蘇治芬承接家族的政治資產,曾經當過國代、立委,鎮守濁水溪以南,綠色堡壘的“山海關”。雲林縣是典型農業縣,派系的合縱連橫遠勝政黨,前縣長張榮味也是脫離國民黨參選成功。這原本不是個藍綠對決的重鎮,卻因民進黨在2005年時一敗塗地,雲林成了民進黨中部地區執政的唯一縣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